以德育人 以文化人 共建绿色校园——北京市海淀寄读学校“扫黄打非”进校园工作

北京市海淀区寄读学校创办于1955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公办专门教育学校,学校的学生主要转自各中学的心理行为偏常、学习困难、无法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的青少年。近年来,学校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立足学生属性差异化明显的特点,积极响应区“扫黄打非”办工作要求,把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作为素质教育的双引擎,在问题学生群体矫正转化、健康成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围绕“特”定思路,构建完善工作体系

学校将教育主旨对“特殊”学生身心健康的帮扶转化,与“扫黄打非”工作重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相结合,两项工作相通共融。以“绿色校园”建设为主题开展“扫黄打非”进校园工作,在“绿书签”系列宣传活动仪式上双方签订了《“扫黄打非”示范点建设框架协议书》。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构建起了领导统筹谋划、师生广泛参与、机制健全完善、硬件标准规范、经费保障到位的工作体系,确保了“扫黄打非”建设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的工作态势。

二、着眼“实”建机制,做好基层保障工作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扫黄打非”进校园工作需要,坚持用三个机制保障“扫黄打非”工作有效落实:

一是定期会商机制。学校与区“扫黄打非”办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协调会,通报“扫黄打非”工作开展情况和专项工作落实情况,集中研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工作联系微信群,确保了大项工作有人统、专项工作有人抓、日常工作有人管。

二是自查巡查机制。加强自查巡查,示范点工作人员重点负责各类文化活动、图书馆藏书、各部门制作的音视频资料、师生书法摄影作品等内容的检查以及校周边文化场所的监督;学校安保人员负责全天24小时对校区的巡查,一旦发现违法违规的问题,报区“扫黄打非”办处理。

三是经费保障机制。每年从市、区两级教育综合能力提升与促进发展项目和学生活动项目经费中分别单列“扫黄打非”日常工作经费,区“扫黄打非”办负责“扫黄打非”工作主题宣传活动、外聘师资辅导、公共设施租用等方面的经费保障。

三、“合”字上下功夫,建设绿色健康校园

(一)内外结合,多方协调

区“扫黄打非”办协调海淀区北部文化馆和图书馆就学生社团文化活动指导、名家系列讲座等进行公共资源共享,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对接;协调区文委就学校特色文艺作品扶持、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市场法律法规普及进行了深度交流等。

(二)三个坚持, 多方防范

坚持变堵为疏,协调区“扫黄打非”办为每个班级配发了网络安全常识视频课件,从而减少和避免学生受到负面影响。

坚持变被动为主动,邀请区文委执法队来校讲解辨识的常识技巧、明示现实危害、明确举报的基本方法和处理的主要途径,为学生印制了常识口袋手册,增强大家远离的主动性和防范的责任感。

坚持变全为实,协调文委执法队摘选出学生最关注、最迫切、最应该掌握的法规法条,结合法制教育做好日常普法,每逢放假前,请执法人员针对假期易发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好重点讲法。

近年来,学校在官网、微信公众号公示举报电话,组织和发动学生、教师及家长自觉投身到“扫黄打非”工作中来,主动监督出版物市场,积极举报兜售非法出版物及其他违法行为,为营造海淀区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作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