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比日本多幾倍,歷史和文明都比日本久遠,可日本人一再獲諾獎說明什麼?

藝術就是謊言


這是日本過去數十年一心一意鑽研科學,發展經濟的總結晶。對此,我們沒必要過度羨慕,也沒必要妄自菲薄。


2001年,日本提出了著名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如今看來,這個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那麼,日本各領域專家屢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舉國對各種科學的重視。


這一點從日本的錢幣就可以看出來了。在1000日元上,印刷的是日本著名生物學家野口英世,被譽為“國寶”的日本細菌學家、生物學家,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主要作品有《蛇毒》《梅毒的實驗診斷》等,是最先從據信因患梅毒而出現麻痺症狀的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分離出梅毒病原體的科學家。



5000日元上印刷的是樋口一葉,是十九世紀日本優秀女作家、日本近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早期開拓者之一。儘管她的文學活動極為短暫,但她為日本文壇留下諸多深刻反映明治時期社會下層人民悲慘生活的作品,被日本文壇稱為“明治紫式部”,她也是日本紙幣史上的第一位出現在正面的女性肖像人物。



至於10000日元上,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他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傑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他畢生從事著述和教育活動,形成了富有啟蒙意義的教育思想,對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對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被日本稱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教育的偉大功臣”。



從以上可以看出,專家(包含科學家、文學家)在日本是很受尊敬的。日本也把科學立國當成國家戰略,自戰後更加重視,擺在突出的位置。


二是日本從體制、機制上保證對科學研究的持續投入與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的守護


如何給科學家創造一個安心研究的環境,同時如何激發科學家的動力,是時下不少國家孜孜以求的一個課題。歸根結底,就是要研究什麼,與怎麼研究,如何去實現目標。對此,有的人認為應該政府與科學機關主導。日本則是恰恰相反的,認為應該讓最懂行的科學家,最具權威性的科學界大佬來主導政策實施,研究方向,經費把控。


當然,日本也走過彎路,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最大的成果。但你後來發現著急對科學研究沒有什麼用。當然需要急,但這個急是體現在科學家對未來的研究具有飢渴感上,而不是被其它的人制定一個目標,要求幾年內突破。後來日本轉變想法,充分尊重科學家的選擇。讓科學家來主導。


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政府對科研工作的撥款總額增長了約六倍;到了80年代,日本政府進一步提出“技術立國”政策,用於科學研究的支出費用達1800億日元;到90年代,政府批准“科學技術廳”的預算突破5000億大關。由於這樣長期持續地對科學研究的投入,日本的科學家,尤其是一些精英學者可以比較安心地去從事基本科學問題的探索,而不必經常擔憂科學基金的申請。


第三個跟日本科學家的一些一心一意撲在科學研究上的精神也是密切相關的。當然這不是日本人獨有的個性,而是政經社會發展,以及群體堅持共同形成的。中國科學家也有這個精神。


總體而言,日本近幾年頻獲諾貝爾獎,是與幾十年的投入、群體的努力密不可分的。不是突然的,也不是突然走大運獲獎的。對此,我們應該尊重科學的精神,擴大對科學研究的投入,同時大力發揚優秀的科學家精神,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這樣中國才能迎來科學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北京不冷東京熱


今年的諾貝爾獎由於沒有了文學獎的頒獎(文學獎評委涉嫌性侵而暫停今年的頒獎),熱鬧程度明顯降了下來,其他獎項也沒有中國人獲獎的炸裂消息。最具新聞點的就是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獲得今年的醫學或生理學獎,表彰他在癌症研究中的貢獻。

本庶佑

又一個日本人獲獎,這是21世紀前18年日本的第18個諾貝爾獎,如何能不令我們汗顏呢?為何同處東亞文明圈,歷史比我們短,人口比我們少的日本人為何能頻頻在基礎科研上做出突破性研究成果呢?而我們卻總是在教育醜聞,精緻利己主義者的培養上要更勝一籌呢?

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並做出突破性成果,與儒家沒有什麼關係,最重要的就是他們的赤誠的科學精神。以及日本整個社會對做基礎研究,對科學精神的尊重與滋養。

本庶佑在獲獎後把獎金全部捐給母校,並且說的一段話,或許就是我們和日本的真正差距所在:

對成為研究者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都想知道,有顆覺得所有事情都是不可思議的心。對教科書寫的東西不要相信。經常保持懷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真正的到底是怎樣的,這樣的心態很重要。希望年輕的小學生、中學生一定要有志於做研究。

如果未來我們依舊培養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對於基礎研究沒有敬畏之心,社會沒有滋養出科學精神,那我們同日本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你覺得我們如何做才能趕上日本?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科學研究的豐碩成果,不是說我花費五年十年衝一衝,砸些錢,就能搞定的。

諾貝爾獎其實只是科學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是個風向標而已。

說白了,這是一個國家教育、科技綜合實力的一種表現。

蘇聯早在20年代就成立,在二戰之前,已經是歐洲強國了,也非常注重教育。

當時毛澤東在50年代去參觀莫斯科,對其他所有東西都不讚揚,唯一讚揚了莫斯科大學。

當時莫斯科大學的條件很好,國家撥款巨大。當時莫斯科大學的學生,2人住一間宿舍,有很高的伙食補貼。而中國的北大清華,當時還是8個人住一間,補貼低吃的差,大學生面帶菜色。

當時毛主席說:這方面,我們真的比不了他們。

然而,蘇聯如此注重教育和科研,第一次獲取諾貝爾獎也是1956年謝苗諾夫獲得化學獎。

而謝苗諾夫的研究工作已經持續了30多年,他早在1929年就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同時,即便蘇聯的教育水平高,科研投入巨大,整個蘇聯時期一共也只有8個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其中還有3人是共同獲獎。

可見,在科學領域位於世界領先並不容易。

而我國,長期存在輕視科研人才,科研體制不合理,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

就拿前幾天的那個張小平來說,官方資料都說他非常重要,混了21年才是副主任設計師。48歲了,月薪才1萬多,加上各種福利年薪不超過20萬。

20萬,什麼概念?

在薩沙所在的南京,只要願意吃苦,資深程序員月薪2萬並不稀奇。

難道一個如此重要的科研人員,還不如一個普通程序員?

這豈不是灼灼怪事。

實際上,張小平跳槽一下,年薪就超過百萬,等於翻了五倍。

這說明什麼?張小平的能力,本來是值這個年薪的,卻因為各種原因快50歲了還拿不到這個錢。

請問,那麼搞科研的如何還有動力?

范冰冰同志為了免於坐牢,能夠隨便拿出8個億交稅,也就是說她身價最少10幾個億吧。

請問,范冰冰對中國有什麼貢獻,就因為她拍了個腦殘劇《還珠格格》嗎?

薩沙個人認為,給國家資深科研人員拿高薪,老百姓根本是不會反對的。

而且,國家也不是缺這個錢。

退一步說,范冰冰一個人的罰款,就可以800個科學家發百萬年薪了。


薩沙


如果論人口,中國確實比日本多,但諾貝爾獎不完全是靠人口規模的。而且,諾貝爾獎也與儒家思想無關,你提到的“有人說日本的強大和發達與儒學和儒家有關!”我覺得這句話沒有什麼邏輯性,因為儒家是一種整體的等級觀念,其實是束縛人的思想的,而諾貝爾獎其實是需要挑戰權威,需要思想自由與創新的。

那麼,日本人一再得諾獎,大部分集中在物理領域,其秘密何在?

首先,二戰對日本的破壞。二戰中,日本被丟了原子彈,這對日本人的心理創傷是很大的。所以很多日本人尋求理論物理與科學領域的突破來尋找心靈的慰藉。其實,這可以看成是一種在純粹的冥想世界裡尋找心理支撐點。中國雖然在二戰中也有巨大的破壞,但中國是戰勝國,不像日本是戰敗國。戰敗國其實是有深刻的反思的,反思中讓他們奮發圖強,這一點很有關係。戰勝國是不會反思的。

其次,就是日本物理學建立了很好的傳統。從1919年仁科芳雄被日本派遣到哥本哈根的波爾研究所開始,仁科芳雄相當於在物理學的大本營接受了6年的思想了洗禮,隨後他回國帶出了一個理論物理的傳統。這樣的一個人,恰恰是中國缺乏的,中國當時沒有人長時間進入波爾研究所學習工作。


瀟軒


可悲的是,我們很多人寧願放口大罵國慶去日本旅遊的人,來彰顯自己愛國,都不願意去真的瞭解日本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箇中肯的評價或言論,往往被某些“愛國者”定義為親日精日,加以口誅筆伐……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上是,進入21世紀後,日本的諾獎得主人數,已經超越英國、德國和俄羅斯。日本,已經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諾獎大國!

日本科學家18年拿18個諾貝爾獎,相當於每年一個啊!再看看我們,呵呵......

日本憑什麼能取得如此成就,我們一起來對比下: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06年調查顯示,日本大學教授的年收入

71.4萬元人民幣,僅次於飛行員。而兩年後的2008年,日本大學教授平均工資,已達到了90萬人民幣

在日本,學士院的院士定員為150人,據2015年日本學士院財務報告顯示,學士院發放院士工資高達3.34億,平均每人222萬......而代表中國科研最高水平的中國院士呢?他們的薪酬待遇如何?

日本政府歷來重視科學研究,

發達國家的科研經費一般都佔GDP的2%,而日本早在十年前就已達到3.67%,遠遠超過了美國,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而我國每年的研發經費僅佔GDP的不到1%,而且中間還經層層的......

在日本,最受人尊重的就是科學家、學者,上至政府、企業,下至個人,都對這些人給予崇高的敬意。看看日本的貨幣,上面印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學者、哲人。日本的孩子最喜歡、最尊敬的人是科學家,將來最希望成為的也是科學家。




而我國呢,受大量娛樂節目和明星效應的影響,我們的孩子最喜歡的人,是歌手、是明星,我們的00後還在那裡喊著TFboy!!!

在日本,影視圈的收入並不像我們這麼離譜,當紅日本女星新恆結衣,一集的片酬大約170萬日元,摺合

成人民幣不到10萬元!

在看看我們國內那些沒演技,靠刷粉底的所謂“明星們”:

試問這樣一個娛樂至死的社會,能培養出怎樣的科學家?

當很多國家都還在瘋狂追求GDP時,日本其實已經悄悄在科研領域領先世界,他們已經開始佈局未來。據國際權威研究機構《湯森路透》調查,全球創新企業TOP100,日本一國獨佔4成,居然比美國還多出了5家。同樣上榜的法國、德國、瑞士等都只有聊聊幾家入圍。而我們呢,很抱歉,一家也沒有!



所以,在吐槽日本,在大談愛國之前,麻煩先好好認識自己身邊的這個國家!


這些歷史要讀


中國的教授專家怎樣才能出成果?一是要提高待遇但本人不能看重利益要有定力;二是社會要尊重知識分子,科研院所學校企業要創造科研條件;三是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四是要減少瑣事,讓他們能靜得下心來搞科研。


草質莖


很簡單諾獎的規則與程序決定了中國很難很難獲諾貝爾獎.每年諾獎得主應邀瑞典去喝一杯下午茶,在一片談笑聲中提提下屆諾獎候選人名單,他們基本上提本國人,所以美日得獎人很多,上次屠呦呦是提他人時被帶進去的。


旅人7


這個跟人口基數和教育程度真的沒有太大關係,主要還是取決於當政者對於民眾的價值觀引導還有職業社會地位高低。現如今一個從事尖端航天領域的科研人員年薪是多少?社會知名度有多廣?而一箇中等網紅年收入是多少?社會知名度又有多廣?明星年收入是多少?知名度有如何?知名富豪收入和知名度又如何?

不管是學生還是為人父母,我們都經過孩童時代,如果有人仔細去整理就會發現不同年代的人接受到的名人訊息完全不同,作為80年代的人,我從小學接觸最多的就是港臺明星訊息,而政府、學校從來沒有做過任何的科學名人的宣傳,一次都沒有!只有偶爾學校組織集體觀看抗戰電影,灌輸一些愛國主義教育,我想每一個小學生都寫過一篇作文叫做《我的理想》,而老師會給我們一些指導,比如醫生、教師、航天員、科學家……在我的記憶中科學家肯定是被最多人當“理想”的,但是所有把科學家當理想的同學都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科學家,只知道會發明東西。

說到底就是政府和社會對民眾的價值觀引導有問題,娛樂圈每一個明星的資訊鋪天蓋地,在民眾的眼裡有血有肉,而科學領域就神秘得像神靈,根本無法觸摸,想要誕生更多的科學家首先就要學學娛樂圈,讓高水平的科學家像明星一樣活在現實中,讓更多的人從小能接觸到科學,引導大家對追求科學的興趣,增加科學界與教育界的互動,讓更多的學生接觸到各個科研領域到底研究的是什麼,研究這個有什麼用,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科學家不是地裡長出來,如果愛因斯坦、愛迪生、牛頓、特斯拉……這些牛人也是生長在這種明星網紅氾濫知名度蓋過科學家的環境,誰能保證他們不會跑偏?當然以他們的智商就算跑偏估計也能成為大明星或者大導演,始終會發光,但是卻少了一個大科學家!

日本為什麼這麼多科研成果?因為日本就是這麼幹的!雖然仇視這個民族,但是不得不佩服這個民族對於科學的執著,他們從小學就接觸到很多很多關於科學現象的試驗課,從小引導他們的國民對於科學探索的好奇心,總會有一些天才絕豔的人被引到科學研究這條道上,而且日本的科學家無論收入、社會地位、社會知名度都遠遠高於娛樂圈的大咖。而我們的學生在幹什麼?天天寫到半夜的家庭作業,各種攀比,收入低下的中國家庭夫妻工作繁忙,即使節假日也加班,把孩子留在家裡打遊戲看網紅直播,這樣的國度想要誕生更多的科學家是痴人說夢!


西街口靚仔


知識產權如果繼續沒有行之有效的保護實施,一百年後的中國處境將再次和一百年前一樣,諾獎只是一個表像,實質是絕大部分人不願創新不想創新不屑專研,創新創造專研精神不是修創意產業園區能修出來的,原祖國強大!


深厲


說明日本這個國家太沒有文化了。我們有很牛逼的國學,有對聯,有書法,有文言文,甚至有已經吹了幾千年的四大發明,有抄來的新四大發明。另外,我們的科學家都有行政級別,更重要的是都低調,根本不考慮諾獎。唉,我們...還吹嗎?有點糾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