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产手机与iPhone之间的差距(深度)

网上都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小米把手机价格拉下马,华为又把价位给带上来了。

在某个程度上,的确是小米引爆了智能手机低价竞争市场。能预见的是,华为选择高端产品定位的路线同样也是正确的,两种都是在一定市场环境下必然的发展趋势。

论:国产手机与iPhone之间的差距(深度)

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国内品牌手机和苹果iPhone到底还有什么差异或者是差距?

外观上的工业设计水准

iPhone的设计语言的三次转变:第一是iPhone 3GS及之前,采用的是鹅卵石式椭圆后背外观;第二是iPhone 4开始边缘棱角双直面外观,直到乔布斯逝世之后;第三是库克执掌苹果时代,iPhone 6开始的圆润边角双直面外观,一直沿用到现在,期间换过材质,也有过掉漆、氧 化、折弯等问题出现;

国内品牌手机这点上比较说得过去,不停尝试着各自的新颖理念,也拥有着各自的粉丝;因此除了材质成本上的差距,让iPhone在使用手感上略占优势。至少在外观视觉上,国内品牌手机和苹果iPhone的差异化不算太大。

可是有些过于着重色彩渐变之类的做法,令人感觉与iPhone 5C/XR 在一个段位。

核心部件的研发融合能力

iPhone深度研发的A系列处理器,相信行内人士均是众所周知。再加上系统封闭化上的优势,其性能完全碾压高通骁龙系列,每一次发布新品均是直接领先了一代。

论:国产手机与iPhone之间的差距(深度)

此外对高通、英特尔基带的融合掌控能力更是见微知著:因为英特尔方面的弱势,为了能让使用两种基带的机型体验一致,苹果硬是把高通基带进行了限制,让其降频到与英特尔一个级别。

而国内品牌手机在这一点上与苹果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厂商一般是采用高通骁龙系列集成处理器芯片,有一些受制于人的隐患。另外,高通骁龙品牌可以打开国内市场知名度,这与小米每次发布会拿处理器当重点宣扬是离不开的,了解到小米已经在尝试自研并发布了一代松果处理器芯片,即便效果不强可至少是迈出了第一步。

目前国内处理器芯片方面有实力和高通骁龙匹敌的,应该也只有华为技术研发的麒麟系列了。

零部件上游渠道掌控能力

大家知道iPhone X使用的是三星提供的顶级OLED柔性面板折叠技术,且是一定期限内完全排他式的买断,甚至就连三星自家都没有使用该技术。一是成本太高,还有一个就是苹果对OLED面板的色彩调教是极致的,并不是说随便拿去用就能够直接使用的。

论:国产手机与iPhone之间的差距(深度)

近期发布的iPhone XR使用的是6.1英寸LCD屏再次瞩目,使用的是日亚化工业株式会社专门提供的LTPS-LCD面板,独家提供的0.3tLED芯片。此外,之前苹果就已经向LG支付2.7亿美元创建了一条专用于iPhone OLED屏的生产线,把在坡州的E6 6G工厂生产这些OLED屏幕,并且可能在2019年为苹果提供大量的6.5英寸OLED屏。

国内品牌手机在这点上就比较没话语权,实力摆在那里的差距。国内品牌手机使用的OLED显示面板,来自二三线厂商,或者是使用的是三星次级的AMOLED面板,且还要受到这些面板提供商的产能供货风险限制。

对于这些,国内品牌手机厂商也只能依靠国内其他面板供应商可以尽快地技术跟进,像苹果一样投资自建生产线并不是所有手机厂商能做到的。

论:国产手机与iPhone之间的差距(深度)

软件上界面的UI交互设计

这点就相对重要,毕竟再高颜值的外观设计、再强大的硬件堆栈,最直接影响体验的还是使用时人机交互感觉。

iPhone可以说把UI交互做到了极限,不少用户在使用之后都无法转换到Android平台。苹果对UI交互方面要求达到了像素级的严苛,每一步操作均有高帧率的过渡动画,让人有一种惟妙惟肖的操作体验和感受,这得益于IOS平台的封闭化,几乎所有APP操作体验都是相对统一舒适,有一种完美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这些过渡动画的高帧率,在某些时候会出现一些兼容性问题,导致部分操作会出现掉帧,就好像卡顿一样,特别在苹果以往更改渲染引擎方案的时期。

国内品牌手机UI设计还是比较灵活的,经过不断优化过的“操作系统”UI屡见不鲜,例如小米MIUI、魅族Flyme、 华为EMUI等等都是有着大量的使用追随者,说白了还是一个习惯问题。如在解锁方面,苹果iPhone的解锁动画有多少帧有谁清楚?

而有某些厂商就比较人所不齿了,操作时直接没有过渡动画。却拿来与iPhone比解锁进入桌面的速度,其实iPhone的过渡动画让人看起来慢一拍。用过iPhone的用户都清楚,当点击一个图标过渡动画在进行时,可以直接中途执行APP中的操作又或者直接打开到一半就选择退出,这可操作性的过渡动画十分完美,这也是不少iPhone用户转移到Android平台操作不习惯的原因之一。

论:国产手机与iPhone之间的差距(深度)

完整生态化的全面互通性

这点也是苹果最大的优势之一,大到能够出现变异生态的链节点(应用程序、硬件产品或用户)。而且链条对变异可以自我选择、自我组织以及自我调整,从而保障了生态链可以良性循环,不断持续发展下去。苹果的APP Store的规模化生态系统,能让一个苹果账号,打通包括Mac、iPad、iPhone以及Apple Watch等之间的相互操作,在任何一个设备转换到另一个设备时,可以无缝继续进行之前的操作;

国内品牌手机厂商在这点上就很难与苹果匹敌了,大多数厂商即使建立起账号机制,可是各自为营的APP商店运营、碎片化的生态链节点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能够紧紧捆绑用户的重要点之一。

产品定位及精准营销策略

苹果之所以能通过iPhone取得成功,除了顶级的硬件要求与生态化体验。完美的产品定位和精准的营销策略,对于苹果也是重中之重的存在。苹果从Mac电脑时代就已经有着明确的产品定位,且具有着强大的市场分析团队、庞大用户数据挖掘以及分析团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苹果在这一方面几乎是非常精准的,对其目标用户进行着有效的营销。

简单来讲,刚发布的一款新机型可能在几年前就已经在开发着了,不间断的进行精细打磨,至于推出什么功能、什么时候推出,这些功能定位于哪些用户,苹果都是具有着强力可控的执行能力。新发布的机型也许只是苹果内部研发中的其中一款,可能还有数百种研发模型已经定位,正在深度打磨中,并且将会在合适的阶段推出适合的机型和功能。

论:国产手机与iPhone之间的差距(深度)

对于产品的营销,苹果有着特殊的魅力,并不需要请明星代言。甚至是站在苹果的角度上想,到底是明星在给iPhone代言,还是iPhone在给明星代言?因此除了出现在一些展示片段里的歌手之外,苹果没有请过什么代言人。

国内品牌手机厂商这方面可谓是五花八门了,各种各样的影视明星、歌星、企业家、网红之类的代言人层出不穷。对于目标用户的定位也是不太精准,大都希望能够覆盖全部的用户,这应该是营销的大忌。

不过在这一方面,相对不同凡响的是OV两家,其营销案例倒是可以称之为经典。

强大无可匹敌的品牌效应

在品牌效应这点上应该什么人会否定苹果的品牌实力。其强大且独孤求败的品牌效应,这给苹果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和强大社会效益。

事实上,国内品牌手机厂商面对的不单是一个手机厂商,而是一个体量庞大到可以对比一个国家的生态化存在。国内品牌手机厂商还是处于靠走量拼份额的阶段,而iPhone割走了整个市场近80%的利润。若是即使有一天苹果iPhone落寞,也不会彻底地消失,而是长期存在,甚至会有一天还会强势反扑。

论:国产手机与iPhone之间的差距(深度)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电脑操作系统时代就发生过,苹果公司曾经对Mac电脑软件以及硬件的强力封闭控制,给微软Windows联合别的软硬件厂商崛起的机会。导致Mac电脑成了小众高端用户专属的存在,直到iPhone问世才让苹果公司再次走上时代的舞台。

现在的谷歌的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与当年微软的Windows电脑操作系统,就像是一种历史重演般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