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斗村的这个观念真是好!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

文斗村的这个观念真是好!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

近日笔者走进河口乡文斗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绿色。沿途密林幽幽,鸟唱蝉鸣,溪流潺潺。

文斗,苗语的意思是“树岭”。在无人居住之前,文斗的山山岭岭是茫茫林海。文斗村坐落在海拔500多米的凤尾坡半山腰,全村328户1536人,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苗寨。

“文斗人尊崇自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文斗村84岁高龄的姜高松老人,领着我们沿古青石步道拾级而上。在后龙山寨门前,姜高松老人指着一块字迹斑驳的古碑,将文斗远古朴素的生态观娓娓道来。古碑撰立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距今已有245年。碑文分为六条,字虽不多,却凝聚了文斗人世世代代的生态理念。

石碑上,古老的石刻字迹依稀可辨:“禁不惧远近杉木,吾等后辈,不许砍削,如违罚银十两。”“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两百多年过去了,虽历经岁月沧桑,但石碑上的生态铭文,却深深地镌刻在一代又一代文斗人的心里。

文斗村的这个观念真是好!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

据清代乾隆年间文献记载,当时的文斗苗寨,就有“娶一房媳妇,修一段路;生一个孩子,栽一棵树”的寨规。

姜高松老人告诉我们,文斗村至今还保留有栽“姑娘杉”“伙伴树”等习俗。

“十八杉,十八杉,姑娘生下就栽它,姑娘长到十八岁,跟随姑娘到婆家。”这首流传于文斗一带的民谣,生动地唱出了古老苗寨世代相传的种树爱树、保护生态的传统。

“十八杉”,也叫“姑娘杉”。当地但凡有女婴出生,其父母都要为女儿栽种一片杉林,待女儿长到十八岁,就可将杉木换钱买嫁妆了。

文斗村的这个观念真是好!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

文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还体现在崇敬树神上。他们认为,每一棵树木就是一条生命,都有各自的灵魂。因而,文斗人自古爱树护树,从不乱砍滥伐。

文斗村的这个观念真是好!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

2008年初,一场特大冰雪灾害袭击文斗。在抗灾自救中,文斗人首先想到的是保护村里的古树。村民们在一棵棵古树旁搭起木架,爬上去用木棒轻轻敲打积雪,为古树减负,以防压断树枝。他们还搬来稻草,捆绑在一棵700年树龄的银杏树上,为古树御寒。

村民姜宏英说:“猪牛死了,可以再养,房屋毁了,可以重建,但古树毁了,绿色家园就没有了。”

在村民的全力保护下,文斗的1000多棵古树在那场冰雪灾害中幸免于难。

2010年春,几个外地人盯上了文斗的几棵古老红豆杉,欲出价100万元购买。100万元,对于大山深处的文斗人来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村民们没有动心,断然拒绝:“我们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情。”

此后,又陆续来过几拨买树人,均被文斗人回绝了。

文斗村的这个观念真是好!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

还是为了树,文斗村建立了绿化奖励基金:栽一棵银杏树、红豆杉、香樟树,奖励50元。在此措施激励下,文斗村周围陆续增加了900多棵名贵树木。

“即便只有拇指大的小树,村民也会自觉打上草标,警示人们保护它。”姜高松老人颇为自豪地说,今天的文斗人,不仅遵循祖辈的遗训,延续保护生态的优良习俗,并将其发扬光大。

文斗村的这个观念真是好!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为文斗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

全村现有林地面积8404亩,森林覆盖率达95%。村里百年以上的古树1000余棵,有银杏、香樟、红豆杉等30多个珍稀树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300多棵。树龄最长的一棵千年银杏,2015年被国家林业局挂牌命名为“中华千年人文古树”。

2017年,文斗村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

文斗村的这个观念真是好!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

放眼文斗,林海涛涛,绿浪滚滚。这里常年云烟缭绕,雨雾不断。即便遇上大旱之年,这里照样雨水霏霏、清流潺潺。

良好的生态,为文斗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富矿。文斗的绿水青山,正化作金山银山。

2017年5月,文斗依托适宜绿化苗木生长的生态环境,采取“合作社+产业园+农户”的模式,成立特色花卉绿化苗木培育合作社,建立了特色花卉绿化苗木产业园。

目前,该项目第一期投资80万元,建起苗圃基地86亩,覆盖贫困户141户。产业园现有红豆杉苗6394株、山茶花苗4529株、紫薇苗32634株、玫瑰苗4160株,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的发展新路。

文斗村的这个观念真是好!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

近几年来,文斗村还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生态观光旅游,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目前,村里开起了5家农家乐,年综合收入100多万元。“每逢节假日和周末,村里的农家乐生意火爆着呢!”姜高松老人满脸喜悦。

文斗村的这个观念真是好!留下了青山、绿水、蓝天

如今的文斗苗寨,所见之处无山不绿、无水不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份“天人合一”的宁静与舒适,如同一坛陈年佳酿,徜徉其间,令人不饮自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