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靠谱吗?科学“秋冻”了解一下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也能防止穿衣过多引起出汗生病。如果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因此,在秋季要穿适合气温的衣服。随着气温,适当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气温下降。

“春捂秋冻”靠谱吗?科学“秋冻”了解一下

什么时候“秋冻”好?

夏末秋初最适宜。初秋是“秋冻”的好时机。晚秋再“秋冻”,不仅对健康无益,还会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

日照温度在15度-20度时,人们减少穿衣适当“冻”一下,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但接近初冬时,气温降到15度以下,要穿上秋冬衣服了。

“秋冻”的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

哪些人适合“秋冻”?

“秋冻”只适合身体素质好的人。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的人千万别尝试“秋冻”,最好根据气温和身体感觉及时增加衣物。对体格健康的人群,过度“秋冻”也不可取。体质好的儿童可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秋冻”时间,使其逐渐适应。

最好的做法,是及时收看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

南北“秋冻”,你冻对了吗?

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秋冻”要注意的地方略有不同。

南方秋凉来得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时间。

北京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春捂秋冻”靠谱吗?科学“秋冻”了解一下

4个部位,不能冻!

头部:头部受冻,会被寒气入侵体内阳气走散,从而引发其他基础性病症。

脚部:脚冷,则冷全身。肌体抵抗力下降,疾病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腹部:腹部受凉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女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

脖子: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6类人群,不要冻!

(1)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哮喘、支气管炎病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比较差,受到寒冷刺激后,易加重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2)有心脑血管疾病的:

寒冷容易导致人体的血管紧张,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3)有胃病的。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冷空气侵犯胃肠,导致并发症。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溃疡病人受寒冷刺激后,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4)有老寒腿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寒时老寒腿会使疼痛加重,应该注意腿部保暖。

(5)体寒女性。

虚寒体质的女性,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朋友,秋季一定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

(6)有糖尿病的。

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甚至可能诱发急性并发症。

“春捂秋冻”靠谱吗?科学“秋冻”了解一下

这4点,注意防范!

(1)防秋燥

秋风起,容易出现干燥。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的水果。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舒肺,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2)防湿

防湿主要应以祛湿化滞、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如莲子、苡米、冬瓜、莲藕、山药等。

(3)防凉风

秋夜有些人爱开窗睡,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凉风带着细菌病毒乘虚而入,第二天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面部神经麻痹等。注意穿衣、盖被,不要随意减衣,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

(4)防秋郁

晚秋时节,人感受了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情绪相应低沉消极。所以,适当调节好心情,到户外走走,感受大自然季节变换的美妙,赶走秋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