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場」 中國經濟後勁不缺

上半年經濟增速6.8%,連續12個季度穩定運行在6.7%至6.9%區間

前8個月城鎮新增就業近1000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90%

外匯儲備始終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匯率基本穩定

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將對中國經濟運行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認識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我們還有哪些真招實招以確保中國經濟實現年度預期目標?

近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目前的一些指標波動是正常的,我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不會改變。寧吉喆說,中國經濟具有韌性和彈性,具有應對風險的經驗和方法,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可以實現。

用平常心看待指標波動

今年以來,我國部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一些人擔心中國經濟2018年的“下半場”後勁乏力。

“看待中國經濟形勢需要看整體、看全局、看長遠。前8個月經濟運行依然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寧吉喆說,“穩”主要體現在四大宏觀經濟指標上——增長穩,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速為6.8%,連續12個季度穩定運行在6.7%至6.9%的區間內。就業穩,前8個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近1000萬人,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的90%。物價穩,今年1—8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說明物價溫和上漲。國際收支穩,我國外匯儲備始終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匯率也基本穩定。

“更重要的是,在‘穩’的同時,‘好’的因素仍在集聚。”寧吉喆說。經濟結構在優化,比如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8.5%。經濟效益在改善,比如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6.2%。發展質量在提升,比如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6%,繼續跑贏人均GDP增速。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仍在延續。大家應該用平常心看待月度、季度的指標波動,而且有些波動還是技術性因素引起的。”寧吉喆說,中國經濟有韌性,也有應對風險的豐富經驗,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實現的。

“四看”經貿摩擦影響

剛剛結束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與歐盟委員會經濟與金融司第八次宏觀經濟政策對話的寧吉喆透露,“中美經貿摩擦可能產生的影響,全球都關心。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經濟運行有影響,但影響總體可控。”

從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看,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內需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不斷增強。今年上半年,消費和投資構成的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100%。發揮好居民消費和有效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可以把外部經貿摩擦的影響縮小到可控範圍內。

從對就業的影響看,隨著一些出口商品被加徵關稅,可能帶來一些企業訂單減少,進而影響就業。當前我國正處於就業的良好時期,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讓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落地生效,能夠有效克服經貿摩擦對就業的影響。

從對物價的影響看,中國有世界上最大最齊全的產業體系,工農業產品供應充分,服務業供給不斷增強。只要保證供求基本平衡,因經貿摩擦帶來的個別商品價格波動很難帶來全局性價格上漲。

從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看,當前我國貨物貿易保持順差,服務貿易逆差穩定,跨境資本淨流入,我國客觀有條件、主觀有能力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做好“六穩”有真招實招

寧吉喆說,當前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主要從五個“擴大”著力——

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舒適度。當前企業遇到的困難,有中美經貿摩擦帶來的,也有生產經營中一直存在的。“更大程度更大規模簡政、減稅、降費,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用真金白銀的政策為企業保駕護航。”寧吉喆說。

擴大就業再就業。針對中美經貿摩擦對就業帶來的影響,一系列新的應對政策正在陸續出臺,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施策,穩定和促進就業。

擴大國內需求。破除制約居民消費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出臺支持有效投資的政策,加大力度補短板。“中國內需市場很大,不論是區域協調發展,還是鄉村振興,都有巨大的需求空間。”寧吉喆說。

擴大改革開放。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續深入推進財稅、金融、國企、投資、價格等重點領域改革;落實擴大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的重大舉措,切實保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擴大國際多元化市場空間。結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世界上支持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國家和地區在更廣泛領域內擴大貿易投資往來。

“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快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要對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充分評估,做好應對準備。”寧吉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