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中秋,修一封家書,千里共嬋娟

月總是故鄉明,中秋佳節將至,也許你正身處異鄉,和孩子兩地相隔;也許短短三天小長假,你和孩子還來不及回老家看看……儘管科技如此發達,通訊如此便利,當思念親人時,你和孩子其實仍可以用一種更質樸的方式來表達——寫一封家書。許久不動筆,提筆已忘言?讀讀下面這些名人留下的家書,感受他們當時的真情實感,也寫一封吧!

——小博

《傅雷家書》

傅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1954年,他的大兒子傅聰離家留學波蘭。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的十二年裡,給傅聰寫了數百封家信,其中最長的一封信有七千多字。這些來信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字裡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傅雷曾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討論藝術;激發青年人的感想;訓練孩子的文筆和思想;做一面忠實的“鏡子”……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登峰頂。”

《胡適家書》

胡適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作為當時著名的學者、教授、演說家,儘管有了孩子,他還是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和自己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但作為一個舐犢情深的父親,在通訊不便的時代,他通過一封封書信來傳達心意。特別是孩子第一次去學堂上學,為督促孩子的學習,胡適深夜點燈,提筆寫了一封封長長的書信。信中,他事無鉅細,細細叮囑,一字一句都情真意切。


“你這麼小小年紀,就離開家庭,你媽和我都很難過。但我們為你想,離開家庭是最好辦法。第一使你操練獨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練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覺用功的必要。自己能照應自己,服侍自己,這是獨立的生活。飲食要自己照管,冷暖要自己知道。最要緊的是做事要自己負責任。你功課做得好,是你自己的光榮;你做錯了事,學堂記你的過,懲罰你,是你自己的羞恥。做得好,是你自己負責任。做得不好,也是你自己負責任。這是你自己獨立做人的第一天,你要凡事謹慎。”

《梁啟超家書》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他的孩子,幾乎各個成才,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人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這與梁啟超對他們的關心和教導密不可分。

二十世紀20年代,梁啟超的多名子女出國求學,這期間他給孩子們寫了很多封家書。這些信,文字直白易懂,內容實際雋永,流露出的是對孩子們深切的關愛,訴說的是為人處世方方面面的教誨。


“思成所學太專向了,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之中某部門,稍為多用點工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再者,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不獨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裡頭,像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若你的學問興味太過單調,將來也會和我相對詞竭,不能領著我的教訓,你全生活中本來應享的樂趣也削減不少了。我是學問興趣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