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周期結束,中國各類資產正面臨重估

股市大跌,創業板又要新低的節奏,指數全靠上證50撐著。債市也萎靡不振,至於實體企業更不用說。

在過去3年,對於中國經濟的觀點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從2015年的極度悲觀,到2016-2017年的逐漸樂觀,到2018年再度擔憂。

最近全球著名的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警告:這一輪債務擴張週期接近結束,到了看空一切資產的時候了。

什麼是債務週期?通俗點說,是央行放水給企業和居民,讓大家容易拿到廉價貸款,大家手裡的錢多了(很多是從央行借的),就會去開工廠,炒房,買股票,刺激經濟繁榮起來。但是借出去的錢不是無限的,也不是免費的,歸根到底是要還的,等到槓桿放大到極限了,央行要避免出現金融危機,就只好把錢慢慢收回來,這叫去槓桿。

但是,借來的錢很容易就花光了,要還錢卻很難,央行一降槓桿,控制放水,很多企業和居民就會捉襟見肘,到了欠債還錢的時候,就不得不壓縮當期的消費,那麼短期經濟就會降到產出水平之下,經濟會變得更差,相應資產價格也會下跌。

也就是說,債務週期會導致經濟週期,過度舉債會推高經濟增長,而還債又會拉低經濟增長。

達里奧把債務週期分為短期債務週期和長期債務週期。如果經濟的某一部分主體舉債,就是短期債務週期。而長期債務週期形成的原因在於,全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大家都不願意承受經濟下行的痛苦,因此一旦某一部分人因為過去舉債過度、被迫還債導致了經濟回落,那麼就會發動另一部分人舉債接力、再把經濟推上去,直到全社會的所有人都舉債過度、再也借不動為止,這時就會達到長期債務週期的頂峰,比如美國的1929年和2008年,以及日本的1990年,如果應對不當,很可能會陷入長期經濟增長的停滯。

在2008年之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正常模式。每年的債務增速大約20%,但是GDP的名義增速也在20%,這意味著我們當時是賺多少錢就借了多少錢,所以從宏觀來看沒毛病,全社會的債務率是穩定的。

而變化是從2009年開始的,4萬億之後,中國就走上了債務週期的不歸路。實體經濟總債務和GDP的比值在08年130%的水平上翻了一番,到2017年末已經超過了240%。

2016年至今,最後一輪的舉債主角是居民。由於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中國最後一個舉債主體居民部門的舉債潛力被充分挖掘,2015年居民部門月均商業貸款僅為3000億,到2017年翻番到了6000億。如今,居民手裡的錢也不足了,這就導致消費動力下降,房地產銷售下降等問題。

目前,中國的宏觀債務率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已經接近了美國金融危機以前的水平,所以降債務就成為了頭號任務。這個過程,是最難熬的,因為一切資產價格,由於得不到後續資金的支持,都有調整的需要。

只要央行持續降債務降槓桿,資金就不會大放水,房地產和股市債市,都會受到壓制,目前房地產是最堅挺的資產,也已經出現熄火的跡象。畢竟,高度負債的居民部門,已經無力承擔支撐資產價格的重擔了。

中國的大類資產面臨價格重估,這個判斷是站在大的債務週期調整的角度看的。創業板跌跌不休,根據過去的估值體系去判斷進場價值,早就失效了,創業板整體估值即使降到15倍市盈率又如何?跌到13倍市盈率也不是不可能,因為估值體系發生了變化了。

在這個大環境下,雖說現金為王,但是依然不值得長期持有現金,最好的辦法是,儲存現金,等待新一輪的擴張週期到來,那個時候,無論是股市還是一線房地產,都跌出了價值,那個時候就是進場的機會。從週期角度看,至少要等2020年中。人生不落伍,必須順週期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