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感情,都該這樣談錢


好的感情,都該這樣談錢

人在一段親密關係裡,總是難以張口談錢,因為談錢傷感情。

她們也不例外。

她們曾是一對無話不談的閨蜜,一起經歷了青春,一起見證彼此的成長…

5年前,她們站在了畢業後的分叉路口,純純迅速進入了婚姻,已為人母。蘇米選擇去大城市漂泊,一路打拼,成職場精英。

身份的轉變,並沒有影響她們的感情。但不可否認的是,處在人生分叉路上的她們,在金錢消費上有了大相徑庭的觀點……

再相遇時,兩種消費觀互相摩擦,便有了下面兩封信……

好的感情,都該這樣談錢


純純的來信:錢,教會我的那些事


親愛的蘇米:

抱歉,難得的一次聚會,我們卻因為錢發生了口角之爭。

在回來的車上,你一直沉默不說話。我知道你不是因為我沒有買下那個一萬塊的包包和那幾件品牌衣服而生氣;你計較的是自從結婚以來,我變了,變得不自由,不獨立,不瀟灑……變得跟錢“斤斤計較”。

是的,我變了。

藉著這次機會,我想好好跟你聊聊:這些年,錢教會我的那些事。

好的感情,都該這樣談錢


學會駕馭金錢,是成熟的一個標誌

常聽人問起: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什麼?

很多人回答:是女人成為媽媽,男人成為爸爸。

我卻覺得真正的成熟應該是從獨自經營家庭,學會管理金錢開始的。

小仲馬說:“金錢是一個好僕人,卻是一個壞主子。”

他是在讓我們思考:你和金錢,誰做了主人。

剛結婚的第一年,我和他對婚姻都沒有代入感,兩個人依舊保持著以前的生活習慣、消費習慣。我們努力地去掙錢,又在消費時被金錢支配,不節制地買買買,鋪張浪費地去做想做的事……活脫脫地成為一個被金錢約束的僕人。

很快我們就被“金錢”教訓了。一個對金錢沒有掌控能力的人,必然會對生活失去控制,更別提未來了。

在我們“無憂無慮”放肆生活時,我懷孕了。我們倆對於養兒沒有什麼概念,倒是雙方父母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那個天文數字像盆冷水一樣,讓我們清醒了。

之後,我像是有了“心算”能力,每次在我大額消費時,總會不由自主地計算,它等於多少罐奶粉、多少包尿不溼,幾分之幾的幼兒園學費……

以前對我而言,錢只是一個數字。但是,現在它讓我看了數字背後真真切切的生活。

我開始學會理性消費,注重性價比,規劃用錢計劃……當我對金錢開始“計較“時,慢慢地也搶回生活的主動權。

你花錢的方式,決定了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年輕時,我們總是幻想:如果,有一天我們能一夜暴富就好了。但是,我們一直都未想過有了金錢之後,該如何去管理自己的金錢。

我一直很佩服宜家創始人對金錢利弊的平衡能力。

一次坎普拉德在斯德哥爾摩參加新聞發佈會上,他驕傲地向記者們出示了他剛剛乘坐的地鐵票,津津樂道向大家展示自己“享受了老年人優惠價”。

他曾成為世界首富,卻又有著“小氣鬼“特質。以一分簡樸、環保的生活理念,創造了宜家這一家難以顛覆的家居零售巨頭企業。也正是這樣一位對自己摳門的富豪,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

宜家集團在訃告之中這樣介紹他:“坎普拉德先生是20世紀最偉大的企業家之一。”

當你對金錢有駕馭能力,錢才真的成了“身外之物”。

我們習慣用“錢”這個通俗的標準,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幸福與否。但是,真正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格的是,他對金錢的駕馭能力,能不能在金錢利弊間守住本心,保持平衡。

我並沒有成為一個對金錢斤斤計較,對自己吝嗇的人,而是我更懂得用金錢去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有計劃地經營我的家庭。

自從身份轉變之後,我的確是變了。

但是,我更願意理解為是我成長了。從一個花錢如流水的姑娘,成長為一個能掌控家庭財政大權的媽媽,更清楚了金錢的意義,也有了駕馭它的能力。

純純

好的感情,都該這樣談錢


蘇米的回信:我為什麼成了愛錢之人

親愛的純純:

我從未想過我的消費方式會傷害到你,所以該抱歉的人,應該是我。

或許,此刻在你眼裡我是一個“揮霍金錢”的人。

那麼,我也跟你聊聊,這些年我為什麼開始在乎錢了。

好的感情,都該這樣談錢


不是要贏得金錢,而是要贏過自己

好像每一個年輕人都被“窮”教訓過。

我曾滿懷壯志地拖著行李去了北京,但是剛開始的那一年,我的工資一直處在青黃不接的狀態。

每個月初,我等待工資的樣子跟路邊的乞丐沒什麼兩樣。那段時間,我聽過最有用的道理是:我們這個年紀,學會省錢就是賺錢了

每個職場新人都會辦一張信用卡,用來度過自己的“金融危機”。但是,大多數人的信用卡都成了一個窟窿,在不節制的消費觀下變得越來越大,生活也被錢拖進了困境。

我一直都不是一個安分的人,討厭被規則限制。但是,在那個當下,錢就成了制約我的規則。而我能做的就是先服從規則,爭取更高的職位,更高的薪資,成為這個遊戲裡的優勝者。

我一邊控制著自己買買買的購物慾,一邊喊著拼拼拼的求勝欲。我學會節儉,甚至把一份外賣分成兩份,一次解決午飯和晚飯。我改掉了多年遲到的惡習,成為職場的努力型選手……

你總問我:“那麼拼,是為了什麼。”我說:“為了錢。”

既然錢有著明顯的數值,我便把它當成我職場、人生進擊的刻度。

這些年,我一直在與金錢博弈,不可否認的是錢刺激了我的成長,也讓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錢只是工具,你用它兌換什麼樣的人生

之前流行一個話題:擁有多少存款,才能平靜地進入30歲?

下面的回答參差不齊,有人哭窮,有人炫富,有人抱怨……

吸引我的是一句話:存錢使人自由。

前段時間,公司的一個姑娘裸辭了,理由很簡單:不想在這個年紀,被拴在一個叫作“工作”的樹樁上。

我羨慕她的瀟灑,又疑惑不工作的話,她在這高消費的城市如何生活。

姑娘說:“我有存款。”那一刻她是自信的,甚至還有一些小驕傲。

我們這些在大城市漂泊的人多半都是沒有底氣的人,恰恰是存款給了我們底氣,有了跟生活叫板的資格。

前段時間,我剛過了30歲生活,算不上平靜,但也沒有過分焦慮。前幾年的積累,讓我能足夠有能力面對生活的磨難,而我也能為取悅自己而消費。

一直以來,金錢都是以物易物的工具。你換來的是一個幸福、令人稱羨的家庭,我換來的是獨立、自我的生活……

或許我們換來的東西不一樣,但是,願我們都能享受其中。

其實,朋友間的相處難免會遇上金錢的摩擦。

如何不讓友情被金錢刺傷?是在考驗我們對友情,對金錢的平衡能力。是否願意為彼此靠攏,是否能包容並支持對方的消費觀念及生活主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