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孩子的性格就應該這樣培養,很多家長都用錯了方法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好的性格,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慢慢發現事情並沒有往預定的路線走,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叛逆。以下是玖玖請教一位擁有30多年的教育專家給家長們的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幫助所有家長們:

1. 孩子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他會告訴我們當父母的嗎?

2. 告訴我們後,我們有提供正確的解決方法嗎?

3. 當我們不在孩子身邊時,孩子懂得如何自我保護嗎?

教育專家:孩子的性格就應該這樣培養,很多家長都用錯了方法

這些問題,值得每一個父母深思。談解決方法前,先問一個問題:孩子肯告訴你實情嗎?

想讓孩子願意向父母傾訴,要求我們的親子關係,充滿信任/尊重/親密感。

孩子知道,他的需求和情緒,會得到大人的理解和關注。有些孩子告訴父母后,父母第一時間想的是找老師、找對方家長要個說法……

拜託,難道不應該先響應照顧孩子的情緒嗎?還有的孩子,家庭環境就是“暴力型“。

父母在家裡管教孩子就是用強使狠,孩子從小就養成“討好型人格”,在外面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也選擇隱忍。

孩子早就習慣了世界的”弱肉強食“,壓根不會信任、求助於父母。

教育專家:孩子的性格就應該這樣培養,很多家長都用錯了方法

接下來,當知悉孩子被“欺負“後,怎麼管?

管之前,先了解兩個問題:

1. 孩子真的受到不公平待遇了嗎?

2. 確實有必要介入嗎?

孩子真的受到不公平待遇了嗎?是否只是打鬧瘋過頭了?是否只是玩鬧中的誤傷?是否是自家娃先挑事,對方忍無可忍才還手?

瞭解這些隱情,才能進一步判斷是否要介入,用什麼姿勢介入。

如果只是玩鬧,不要手伸的太長:

6~13 歲是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孩子會摸索不同的社交策略,有時也會嘗試簡單粗暴的溝通方法,各種試過後,最終習得正確的社交策略。

如果父母凡事都出頭,剝奪了孩子自己去面對、解決的機會,可能會影響到夥伴關係的形成。

對於先挑事欺負人的孩子,讓他們嚐嚐暴行的後果,也可以讓防止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滑得更遠。

教育專家:孩子的性格就應該這樣培養,很多家長都用錯了方法

父母瞭解情況後,確認孩子是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那具體怎麼管?

教孩子忍,還是教孩子“打回去“?

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來區別對待:

1. 外向開朗型的孩子,可以直截了當地剖析事實講道理,傳授具體策略和方法。

但如果孩子屬於膽小回避型的,就不能這麼直接粗暴。

像我兒子,他就屬於特別謹慎的,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很長的觀察和驗證,才會小心翼翼去嘗試。

我的辦法就是:事先模擬情境,提前排練熟悉。

和兒子玩玩角色扮演遊戲:我演壞人 boss,推倒他扮演的小朋友。

在具體的情境中,教給他臺詞:別打了,再打我打你了。

他第一次“排練”時,聲音柔柔怯怯,簡直像在哀求壞人。反覆排練後,小傢伙的聲音也洪亮了,底氣也足了,現實中如果遇到類似情況,真的用出爸媽所教方法的幾率就會更大。

教育專家:孩子的性格就應該這樣培養,很多家長都用錯了方法

2. 對迴避型的孩子,一定要耐心,不要恨鐵不成鋼:

“你怎麼這麼膽小?!”“一點不像男子漢”這些話只會傷害到孩子自尊,引發他的焦慮羞恥感。

如果碰到父母管不了的情況,怎麼辦?

閨蜜的女兒上初一,被同學排擠孤立,這種群體性排擠涉人數又眾多,很隱蔽,家長老師想幫忙都無從下手。

她媽媽先問原因:原來她和班裡一個一直被嘲笑的女生關係親密,就被連帶一起孤立。

媽媽握著她的手,等她哭完了,平靜些後,先肯定了女兒的做法,然後告訴她:我們沒辦法要求所有人都像理想中的那麼完美,就像媽媽自己當年嫁給爸爸,也頂著很多非議。

媽媽能做的就是:

忽略掉那些挖苦自己的人,活得更漂亮。你實在不喜歡這,媽媽可以幫你辦轉學…

但轉學不意味著就能避免別的問題,你是願意嘗試著面對這個困難,試著解決,還是逃走讓挫敗感一直跟著你?

女兒明白了,回學校後,儘量表現的很平靜,很無所謂,該做什麼做什麼。

大家慢慢忘了這茬,生活恢復正軌。

這一次被排擠事件後,女兒明白:天不會塌的,心理韌性增加,社交策略和幸福指數也大大提升。

這就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終極的保護: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教育專家:孩子的性格就應該這樣培養,很多家長都用錯了方法

孩子的思想不復雜反而很簡單,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用心去了解孩子內心正真正的想法才能做孩子的朋友。

分享你對培養孩子的經驗,歡迎在下方留言。

關注”玖玖育兒“,萌寶心理、親子關係、萌寶性格發展、家庭教育、這裡應有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