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渭華精神火炬 吹響新時代前進號角

高擎渭華精神火炬 吹響新時代前進號角

高擎渭華精神火炬 吹響新時代前進號角

高擎渭華精神火炬 吹響新時代前進號角

高擎渭華精神火炬 吹響新時代前進號角

高擎渭華精神火炬 吹響新時代前進號角

高擎渭華精神火炬 吹響新時代前進號角

陝西渭南,渭南華州。

90年前,這裡打響西北地區軍民聯合起義的第一槍,使革命火種引向陝甘地區,從而使渭南成為陝西最早播撒紅色革命的基因地。

渭華起義是中國西北地區發生較早、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運動,也是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重要起義之一。從此奠定渭南在整個陝西的地位,使渭南成為陝西乃至全國又一精神高地。

90年過去了,紅色火種仍然在渭華大地上代代相傳,渭華起義革命精神依舊綻放出歷久彌新的光彩,不僅成為華州精神、渭南精神,也是陝西精神、時代精神。

新的歷史時期,給華州提出新的歷史使命,華州人民繼承先輩精神,發揚渭華革命傳統,在黨的領導下凝心聚力,踩著先輩足跡永不懈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建設幸福華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渭華起義築就精神豐碑

四月的春雨滿含希望,滋潤著華州大地。在高塘鎮渭華起義紀念館,渭華起義教育基地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史曉宏講述了90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他說:“渭華起義當時發生在渭華大地,是有思想基礎、組織基礎、群眾基礎和武裝基礎的。”

在渭華起義前夕,渭華地區就是陝西省建立黨、團組織最早的地區之一。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魏野疇、王尚德、王復生、陳述善等革命先驅就在渭華地區以學校為陣地,傳播馬列主義,播下革命火種,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各地都建立地方民團和農民赤衛隊、赤衛團,為渭華起義爆發奠定了武裝基礎。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慘遭失敗。但是,堅強的共產黨人沒有屈服,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

中共陝西省委為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召開了省九二六會議,選派大批幹部充實渭華等縣的領導力量。1928年2月底,渭南爆發了宣化事件,地方反動當局逮捕了20餘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學生。這一事件成為渭華起義爆發的導火線。

3月,中共陝西省委隨即決定:在黨團組織比較健全,力量比較強,群眾基礎比較好的渭華地區舉行起義。1928年5月1日,崇凝鎮五一大會宣告渭華農民暴動全面爆發。受中共陝西省委指示,劉志丹、唐澍、許權中等人帶領革命軍隊配合暴動,形成了以華縣(今華州區)高塘、渭南塔山為中心,農民武裝與革命軍隊相結合的武裝起義,點燃了西北武裝革命的烽火,發動黨領導的土地革命初期、震撼西北的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

這次起義沉重打擊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鍛鍊了陝西黨組織和人民,積累了武裝鬥爭的經驗和教訓,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為創建陝甘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陝西人民革命鬥爭史上的一座豐碑。

雖然90年過去,渭華起義的故事依然口口相傳,渭華起義革命精神,在渭華大地上豎起精神豐碑,指引人們在新時代新徵程上大步前行。

追尋往事點燃紅色記憶

在渭華起義革命故事中,有一個“雙雄除惡虎”的故事,故事裡的主人翁李振杰,是60歲的李國戰的爺爺。對於李國戰來說,有關爺爺的故事,是零散的,不成片段的。直到前不久,他在網上看到“雙雄除惡虎”的故事,才對爺爺有了一些印象。

李振杰是大王村人,中共黨員,陝東赤衛隊隊員。在渭華起義鬥爭中,一馬當先,勇往直前,手執快搶。大王村在渭華起義中,作出很大貢獻。起義失敗後,惡霸史明鑑帶領清鄉團大施淫威,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起義群眾,在大王村殺人放火,村民李萬年一家5口被殺。陝東赤衛隊隊員李振杰、赤衛隊副分隊長馬建華家被掘地三尺,牲畜財物被搶劫一空。李振杰先後從蒲城、華縣設法弄到幾支槍,同馬建華一起在一個夜晚除掉史明鑑,開倉放糧,大快人心。

此後,李振杰一直在三原、涇陽一帶逃亡,靠“扛活”為生。1933年,被反動派殺害於渭南縣城時才22歲。

李國戰說:“爺爺犧牲時,父親兩歲。奶奶一個人帶著孩子艱難維持生活,守了一輩子寡。但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這個樸實的農村婦女都無比堅韌,告訴子女不要拿別人的東西,聽黨的話,跟黨走,要考慮大多數人利益,不能給黨丟人。”

在高塘鎮渭華起義紀念館後面,有一座90年前的老屋,屋主是一位89歲的老人。老人說,這房子雖然沒人住,可這裡曾是黨的地下秘密聯絡點,發生過許多不尋常的故事。

老人是渭華起義革命前驅鍾師統的兒子。回想父親,老人非常自豪。他說父親生前是全國體育總會主席、原中國奧委會主席、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在1928年參加過渭華起義,那時父親才15歲,任村蘇維埃主席、赤衛隊隊長。起義失敗後,父親在黨領導下轉入地下工作,先後在西安、天津、北平、華縣等地從事學生運動。1953年到北京體育學院任職。

老人說父親是老革命,一生兩袖清風。1972年,他到北京看望父親,說自己想蓋房,父親說你回吧,蓋房時我給你寄錢。可是等到蓋房時,父親卻來信說,經濟拮据,拿不出錢來。說起這事,老人對父親毫無怨言,他說:“那時父親工資低,只能養家餬口,加之家裡幾個孩子大了要開銷,沒有錢給我是很正常的。”

老人常教育子女:“我們是革命家庭,要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尤其不能犯經濟上的錯誤,不能給你爺臉上抹黑。”

回想崢嶸歲月,渭華起義烈士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艱苦卓絕、撼天動地的革命史詩。渭華起義彰顯的“信念堅定、聽黨指揮”的信仰精神,“依靠群眾、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堅持鬥爭、勇於勝利”的英雄精神,永遠值得學習傳承。

初心彌堅做紅色小鎮領路人

渭華起義過去整整90年,可那些傳奇故事和渭華起義革命精神,卻一如明燈,在新時代的渭華大地,始終指引人們前行的方向。不論城市還是鄉村,不論單位還是個人,人們始終不忘紅色傳統,為革命老區,為家鄉建設,貢獻能量。

高塘鎮黨委書記杜向宏,就是這一偉大革命精神的踐行者,他帶領群眾為建設“紅色高塘”,邁出堅定的步伐。今年正月初五,杜向宏接到籌備渭華起義紀念90週年活動的通知。任務就是命令,幹部就意味著責任,面對家人的不理解,杜向宏扭頭就往鎮上趕,分解任務,制定方案,調配人員,全面開展工作。

在渭華起義改擴建項目中,涉及舊址周邊10戶房屋的拆遷一直是塊“頑疾”。為此他帶領幹部深入村組,加班加點,逐戶瞭解情況,與群眾拉家常,給群眾講政策、講大局,白天進戶做工作,晚上碰頭說情況,經常工作到凌晨一二點。有1戶常年在西安務工,他帶領工作組3次趕赴西安登門做工作,最終被鎮村幹部的誠心感動。簽訂協議時,群眾動情地說:“政府這麼有誠心,我再不籤協議就太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了。”

舊址拆遷還沒完成,區上又啟動濱河路建設,並要求5天完成濱河路土地徵用工作。同時,渭玉高速寬幅林帶、高速引線兩側綠化也全面啟動,加之村黨組織換屆必須在3月底前完成,脫貧攻堅工作又一絲不能耽誤,杜向宏心裡多少有點負擔。

杜向宏說:“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犧牲。”他很清楚面對實際工作,不能迴避問題,只能擼起袖子加油幹。他將所有工作羅列為8個方面,由每名副職領導帶領3名~5名幹部,組成工作組,吃住在村,堅持每晚7時召開進展反饋會,形成“白天一線幹活協調解決問題,晚上集中反饋籌劃工作方案”的白+黑、5+2幹事說事“兩不誤”工作模式。

渭華起義紀念館和渭華幹部學院的加快建設,為紅色高塘注入了活力,贏得機遇。是機遇就可能稍縱即逝,為此他編制了紅色小鎮發展理念宣傳冊,多次跑省財政廳、省住建廳作彙報、搞對接。功夫不負有心人,省住建廳領導在調研檢查後,現場拍定將高塘鎮列入2018年全省跟蹤指導重點鎮行列,全力支持人居環境衛生整治和紅色小鎮建設。

其實在華州,杜向宏只是許多黨員幹部的影子。還有很多張向宏、李向宏、王向宏,在各行各業為建設華州,奔赴一線。他們本著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舍小家為大家,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華州區的“發展指數”。

牢記使命建設綠色華州

華州近年來,處在撤縣升區的升級轉變中,一切都在破繭成蝶發生質的變化。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商鋪鱗次櫛比,城市綠樹成蔭,公園、花園美化了人們生活,小橋流水不再是南方的旖旎,已成為每個市民常見的風景。在農村,美麗鄉村建設更添新景,還有大片的產業園區,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

山綠了,水清了,華州更美了。這些都離不開每個建設者的心血和汗水。尤其華州林業局,在建設“森林華州”中作出卓越貢獻。

華州區林地面積達120多萬畝,森林資源總量居全市第一。在春季造林綠化工作中,林業局堅持在局長王穎帶領下,實行領導包片、幹部包村,將200多名幹部派到一線,開展造林督促、林業科技培訓、木材加工企業清理、森林防火等工作。全區聘請生態護林員43名、農民管護員100餘名,堅持每天不間斷地巡山巡護,嚴防森林火災發生。今春以來,全區義務植樹80萬株,綠化路、渠、壩60多公里,造林3.18萬畝,新建苗木花卉1500畝,清理木材加工企業62家,查處林政案件3起。

他們像蜜蜂一樣忙碌、黃牛一樣耐勞,用林業人的使命呵護綠水青山。為推進渭華起義紀念館周邊綠化高質量、高水平實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揚渭華起義革命精神,勇於拼搏,甘於奉獻。搶時間、抓進度、高標準、嚴要求,確保在90週年紀念活動前完成綠化提升任務。

渭華起義紀念館地處高塘塬區,黃土裸露,植被稀少,造林立地條件差,難度大。3月以來,局長王穎帶領1名副局長和10名技術幹部分成3組現場督促,組織綠通、杭州園林等6個綠化施工單位同時施工。他們堅持吃住在一線,白天督促施工進度,晚上召開點評會,解決施工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有的成月不回家,有的累得上火生病,有的曬得很黑。兩個月時間,渭華幹部學院侵蝕溝、渭玉高速兩側、高塘出口直觀臺塬、高塘連線化等綠化工程相繼完成。栽植喬木類綠化苗木3.5萬株,球類綠化苗木0.2萬株,灌木類72萬株,鋪設草坪10.8萬平方米,20多個風格各異的綠化景點如雨後春筍般地萌芽成型,為渭華起義紅色教育基地添新綠,讓“紅色”在“綠色”中熠熠生輝。

矢志不渝建設幸福華州

華州在升級改造的兩年中,在區委、區政府堅強領導下,廣大幹部與時俱進,傳承和弘揚渭華起義革命精神,勇擔當,敢為先。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三地一中心”建設,特色園區、特色生態、特色農業、特色旅遊、特色城市“五個特色”建設。堅定不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千方百計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決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場攻堅戰。全力做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民生實事,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持續加大發展蔬菜產業、特色果業和畜牧業,壯大苗木花卉、中藥材產業。發展集中連片設施農業園區,全面鋪開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工作,穩妥有序推進“三變”改革,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加群眾收入,紮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圍繞全域旅遊發展,加快推進少華湖水利風景區、少華山全域開發、高塘紅色教育基地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休閒觀光、果蔬採摘、鄉村旅遊產業,構建“吃住行遊購娛”要素齊全的全域旅遊格局。

區委書記霍文軍說:“渭華起義給我們留下的堅定信念、聽黨指揮、不怕犧牲、矢志奮鬥的寶貴精神,永遠是我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做好新時代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他指出,傳承和弘揚渭華起義革命精神,要做到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

在這一要求下,全區黨員幹部,高擎渭華起義革命精神火炬,深入基層一線,加強調查研究,聽民意、察民情、解民憂,做好人民群眾的“勤務員”,為譜寫幸福華州的壯麗詩篇,吹響新時代前進的號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