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鲜看丨变“事故”为“故事”:挖掘学生矛盾背后的教育资源

抢鲜看丨变“事故”为“故事”:挖掘学生矛盾背后的教育资源

抢鲜看丨变“事故”为“故事”:挖掘学生矛盾背后的教育资源

班主任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来自学生的或大或小的突发情况,不一定都是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往往只是一些在大人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这些小事在孩子眼里却是“天大的事”,是“事故”。如何处理这些“天大”的“小事”,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

比如,最近我班上发生的“换座位风波”——

1.

事发——别生枝节

周二上午,我相继收到两张折得方方正正的小纸条。打开第一张,小李娟秀的字体立即映入眼帘:

郭老师:

小杨已经第三次将墨水弄到我衣服上,前两次我都原谅他了。事不过三,说不定明天第四件衣服就被弄脏了。我,强烈要求换同桌!

小李

干脆利落,简洁明了,一如她平时的作风。

第二张小纸条上歪歪斜斜地写着三个字“道歉信”,一眼我就认出是小杨的字。

道歉信

郭老师,我第三次把小李的衣服搞脏,让她生气。我不想让同桌生气,所以我请求换座位,还请郭老师原谅我。这次是因为我在写作业,下笔时用力太重,墨水无意间飞到她衣服上。我想帮她洗(回家),可是她不同意,非要告老师,我很紧张,怕她告诉别人,让别人来斥责我。我想赔她钱,可她说不要。我没有办法,只好写这张纸条,表达我的歉意。(我想跟小杰同桌)

小杰是一个自闭症儿童,平时的上学时间、听课状态、生活习惯等都与普通孩子有明显差异。小杨居然主动选择要跟小杰同桌,我由此清晰地感受到了小杨的惶恐与焦灼。

写着作业,究竟怎么把墨水弄到别人衣服上的呢?还不止一次!带着疑惑,我找来小李细细询问。

原来,小杨的钢笔出水不畅,他就用力甩,并且甩的时候喜欢抬起胳膊往前用力。这样一来,墨水就会四处飞溅,这次就飞到了小李左肩上,白色的衬衣上有好几处墨水汁,特别刺眼,而小杨自己身上也沾了不少。平时他还不喜欢套上钢笔帽,总是随便往桌面上一扔,即使他不甩,墨水也会弄得到处都是,周围的人也跟着“沾光”。

类似这样的小事,班上几乎每天都有。

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孩子之间的小小矛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可不能轻易浪费掉。我要把这个突发情况变成一次教育契机,让事件朝着我理想的方向发展。

于是,我问小李:“照你的描述,其实他并不是故意的,对吗?”本来我可以直接对她说“小杨不是故意的”,但我有意从她的描述中“挖掘”出她潜在的意思——“他不是故意的”。

“嗯,他确实不是故意的,但是我坚决要求换座位。他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老不改,我妈说了,事不过三,这次我坚决不原谅啦!要不然,明天肯定会有第四次!”

看来她有点“不依不饶”了。其实要处理也很简单,我“顺水推舟”,把小杨安排到小杰旁边就可以了,这样“受害者”小李满意了,小杨也没话可说;如果我不想调整座位,就和小李谈谈,要她度量大一些,将就着坐,想必她就算心里不痛快也不会和我闹。

但是如果真这么“三下五除二”地处理了,很可能加剧小杨的心理负担,也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不利于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而处理好了,不仅可以打开两个孩子的心结,更可以引导全班学生学会友好相处,学会正确处理问题。

于是,我决定干脆把这件小事“扩大化”,将其变成一个“公共事件”。

2.

唤醒——别开生面

下午的班会课上,在得到两位当事人许可后,我介绍了事情的经过。

在描述过程时,我没有渲染小李的抱怨,也没批评小杨的坏习惯,而是突出两个孩子的文明修养:“两位同学都用写小纸条的方式来请求老师帮助,既能体谅到老师工作的繁忙,没有贸然打扰,又能理性、冷静、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这是一种文明度很高的表现,我为这种方式点赞。经过调查,两位同学的描述都客观准确,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无中生有。说明这两人值得信赖,我为你们骄傲!”

我这样评论小李:“小李的衣服无端被弄上墨水,并没有咄咄逼人,也没有揪住不放,而是选择一次又一次宽容和谅解,这都已经第三次了,实在是担心今后还有类似事情发生,才选择求助老师要求换座位。我完全能够理解她的心情并赞同她的求助方式。”

我这样评价小杨:“小杨也让我很感动。第一,墨水弄脏别人衣服,他并非有意,主观上不存在恶意;第二,弄脏之后他没有逃避,也没有找借口,而是积极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带回家洗),在一种方案被对方否决之后继续提出第二种方案(赔钱),这说明小杨同学具有极强的责任意识和积极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三,在两种方案都被对方否决之后,他仍然没有气馁,还在思考如何弥补,最终选择配合同桌向老师提出同样的诉求——换座位,这是对同桌的一种尊重,很有绅士风范。”

最后我说:“他俩都是好孩子,我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欣慰!”

之所以这么做,我是想唤醒孩子心中的美好,唤起孩子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两个被表扬的孩子,尤其是小李,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变得“通情达理”起来。

一次可能激化的冲突,被我导向了美好的表扬,全班都沉浸在这份美好之中……

但我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表扬和感动,而是要解决两个孩子的问题,并借机教育全班学生。所以,我决定把两个人的故事变成全班孩子的故事,而且让所有孩子参与“编织”,甚至成为故事的主人公。

于是,我话锋一转,将问题交给孩子们:“这么好的两个孩子,现在遇到问题了,变成了似乎不可调和的一对同桌,都强烈要求调换座位。我有点为难,想请求大家的帮助,你们又会怎么想呢?如果你是他们,能有超越他们的做法吗?”

3.点拨——别出心裁

虽然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但我不能让这场讨论变成漫无边际的七嘴八舌。毕竟是五年级的孩子,要想润物无声地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还需要老师敏锐观察,捕捉信息,适时点拨。

第一个发言者至关重要,因为他的话是“舆论导向”。略加观察和思考,我选中了小睿。因为她成绩优异,性格随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在班级有一定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她心地善良,我认为她的思考和发言应该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

可万万没想到,她竟然说:“我是支持小李的,我觉得小杨这个习惯太讨厌了,而且他还搞了三次!白衣服沾上墨水,很难洗掉,衣服就毁了。以前我跟他同桌的时候,也曾经被他弄脏过,他就是这样!”

我一下懵了,原想着她会说些“宽容”“大度”“理解”之类的话,我正好顺势引导。可没想到她一来就站在小李一边,舆论也很可能将偏向小李。小杨刚刚挺直一点腰身,现在头一下子就垂下去了,小李的眼睛则亮了起来。

虽然我有些失望,但表面上仍不动声色,继续满含期待地倾听,随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不过小杨他也不是有意的,”她突然话锋一转,我紧张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些,“而且他还想了那么多办法来补救,说明他还是很有责任意识的,我觉得他还是不错的。”

可能是看到了小杨更加低垂的脑袋,小睿突然加快了语速:“其实我以前也这样,三年级刚用钢笔的时候,我不会用,经常把墨水弄得到处都是,有一次还甩到了墙壁上,当时我吓死了。”这明显是孩子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叙述完整流畅。她的话充满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共情”,让小杨感到了被理解,他低垂的头抬了起来。

“哦,你也有过这个经历,你是因为不会用钢笔,所以把墨水甩到了墙上。”我貌似无心地重复着,实际上是想强化这种“共情”,让更多的孩子理解并原谅小杨,因为这种错误不只是小杨一个人犯过,这是初用钢笔者很容易犯的错误,是“很正常”的。

孩子点头答道:“嗯,是的。不过我妈妈并没有骂我,她跟我谈话,原谅了我,还教我怎么用钢笔。如果我是小李,我会原谅小杨,因为他只是不会用钢笔。”

安静的教室里突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真是太开心了,我情不自禁地说:“好孩子,你的回答真是太棒啦!你看所有人都在为你喝彩!”

小睿准备坐下,但我觉得她的回答还可以更完美,便启发她说:“如果你能再添上一句话,一定会赢得大家更加热烈的掌声!”

但孩子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沉默、等待、期盼……

我提示她:“我愿意像我妈妈教我一样……”

聪明的小睿立刻接着我的话大声说:“我愿意像我妈妈教我一样,教会他正确使用钢笔!我愿意帮助小杨!”

听着小睿清晰、完整、坚定的声音,更热烈、更激动的掌声久久回响在教室里。

4.

引导——别具只眼

大家继续讨论,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和小睿一样,表示应该包容、原谅小杨,并帮助小杨改正用笔习惯。但小星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小杨确实不是故意的,但是不代表他没有犯错啊!他已经三次把小李的衣服弄脏,如果继续原谅他,肯定还会弄脏第四件、第五件,小李岂不是太倒霉了?为什么要让小李一个人倒霉呢?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应该换座位!”

小星是小李的好朋友,她的话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心声。大家又把目光聚焦到我身上。

突然的“杂音”让我感到考验来了,我略加思考,抛出一个问题:“换座位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把墨水甩到别人身上去?”孩子们一下沉默了,似乎在思考。

我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虽然争论停息了,但我估计可能还有孩子的认识没转过弯,我决定继续引导,最好能有孩子用正面的声音去说服个别学生,就像刚才的小睿一样。但请谁呢?

我把目光转向了当事人小李,因为根据我的观察,她的态度已经发生积极的变化。于是,我走到她跟前,问道:“小李,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此时你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小李显得很犹豫,但她还是一字一顿地说:“如果—他—能—改—掉—这样用钢笔的坏习惯,不再把墨水弄得到处都是,我不介意跟他继续同桌。”

她说的是“不介意”,而不是“愿意”,明显还是有点不情愿,并且她有意加了一个前提——“如果他能改正这样用钢笔的坏习惯”,但我依然对她伸出大拇指:“好棒的孩子!在衣服被弄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不计较,真的好棒!”

然后,我继续说:“可是我们现在知道他的坏习惯还在,改变坏习惯可能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那么换同桌的结果就是换一个同学的衣服被弄脏,你的目的是这样的吗?”

她摇了摇头。

我接着问:“那在他没有改正之前,你的态度是什么?”

小李沉默了一会,然后抬起头来坚定地说:“在他没有改掉坏习惯之前,我愿意和小睿一起帮助他改正坏毛病,我已经有躲让的经验了,如果换个新同桌,说不定会被他弄更多的墨水到身上的。”

感动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蔓延到整个教室,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真正教育的逻辑在于:实质上,在教育工作中,正是学生本人充当着教师的第一个助手。”我为我的孩子们骄傲!

5.借力——别具匠心

当天晚上,很多孩子将自己的感受记载下来:

今天我眼中最美的同学是小李,她对“墨水飞溅”很大度,主动原谅小杨并且帮助他改正,很棒!

我最欣赏小睿,因为她主动提出帮助小李改掉甩钢笔水的坏习惯,并提出把方法传授他,很好。

今天我学会了在别人一件事做的不好的情况下,不能粗暴解决问题,要教那个人怎么做。

小博的感受更加全面:

今天,我从小李和小杨身上得到了很珍贵的“金子”!(对美好品质的简称)

从小杨身上学到:作为一个伤害者,自己首先要说实话,澄清了事实再进一步去弥补自己的过失,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推脱责任,将过错都推给别人或者拉人下水。

从小李身上学到:作为一个受害者,不要得理不饶人,这样会引起更多的乱子。自己和对方都各退一步,事情一定会很愉快地解决。如果两个人谁也不让谁,只会变成不欢而散的结局。

总结:伤害者要承担责任,弥补过失;被害者要大度一些,谦让对方,使事情和解。

……

读着这些话,我感到了这次教育的成功:把两个人的矛盾作为契机,引发班级讨论;每一个孩子都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彼此感染,互相感动。

集体并不是某种抽象的无生命的存在。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它的生命力就表现在:一个人总在影响着另一个人,而这种影响又受到其他人的评价。借助于同学的评价,不仅对当事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促进了整个集体品质的提升。

6.延伸——别有洞天

第二天,让人吃惊而感动的一幕发生了——两个当事孩子居然不约而同地带来了一只新钢笔,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小杨还把半个桌面那么大的一张白纸贴在醒目的位置,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注意盖笔帽,切记!

小睿和小星共同对小杨进行了“用笔培训”,周边的同学也利用一切机会提醒小杨“盖笔帽”,小李更是成为“防护+培训+提醒”人员,小杨也欣然地接受着大家的关心和帮助……

小杨母亲听小杨回家讲述事情经过之后,主动在班级微信群中说:“孩子跟我说了墨水的事,很自责,感谢小李同学的宽容和同学们的帮助,还有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们家长也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笔习惯,知错就改,真诚地向小李同学道歉!”

一次孩子的纠纷以及在老师引导下的自我教育,又成为教育家长的资源,家长们通过这件事也明白了培养孩子宽容、大度品质的重要性。甚至我完全可以这样推测,有的家长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宽容和大度。

7.尾声——别有滋味

小小的事件,大大的收获,学生、家长、老师,学校、教室、家庭已经融为一体,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合力。

2009年美国年度教师托尼•马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

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作者创作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他们希望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我正是抓住“换座风波”的机会,帮助孩子们创作一个关于纯真和善良的故事。我是这个故事的构思者,但故事的推进却靠全班孩子,还有他们的爸爸妈妈。每一个人都是故事的编织者,同时又都是故事的主人公。在共同完成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编辑(删除)错误”,最后实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所谓“完美的结局”远不只是两个孩子重归于好,也不只是其他孩子帮助小李改正用钢笔的坏习惯,而是通过这件事孩子们学会了以宽容和大度处理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小矛盾小纠纷。

这件事发生后的一周里,班里又发生了一些事——

考试的时候,由于小张没有盖好水杯盖子,小曹又不小心碰到了杯子,水洒在了小睿做了一半的试卷上。三个小朋友没有相互指责、埋怨,而是一起想办法。征得老师同意之后,小曹又到文印室复印了一份试卷,非常积极主动地承担了责任,将本来很棘手的事情用智慧和包容化解了。

吃饭的时候,小王拿到了一把畸形的勺子,惹得周围同学一片哄笑。小王也笑了,然后依然用那把勺子吃完了午饭。他说:“遇到这种事,只要处变不惊,就能快速高效且不声张地解决问题。”小王身后的宇总结说:“那些不严重的小事,‘忍一忍’就过去了,不要因为一点小事使得自己不高兴。”

……

一次令人担心的“事故”,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令人回味的“故事”:这就是“生成性”教育,考验的是我们的实践智慧。

抢鲜看丨变“事故”为“故事”:挖掘学生矛盾背后的教育资源
抢鲜看丨变“事故”为“故事”:挖掘学生矛盾背后的教育资源

栏目:工作笔谈

作者:郭文红 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

M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