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转在说礼盛时

不学礼,无以立——转在说礼盛时

不学礼,无以立——转在说礼盛时

不学礼,无以立

编者按]本文出自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龚鹏程教授大学堂。

几度与教授相近,深感教授风度与学识。在当下盛谈“礼”时,读此文颇有所思,故转给“龙商行”读者共享。

《论语》记载:孔子儿子孔鲤从庭前走过,孔子问:“学礼乎?”孔鲤说:“没呢!”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近年国学渐热,礼乐亦渐得恢复。吾道不孤,颇令我这先行者感到欣慰。可是其间一知半解、胡编乱整者太多,又常让人气结。

例如2004年曲阜祭孔,把猪屁股羊尾巴对着孔子,祭仪祭乐祭服乱搞一气,我写文章批评过了。2016年孔垂长返乡祭祖,孔府家祭,竟然仍是乱来。打着白灯笼当前导,后面几排红衣人吹长号而前,举花篮为祭,不知道是啥玩意。

家祭如此,公祭亦不堪闻问。2014年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在北京孔庙举行释菜礼时。把水芹、韭菜花、红枣、栗子放在台面上。然后,记者报导:“执事引导主祭官从东侧阶梯上月台,四配十二哲依次跟上……”。

这不是要吓死人吗?颜回、子思、曾子,孟子四配,子贡子路等十二哲居然都复活了,白昼现形,跟着主祭官上台啦?而且,上台,竟说是月台,这是去坐火车?

再者,释菜礼,只用菜吗?明嘉靖九年制:先师座前,各色祭品可丰富啦,包括鱼、李、栗一行;榛、菱、芡、鹿脯一行;芹、菹、兔醢、鱼醢等一行;脾析、豚胉一行等等。笾豆之南,还要有左羊右豕中牛各一。四配十哲也都有肉有菜。其中还特别规定了要用活兔三只、酒三瓶。清代释菜礼不用活兔了,但依然少不了兔醢与酒。如今各地私塾、学堂、书院,却一说释菜,大家就都只抓几把菜去祭。

各地大办开学礼,还流行杜撰的各种 “青春礼”“成长礼”。这些,玩玩虽无不可,但均以非礼为礼矣!

再说释奠礼的时间。孔庙主要是春秋两祭。又称为丁祭,例于春秋两季的上丁日举行。为什么呢?《说文》释丁云:“丁承丙,象人心”,丙有明的意思,故丁有正德明心之意。这是乾隆皇帝自己的解释,可视为相沿旧制之理论依据。

因此,乾隆三十二年,戴第元上奏请增加孔子诞辰祭祀一次,就遭到严谴,谓其说“殊非正理。诞辰之说,出于二氏,为经传所不载。国家尊师重道,备极优崇,释奠二丁,自有常制。援据礼经,实不同于寻常庙祀。……戴第元乃欲于彝典之外轻增一祭,转为亵越而不足以昭隆礼。士不通经,所奏宜摈。”

民国成立,蔡元培立即废了祭孔。待后来大家想祭了,却因已不懂了规矩,故竟如戴第元那般,以孔子诞辰日致祭,反而将春秋丁祭给废了。

台湾沿袭此误,以致大陆近年开始恢复祭孔时也学着以孔诞日为祭。“士不通经“,真没办法!

另外,我们还应知道:孔庙又称文庙,孔子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相对来说,一般人便通称关帝庙为武庙。但如此文武相对,其实并不准确。

文庙之文,乃文化文明之意,包括文事与武备。因此,《礼记·王制》说:“天子将出征,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返,释奠于学,以讯馘告。“《诗经·鲁颂·泮水》也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文事武备,总归于学。释奠除了文舞之外,也有武舞,即是这个缘故。

唐制,祭先师便有武舞。清代虽只用文舞;但其所谓文舞,采用的正是广义的文的意思,因此又称文德之舞,奏昭平、宣平、秩平、叙平、懿平诸章,最后是德平(关庙岳庙情况相同。本是武庙,但后来也跳佾舞,朝文德方向转型)。

像这样,例子是举不完的,随便找一礼制来看,即会发现大家在认知和实行上都问题一大堆。

正如王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碰上这些时候,也会特别怀念起一些师长,想到那些学礼的岁月。

在台湾,讲到礼学,当然首推孔德成(达生)先生。先生随政府迁台,任孔子奉祀官,即俗称之衍圣公。人们常说他是民国后唯一的奉祀官,其实不,一同担任奉祀官的,还有曾、颜、孟三家后裔及龙虎山张天师,佛教方面则尊章嘉活佛(康熙曾封二世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西藏以外所有地区格鲁派,都由他管理。

国师这一尊号,即使达赖、班禅都没有。雍正更下谕确定章嘉活佛“在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之上”。

七世章嘉活佛移居台湾后,弘法利生,鞠躬尽瘁,1957年逝世。印顺导师《护国净觉辅教大师章嘉呼图克图舍利塔碑记》曰:唯唐之玄奘差堪比拟)。但社会上最关注的,毕竟仍是衍圣公,乃道统正朔之所系也。

孔先生生于1920年,来台时还不足三十岁。但在任何场合、任何老宿都尊重他,奉居魁首。他也就老腔老调,当起大佬来。这也难怪,他去韩国、琉球等处访问时,接机人见他步出机舱,可都是立即跪了下去的。

先生时在台大中文系及人类学系讲三礼、金文、殷周青铜彝器研究。学殖深厚,原原本本。课余喜号召师生餐叙。嗜鲁菜,能提调,故于饮膳界亦称大佬。纵酒谈谐,风度嘉美,流传掌故甚多,有圣人气象。与梁实秋、唐鲁孙诸公之风格不同。他又擅长书法,来台后,与台静农、王静芝、王北岳、吴平等成立“六修书画会”,市面上请他题额题匾的也甚多。

先生之礼学,原本家教,以清人为基础,而兼及古文字及古器物。我曾听他说当年商家造假玉时,要杀一条黑狗,把玉塞进肚子里,缝起来再埋上几年。起出后,玉色血沁便天然入古了。与真古玉不同之处,仅在把入掌心呵气玩嗅时,略有腥味而已。伪古铜器古陶器亦各有诀窍。讲这些,便可见先生治学很重视技术上的细节。后来他曾组织学生拍摄了一部“士昏礼”影片,还指导学生针对舆服礼制各做了若干专着,皆本于这种重仪制的态度。

历来讲礼学,路数颇分。重《周礼》者,志在经世;重《礼记》者,观玩大义;重《仪礼》者,详于名物度数、具体仪节。一般人较偏于前者,认为《仪礼》琐碎,且仅及于技术层面,故不免轻视之。

实际上《仪礼》是经,《礼记》只是传,乃解释《仪礼》者。《周礼》则争议极大,今文家斥为伪书,其所谈体国经野之制度,社会一般也用不上。因此一般人虽最重视《礼记》,礼家却须对《仪礼》真下过功夫才行。我认为孔先生就是由《仪礼》入手的,其所讲也最能复见三代礼仪之美。

当时政治大学另有王梦鸥先生,精研文艺美学,能综摄康德、克罗齐以来语言美学一路,以与中国艺文思想相发,是当代极少数真能自成一家之言的人。亦善创作,曾出版《生命之花》等剧本甚多,并参与制作中央电影公司影片。而同时精于《礼记》,考释详析、明锐过人,有《郑注引述别本礼记考释》《礼记月令斠理及演变之考察》《礼记今注今译》等书。兼治阴阳五行之说,亦极深入,着有《邹衍遗说考》。宜古宜今,会通中西,则是另一种典型,与孔公不同。

孔公门下,裁成者众。曾永羲、黄章明为酒豪,别组酒党,以“三民主义、五拳宪法”横行一世。周凤五、陈瑞庚等则通娴书画文物。坊间孔公题识,多由陈氏代笔。凤五才高,清妙多能,尤为杰出。而王梦鸥先生之礼学,则传承者较寡,影响只在文学批评方面。

我读的淡江大学,当时无专治礼学的先生。但师大戴培之先生来教我们《荀子》,却颇涉及礼论。

先生颀癯,着大褂,风标如鹤。书法劲雅,他手写的讲义,我都是当字帖看的。论荀子,与政大熊公哲先生略似,而文章渊懿。每一讲都是一篇好文章,我们这一代人是做不到的。

荀子乃传经之儒,汉人礼论、乐论多本之荀。故欲治《礼记》、《大戴记》,必溯源于荀卿;荀学亦是通礼学之秘径,可惜此理绝少人明白。戴先生之学,似乎也没有传人。

我作《读荀子札记》即是有见于此。该文考证荀子说“学,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读礼,不当如杨倞说是典礼,也不当如卢抱经说是曲礼,更不是诵读,而是督。谓读书之功,最终须能以礼来条理社会人生。

又考证说荀子“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的类字,本是祭名,故凡依礼而行、法礼而行就称为类。

又,荀子云“隆礼义而杀诗书”,诸家均解杀为杀减,谓荀卿重礼而轻诗书;王念孙郝懿行梁启雄认为儒者不可能轻视诗书,故把杀读为敦。我则认为杀字本来就有治理的意思,如刘向别录云:“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所以不必改字为训。

凡此,都是想由荀子来谈礼学。后来我也在淡江大学教过几年荀子课,可惜于戴先生之学无多绍述。

师大另外还有周何先生来淡江教我们《礼记》。规定要点读经注,另授我文字学。他是孔公王公之后新一代的礼学名家。博士论文《春秋吉礼考辨》,便是通贯地讲礼制的。

周老师治礼,又治《春秋》,后来也在师大研究所教过我春秋三传。既为“周公”,又治礼,故人颇惮其方严。但倜傥能词,风神摇曳。

曾任师大国研所所长,后擢升为国家考试院委员,士林仰望。不幸庭帷多变,妻既离异,情人复劫其财物房产以去,更且取其日记,摘其中闺房媟狎细节,公诸媒体。舆论为之大哗,遂狼狈去官,落拓避居乡野。欲著述,而忽中风。挣扎复健,仍拟讲学,却终不起,实极人世之惨。所撰日记,周安托曾拟为之出版,云彼以自身经历为小说,哀感顽艳,文采远胜《肉蒲团》《迷楼记》。此,礼学之外篇,闺门之哀史也。

周老师专研吉礼。吉礼指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我后来较着力的也在此。不唯推动祭孔,各地祭黄帝、祭伏羲、祭神农、祭西王母、祭山、祭海、祭天也多有参与。当此时会,想起先生,真是感慨系之!。

不学礼,无以立——转在说礼盛时

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

讲学于世界各地,现为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擅诗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