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自伏乖猿,安天五百多年之后,如来假借一次盂兰盆会安排了传经计划。说南赡部洲是口舌凶场,是非恶海,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所以要传法诵经,劝人为善,把佛法传播到那里去。

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如来要传的是三藏真经,《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正是度鬼的这一藏《经》,成为促成取经活动的一个关键。但是在南赡部洲的这些人并不了解不知道这三藏真经或者说大乘佛法,那么如何引出来并且勾起他们的需求,就需要布一个很大的局,让传经合理的变成取经。

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首先出场的是一个渔翁和一个樵夫,两人闲谈,渔翁就说每日能满载鱼虾而归,得益于长安城里西门街上一个算卦的先生。这位算卦的先生就是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是也。

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渔翁每日送给袁守诚一尾金色鲤,袁守诚就告诉他哪里下网,何时抛钓。渔樵的对话被泾河水府一个巡水的夜叉听见,报告龙王。长此以往,泾河水族就都要被打尽了,龙王一听急了,化作白衣秀士去找袁守诚,要掀其卦摊。和袁守诚算卦打赌,后来输了,犯了天条,要上剐龙台难逃一死。袁守诚给他指一生路,求救于唐王,拖住人曹官魏征,就没人处斩他了。

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于是龙王在唐王的梦里拜求唐王救他一命,唐王允诺。到第二天唐王宣来魏征与其对弈,使魏征不得分身,不料魏征梦斩龙王,导致唐王失信。所以龙王鬼魂不散,纠缠唐王,引出了“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

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唐王到了地府,拿出了魏征给崔判官的信,又会见了十殿阎王。取来生死簿,查看唐王阳寿,崔判官将贞观一十三年的一添了两画改成三十三年,最后送唐王还阳。

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唐王的地府三日游,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弟兄,还有六十四处烟尘的叛贼,七十二处草寇的魂灵,以及十八层地狱的惨状,心中大惊。还阳后依崔珪所言,布告天下,广施善行,又作水陆大会,超度孤魂,选得有德行的高僧陈玄奘主持。

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唐王生前杀兄逼父,杀伐过重,死后屈魂冤鬼纠缠不休。这让唐王内心十分恐惧,而且现在自己还阳了,因为有这些孤魂冤鬼,自己治下也不能太平盛世,帝业永祚。所以现在大行善事,作水陆法会,想超度亡灵,让自己生前身后有个好结果。

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观音这时候出现了,原著中描写:“菩萨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听到菩萨说大乘佛法能度亡,唐王十分高兴,因为这正是他需要的。于是问谁愿去取经,玄奘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唐僧也不是就愿意去取经,他是“与陛下求取真经”,给唐王办差去了。后文唐僧的弟子问他“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是真要去取经吗?玄奘说道:“……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并非唐僧要取经,而是唐王要取经,被安排好的取经“引子”


这个局就是为了引出“取经”的计划,设计的整个局特别是“唐太宗地府还魂”这段,也是涉及了一段真实历史,引进了一个著名故事,影射了一场军事政变,表现了一种历史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