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僅留下一首詩,7080後都知道,還入選了教材,越讀越有味

宋代詩人僅留下一首詩,7080後都知道,還入選了教材,越讀越有味道

很多東西貴在精而不在多,這個規律放在詩歌領域也適用。我國有名有姓的詩人也難以計數。有些詩人或許一生都在創作、也留下了相當數量的佳作,比如李白杜甫等,不過這些算是相當成功的了,有些人雖寫了不少詩但流傳下來的卻沒幾個,乾隆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他一輩子瘋狂創作四萬多首詩,但平時卻極少有人知道哪怕一兩篇。

宋代詩人僅留下一首詩,7080後都知道,還入選了教材,越讀越有味

當然了,這兩類人也是詩人中的兩個極端,除此之外還不乏有些幸運兒,他們雖然沒寫下多少詩但流傳的效率卻相當高,有些詩人甚至一輩子就寫過一首詩還被人傳誦至今。這樣的奇人真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雷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宋代詩人僅留下一首詩,7080後都知道,還入選了教材,越讀越有味

說起雷震這個詩人絕大部分人肯定都會感到陌生,沒錯,他的名氣確實比不上一流詩人,但這並不能說明他的文采不行,因為雷震一輩子的作品非常稀少,保留下來的就能少了。雖然這個名字不怎麼火熱,但有首詩很多人一定都讀過甚至背過,那就是《村晚》,尤其是70或者80後一定對它記憶猶新。

宋代詩人僅留下一首詩,7080後都知道,還入選了教材,越讀越有味

小編之所以敢這麼肯定是因為這首詩很早就被選入了小學的語文課本,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全文寫道“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乍一看這首詩也沒啥特別亮眼的地方,不過是一首描寫農家的詩罷了,其實不然,細細品味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它的精妙之處。

總得來看這首詩描寫的是傍晚農村的景象,開篇以景起興中規中矩,描寫了裝滿水的池塘旁長滿了草,有生活經驗、特別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首詩應當創作與春意正濃的雨後。因為在很久之前農村的草木很多,當然現在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而草木茂盛的時候應該是晚春初夏時期,且池塘中的水已經多得快溢出來了,說明不久前可能剛下完雨。

宋代詩人僅留下一首詩,7080後都知道,還入選了教材,越讀越有味

開篇就給人營造了一種雨後的清新感,再看第二句,這時候詩人的目光開始向遠處望去。一個“銜”字將日落西山描寫得非常生動完美,如果說這還不夠過癮我們不妨往下讀,緊接著一個“浸”字又形象地描繪了青山映水的美妙畫面。

宋代詩人僅留下一首詩,7080後都知道,還入選了教材,越讀越有味

前兩句中鏡頭由近及遠、從青草池塘轉移到了遠處的青山落日,營造出了一種日薄西山、餘輝遍地的精彩景象,同時農村廣闊天地的自然美感也呼之欲出,彷彿在讀的時候池塘波光粼粼的水面就在眼前。

宋代詩人僅留下一首詩,7080後都知道,還入選了教材,越讀越有味

後兩句則將目光轉移到了主人公身上,一個放牛歸來的牧童橫著騎在牛身上緩緩向村子走去,他的手中握著一支短笛,這似乎是古代放牛娃的標配,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裡並無新奇之處。不過後一句寫道,牧童雖握著短笛卻吹不成強調、只是隨口吹吹,這正顯示了孩提的頑皮可愛,這才是一個生活於廣闊天地孩子的真實面貌,如若詩人筆下的牧童隨隨便便就能吹出美妙的曲子反倒成了敗筆。

宋代詩人僅留下一首詩,7080後都知道,還入選了教材,越讀越有味

這首詩初讀可能並沒有太驚豔的地方,但它妙就妙在讀後意味無窮、越讀畫面感越強。憑著這首詩,雷震在詩壇的地位瞬間提升了不少,很多七零八零後對這首《村晚》的記憶更是超越了詩人本身。其實話說回來,可能這些讀者喜歡的並不是詩文精妙的結構,他們真正喜歡的是這首詩表達的意境,因為那不僅是農村的寫照更是他們絕大部分人的真實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