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澀飛動」是書法祕訣?董其昌說了8個字,後人才明白!

上文,我們說了張旭給顏真卿傳授“筆法要訣”,但是顏真卿在《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並沒有說清“筆法”到底是什麼。顏真卿記載張旭說:“其次識法,謂口傳手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這句話實在是太模糊了,根本理解不了。張旭沒有講還是講了顏真卿忘了記?然而,書法“筆法”的內容,我在唐代另一位書法家的著作中找到了答案,就是唐代張懷瓘所著《用筆十法》。

“遲澀飛動”是書法秘訣?董其昌說了8個字,後人才明白!

張懷瓘《用筆十法》記錄了書法用筆的十種方法,時隔千年又加上使用的多為書法專業術語,要是用一篇文章估計需要數萬字才能解釋清楚,不要說筆者寫的累,網友看著也累。筆者將逐個為大家分析,今天我們講《用筆十法》之——遲澀飛動。

“遲澀飛動”是書法秘訣?董其昌說了8個字,後人才明白!

遲澀飛動:謂勒鋒磔筆,字須飛動,無凝滯之勢,是得法。

1、遲澀與飛動的關係。筆者初見這個詞的時候是疑惑,很明顯這是由“遲澀”和“飛動”兩個詞組成的詞語並列的關係。我記得上小學時語文老師就說過,一般情況下並列時前者為主後者為輔。按照這個邏輯來思考,都“遲澀”了還怎麼“飛動”?

“遲澀飛動”是書法秘訣?董其昌說了8個字,後人才明白!

2、遲澀寫不出來飛動。我把筆飽蘸墨汁,筆牢牢的壓在紙上,每個筆畫寫的都很慢,每一筆交代的都清清楚楚,寫完一個字胳膊都酸了,最後寫出來的字遲澀是有了,而飛動不見蹤跡,和後面的註釋“無凝滯之勢”正好相反,恰恰“凝滯過勝”。

“遲澀飛動”是書法秘訣?董其昌說了8個字,後人才明白!

3、遲澀和飛動的其他關係。後來我想起大學古文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不能用基本語法解釋古代漢語時,就換個思路。”於是我開始查找“遲澀、飛動”這兩個詞中間可能存在的其他關係,轉折?並列?因果?最後我把這兩個詞的關係定義在了“遞進”關係上來。

“遲澀飛動”是書法秘訣?董其昌說了8個字,後人才明白!

4、勒鋒磔筆的概念。後面註釋“勒鋒磔筆”到底啥意思?其實“勒、磔”是書法中的專業術語,對於學書法的人並不陌生,《永字八法》中的橫就是“勒”,捺就是“磔”。這兩個字從字面解釋都是非常很有“力氣”的,一個是勒住馬韁繩,一個是古代用石頭壓死人的“磔刑”。

“遲澀飛動”是書法秘訣?董其昌說了8個字,後人才明白!

遲澀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不能飛動的,並列關係行不通。通過遞進關係連同後面的註釋,我有了新的認識,但是仍然不能寫出飛動的感覺。這是怎麼回事?這到底是怎麼搞的?於是乎我順著歷史書法家前後的順序,開始逐一查看他們的書法論述,看看他們是否能給我一點提示。果不其然,我翻開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當我看到裡面的這句話時,醍醐灌頂般把我點醒。

“遲澀飛動”是書法秘訣?董其昌說了8個字,後人才明白!

董其昌說:“發筆處,便須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這句話太經典了,即使是下筆的一瞬間也要能提的筆起,“提起來”是千古不傳語。按照物理學的解釋,一般來說筆畫寫的有力氣,筆要頂牢紙面,因為這樣才能加大摩擦力。但是董其昌偏偏說毛筆要提起來,這和我們的常識是相對的。

“遲澀飛動”是書法秘訣?董其昌說了8個字,後人才明白!

董其昌在其他的論述中也反覆強調“把毛筆提起”,比如說題智永《千字文》“餘嘗題永師千文後曰: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後代人作書,皆信筆耳!”《畫禪室隨筆》另一處還說“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總結也就是8個字“提得筆起,不可信筆”。

“遲澀飛動”是書法秘訣?董其昌說了8個字,後人才明白!

於是我就按照董其昌說的開始實驗,把毛筆提起來,結果卻讓人欣喜望外,與“遲澀”實驗結果完全相反,同樣是一個字,卻是兩種不同的效果,提得筆起,所得字字飛動。通過董其昌的提示,我們再來理解“遲澀飛動”,便明白了“飛動”才是這個詞的關鍵,現在我認為的“遲澀飛動”則是:“字須寫的飛動,不能有凝滯的現象,哪怕是橫、捺這樣的筆畫也要飛動,這才是得法。”

“遲澀飛動”是書法秘訣?董其昌說了8個字,後人才明白!

本文參考:《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書概》《用筆十法》《畫禪室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