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董其昌:一個備受爭議的上海人

董其昌:一個備受爭議的上海人


一、董其昌:一個有名的書畫家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明代書畫家。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諡“文敏”。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董其昌主張學古變古,但在書法神韻問題上的迷信觀念,卻比古人尤有過之”。其存世作品有《巖居圖》《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戲鴻堂帖》(刻帖)等。

董其昌生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於崇禎九年(1636)的一代名家,享年82歲,是繼文徵明之後的又一位長壽書家。他出身寒微,但在仕途上卻一帆風順。17歲第一次參加松江府學會試便考中,因書法不佳取為第二。25歲和31歲時,先後兩次參加南京的鄉試均不中。34歲時第三次參加鄉試終於通過,次年(1589)即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仕宦生涯。38歲時作翰林院編修、40歲為皇子朱常洛(光宗)講官、44歲任湖廣副使、50歲改任湖廣提學副使、68歲任太常寺少卿兼纂修官參與《神宗實錄》編寫、69歲升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71歲拜南京禮部尚書、77歲返京充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掌詹事府、80歲加封太子太保。在封為太子太保後返回鄉里,兩年後病逝。董其昌雖然官位顯赫,但始終沒有介入權力中心。這一方面是其個人志趣的原因,另一面則是明代末年險惡的政治環境所致。董其昌對政治異常敏感,一有風吹草動,他便辭官歸鄉,有三次出入京師的經歷,由此可見其人之精明圓滑、工於心計。


董其昌:一個備受爭議的上海人


二、董其昌:一個小人藝術家?

董其昌被稱為小人藝術家。這種評價不僅僅是因為他利用權勢為搶奪一位秀才的婢女並搗毀該秀才家宅的兒子公開袒護,逼死揭露其子惡行的一名生員並毆打其家屬,最終激起眾怒燒燬董傢俬宅,導致董家一家倉惶出逃的醜事惡行,還因為其圓滑至於自私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缺乏讀書人應有的道義感與正義感,在東林黨與魏忠賢閹黨兩種勢力之間周旋,最終得以保全自己的富貴榮華,享壽八旬高齡。這種談不上可愛,甚至令人厭惡的個人性格,能夠創造出傑出的藝術作品實在令人難以相信。

三、董其昌:有人抹黑?

欣賞中國書畫藝術真諦,接近歷史人物真相,網上流傳的那些抹黑董其昌的故事背後,有著一言難盡的複雜歷史背景和社會原因。追根溯源,抹黑之源頭來自寫本《民抄董宦事實》,風傳於《墨餘錄》中的《黑白傳》,還有依據《民抄》改編的小說《說夢》等。美籍董其昌研究專家何惠鑑、何曉嘉對(民抄》本考證證後認為,這是董其昌的仇家所編。《董其昌全集)主編嚴文儒教授撰文指出:“抨擊董其昌的文章存在許多不實可議之處,《民抄董宦》一事真相有繼續探究的必要。”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通過沉靜閱讀,層層撩開民抄董宦事件的“面紗”,看到了表面上的“民抄”,實為“士抄”的本質屬性。但來自卿官野史的社會傳聞,一旦借風助力,不僅有轟然湧蕩的時候,甚至會誘人信以為真,迷失方向,加入人云亦云、推波助瀾的行列。這是董其昌已故380餘年至今未得安魂的一大不幸,也是社會浮跟心態的憂患所在。

董其昌:一個備受爭議的上海人

四、《明史》的評價可信嗎?

家譜、方誌、正史構成了中華歷史大廈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認知評說歷史上的董其昌,看《明史》怎麼說。《明史》歷經順治、康熙、乾隆三代帝王審慎編修,所載的董其昌傳記無疑是對董其昌蓋棺定論最具權威的官方發佈。歸納《明史》董其昌傳所記內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說董其昌尊師重義。館師禮部侍郎田一俊卒後,其昌請假,走數千裡,護其喪歸葬於福建大田。

二說董其昌秉公無私。督湖廣學政,不徇請囑,為勢家所怨,煽動儒生數百人鼓譟,毀其公署。

三說董其昌不戀官場。曾有起山東副使登萊兵備、河南參政之命,藉以託辭,一概不赴。

四說董其昌敬業有為。奉旨修撰《神宗實錄》,廣搜博徵,成書三百本,又採留中之疏切於國本、藩封、人才、風俗、河渠、食貨、吏治、邊防等方面別為四十卷,且在每篇奏疏後系以論斷。修成之後,皇帝下詔肯贊。

五說董其昌不附炎趨勢。黨爭酷烈之時以持平之論而明正義;同時遵循循“邦無道則隱”的出世觀,遠離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殘酷爭鬥,明哲保身,天啟六年(1626),選擇了深自引遠的處世之道,告病還鄉。

六說董其昌書畫超群。天才俊逸,少負重名,雖是後生,但以善書稱,超越諸家,自成一家,名聞外國;其畫作瀟灑生動,非人力所及也。

七說董其昌有君子之風。性和易,通禪理,蕭閒吐納,終日無俗語。

董其昌:一個備受爭議的上海人

根據《明史》,董其昌的身上,有著傳統型中國文人士大夫所具備的兩種特質內涵:一是風骨情操,二是學識胸懷。歷史上承前啟後的松江書畫家,都曾抱有開宗立派的夢想,但真正能立得起來、傳得下去的雲間書派和松江畫派始於明代。書畫藝術開宗立派,需有執牛耳之領軍人物、鄉邦作者集群和精品呈現、作品湧流,以及學術理論支撐等基本要素。作為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藝術流派,雲間書派、松江畫派聲名鵲起之時,不缺別的,缺的是理論建樹。董其昌不僅是位以書入畫的大家,更是一代書畫理論的建樹者。這是他之所以遠超其他諸多書畫家能夠獨樹一幟的卓越貢獻所在。

董其昌:一個備受爭議的上海人​​

五、不看人面看書畫

董其昌,知他是位飽經風雨洗禮、身世坎坷的人,如經歷過公署被毀、黨禍酷烈、家園被焚等,但在他的書畫裡,書法是秀色,是飄逸,是淡雅天真而安詳的筆墨留痕。閱讀他的山水畫,猶如世外桃源,沒有一絲人間紛爭和心靈撕裂的傷痛留落紙面;有的是循自然之道,見天地精神的大美沉靜和筆與神通的妙造自然。

董其昌:一個備受爭議的上海人

生活中的董其昌,是人不是神,自然不能免俗。不僅如此,他與一般人相比,心中有著更多不為人知的煩惱和痛苦,在他的作品中,可見身心沉積劇烈傷痛折磨的董其昌,一旦筆墨流動起來,即入“褝悅”意境,心靈澄明、心無雜念、以風神內斂的藝術定力保持書畫作品的愉悅寧靜。

董其昌:一個備受爭議的上海人


山水順其自然、精神努力砥礪的董其昌,筆隨心走,墨跡潤澤綿厚,迴歸初心地呈現山水之道,大美天地,自覺擔當起“成教化、助人倫”的歷史責任。這是真正的“文心”,是不浮不躁的藝術匠心,是一位偉大藝術家獻給人類的真善美之心。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董其昌的書畫理論和作品進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彰顯人與自然、社會和自我的高度和諧。董其昌的筆墨,積柔而成剛。雖然他人清瘦,但用筆如棉裹鐵,傳遞出百鍊鋼化繞指柔的力量;他的畫獨具陰柔之美,筆道含蓄,具有儒家溫柔敦厚的高雅情懷,達到了“畫到神情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的修為境界。這一點,正是當代中國書畫藝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誠然,對於董其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法,有人讀出了書畫同源的感嘆,有人讀懂了“人品不高,落墨無法”的感悟,但大凡由淺入深,靜心去讀,就會產生一種與傳統合拍的沉靜心音,轉而化為人文境界、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的心脈搏動。

董其昌:一個備受爭議的上海人


綜上所述,只有遠離浮躁、靜下心來閱讀董其昌,才能免避低俗傳聞佔據寶貴光陰,抵禦捕風捉影的雜音干擾正常視聽。毫無疑問,在中國書壇、畫壇上,董其昌所創造的藝術高度,至今仍然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編者對原文很多處進行了增刪和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