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禅宗公案想到的一个教育问题

《六祖坛经》上有这样一则公案:五祖弘忍为了确定第六代传人,就让各人写了一首偈言验证修行。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弘忍对他的评价是未见本性。而慧能的偈言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认为可堪传授袈裟,于是慧能确定为六祖。

也许,慧能的偈言境界确实比神秀高多了。但是个人觉得神秀就未必不如慧能。佛教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偈言本身是为了化度众生用的。如果一首偈言讲得多么地高大上,但是对化度众生毫无帮助,或者帮助非常小。那偈言的意义又何在呢?虽然神秀的偈言也许境界不如慧能,可是五祖弘忍自己也承认,按照神秀的偈言修行“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这不就是化度众生的佛家慈悲吗?反观慧能的偈言,除了证明自己通达佛性,境界高之外,于化度众生似乎并无多大的关系。神秀属于“渐修”,慧能属于“顿悟”。大多数的众生适合于“渐修”,不适合“顿悟”。我想,一个提出适合大多数人修行方法的人遭到否认,这是不是有失公允。

我想到老师。老师教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最好是比学生的实际水平高那么一点点,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争取到的水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如果任务过于艰巨,学生经过一番努力还很难达不到目的。那么学生很有可能就破罐子摔到底,放弃努力。如果超出“最近发展区”,讲得再高大上,学生也不愿意听了,或者听了也接受不了,那么所谓的道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神秀的方法无疑就是修行教育中“最近发展区”。就作用而言,不比慧能的差。不知道为何慧能就因此变成了六祖?一个提出契合实际的偈言的人境界不够高而失却六祖传人的位置,一个提出云里雾里的偈言的人境界很高被奉为第六代祖师。

我想到教育里面,评价一个老师一定得要有理论支撑。你发现了那么牛逼的教学观点,一定得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心理学术语包装起来,显得你与众不同。如果你发现了那么牛逼的教学观点,没有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心理学术语包装起来,你就是个泥腿子,永远上不了台面。这何尝不是神秀与慧能的翻版呢?做得再好,不如吹得好。其实,不单是教育行业如此,恐怕各行各业莫不如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