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麥積山是天水市小隴山中的一座不起眼的孤峰,高約140多米,形狀酷似農村的麥垛,故名麥積山。1600多年前的前秦時代,不知是何人在它陡峭的山崖上建造了第一座佛龕[kān],使得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成為名聞天下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從景區大門到石窟還有一段路程,步行大約需要30分鐘,為了趕時間,我們乘坐景區的電瓶車來到山下。道路兩側擠滿了銷售旅遊紀念品和山貨的攤位,還有許多進行自我推銷的業餘導遊。不要小看這些“野導”,他們無論年齡大小、男女老少,無一例外地都能如數家珍地把石窟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如果對石窟不太瞭解,請一個路邊導遊也是不錯的選擇。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麥積山石窟的建造時間比敦煌莫高窟略晚,早於雲岡和龍門石窟。這正好契合了佛教自西向東傳入我國的路徑。興起於公元前6世紀至5世紀的印度佛教自公元前260年開始,由天竺僧人傳入西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一路東行,漸漸延伸到中原地區。東漢初年,漢明帝派遣使節,從西域請來了兩位天竺高僧,在中原地區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寺院白馬寺。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十六國(304年-439年)時期,連年的戰亂使人們急於尋找心靈的寄託,於是,佛教開始得到廣泛的傳播。前秦苻堅甚至命令大將軍呂光率領80萬大軍奔馳千里之外的龜茲[qiū cí]國,去爭奪一位名叫鳩摩羅什的西域高僧。然而搶到鳩摩羅什的呂光在返程途中卻聽到了前秦滅亡的消息,於是便在涼州就地稱王。公元401年5月,後秦主姚興再次西征,消滅了涼州的呂氏政權,奪得了鳩摩羅什。之後鳩摩羅什在中原翻譯了《金剛經》、《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等35部近300卷漢譯佛經,奠定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基礎。由於鳩摩羅什一改過去的直譯為意譯,翻譯出來的佛經不再晦澀難懂,更便於普通人理解接受,促進了佛教在中原的普及。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麥積山石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鑿的,它自前秦開始,歷經北魏、隋、唐、五代、宋等歷朝歷代的不斷擴建,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公元734年,因為發生了強烈地震,崖面中部塌毀,窟群分為東、西崖兩個部分,現在,東崖有洞窟54個,西崖140個。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麥積山石窟密集分佈在刀切般直上直下的20米到8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看上去宛如一個巨大的蜂巢。古人是如何在沒有大型機械的情況下完全依靠人力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的?原來,聰明的古人使用了類似今天搭建腳手架的方法,首先搭起百米高的木壘,然後在接近山頂的巖壁上開鑿洞窟,營造一層石窟,架設一層棧道,再拆除一層木架,如此由高向下,依次進行。所以當地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的說法。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千百年來,麥積山石窟佛龕中的色彩已經暗淡,也有部分佛像已經面目全非,但由於它位於人跡罕至的深山之中,所以未曾遭到大規模的人為破壞,與其它石窟相比,保存相對較好。2014年麥積山石窟作為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一起申報成功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個遺產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在四大石窟中,如果說雲岡與龍門以石刻見長,敦煌以壁畫聞名,那麼麥積山則以泥塑聞世。麥積山的岩石是紅土與砂石構成的礫岩,很多雞蛋大小的石子夾雜在泥土中,不像雲岡、龍門那樣可以在石頭上直接雕刻造像,所以,麥積山的佛像都是泥塑。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這裡的泥塑有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以及壁塑四種類型。泥塑完成時,外表都有彩繪,歷經千年,現在雖然有些褪色,但依然精彩。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大一點的佛像多是石胎,小型佛像多為泥胎,也許雕塑使用的泥土中混合了某種特殊的成分,經過時光流水的沖刷,塑像的表面竟然如同混凝土般的堅硬,如果不說,還真以為是在山崖上直接雕刻而成的石雕。麥積山石窟被譽為東方泥塑藝術的陳列館。在現存的194個洞窟中,共有10632尊石胎和木胎泥塑,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的過程。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麥積山石窟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它的世俗化和生活化。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是依據皇帝的敕命而建,麥積山石窟則不同,它是歷經千年民間自發籌資開鑿的集成,因此佛像不像雲岡與龍門那樣威嚴,大多俯首下視,和藹可親、儼然就像鄰家的大爺大嬸。人們常說這些佛像“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下了電瓶車,前行約百餘米,右拐進入花壇後面的1號觀景臺,首先看到的是西崖石窟的全景。千丈絕壁之上密密麻麻分佈著140個洞窟,層層疊疊、縱橫交錯的棧道把小小的洞窟連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個讓人眼花繚亂的不規則圖形,蔚為壯觀。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在西崖的露天巖壁上,一組大型石胎泥塑格外引人注目。這便是編號98的“西崖大佛”。它始雕於北魏,重塑於北宋,高約13米的主佛阿彌陀佛腳踏蓮花立於正中、觀世音和大勢至兩位菩薩侍立兩旁。1982年對大佛進行維修時,保留了大勢至菩薩殘毀的模樣,北宋時期在石胎上打下的木樁樁孔依稀可見,當時為大佛搭建的避雨披簷使用的木樑依然屹立在懸崖之間,似乎在向世人述說著時光的風雨在它身上留下的滄桑。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離開1號觀景臺後,前往瑞應寺前的廣場。從這裡可以看到東崖的全貌。與西崖一樣,東崖也是壁立千仞,巖壁現存54個洞窟。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東崖中間也有一組大型高浮雕石胎泥塑的造像。這組雕塑建於隋代,宋代重修。正中的毗盧舍那大佛(即釋迦摩尼的報身)高達15.7米,是麥積山石窟中最大的佛像。1982年對已經毀損的右臉進行修復時,從中還發現了一卷手抄的《金光明經》。兩位菩薩口唇緊閉,面目慈祥,含笑俯視人間。普賢右手置於胸前,沉穩中有著俏皮,文殊左手托腮,莊重中透著嫵媚。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大佛的東側是千佛廊。“千佛”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實際上佛廊的小佛像是258尊,共兩層六排,上層兩層建有棧道,可供遊人抵近參觀。在山下藉助望遠鏡,可以看到佛廊的全貌。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大佛的正上方,7個殿堂式大窟一字兒排開,故名“七佛閣”,因其是東崖最高的佛龕,所以又名“散花樓”。這組建於北周的建築是麥積山石窟中最輝煌的部分,經過歷代多次重修,現在窟內存有石胎泥塑佛像85尊。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在觀景臺遠眺東崖的全貌後,我們開始沿著棧道向山上攀爬。上了棧道才發現,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東西崖的194個洞窟被景區管理部門分成了3類。一是沒有任何遮擋,可以直接參觀的;二是洞窟門口用柵網封閉起來,透過不到1釐米的孔格也可以看到裡面的佛像,只是有些地方光線昏暗,難以看清;三是藝術價值非常高的“特窟”,目前不允許普通遊客參觀。如果一定要參觀,則每個洞窟要另付300-400的費用。在景區展示廊中有一張最能體現麥積山石窟世俗化特徵的佛像照片,就是在某個特窟中拍攝的。照片上,一對小沙彌低眉順眼、相互依偎,宛如一對含情脈脈的情侶,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是兩位佛家弟子。也許這就是中國文藝復興的啟蒙。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在棧道上,再看東崖大佛,只有仰視的份了。不過,主佛石胎上打的孔洞卻異常清晰。不知主佛立像的下半部分是一開始沒有塑好還是後來剝離了。隨著高度的升高,我們也能與從一旁平視大佛了。雖然是斜視,但因為靠得很近,大佛眼中的閃耀的光芒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整個雕塑顯得更加栩栩如生了。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沿途大多是蒙上柵網的二類洞窟,在這些洞窟面前,單反相機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不過手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把手機的攝像頭對著柵網的小孔,有時就能把洞窟中的佛像拍得非常清晰。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一邊用手機欣賞洞窟中的佛像,一面隨著人流緩緩前行。大約半個小時後,我們到了具有“散花樓”之稱的“七佛閣”。這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所建。我們在地面已經遠眺過它的雄姿,走近更感覺到它藝術上的精彩絕倫。這座由7個大型佛龕構成的31.4米長的殿堂式大窟基本保留了1600多年的建築風格。平臺兩頭各有一位金剛力士,怒目圓睜、威風凜凜。凹進洞窟的佛堂門楣掛著“菩提場”“西來聖人”“慧光普照”等匾額,洞窟上方都飾有帷幔流蘇等浮雕,顯得無比氣派。佛堂裡塑有一佛、兩弟子和六菩薩等9尊造像,每尊造像均具有不同的神態,表情也十分生動。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在帷幔浮雕的上方是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因飛天的面部略微凸出,宛如浮雕,故名“薄肉塑壁畫”。雖然有些部分毀損褪色但仍不失精美。壁畫中的飛天,或翩躚起舞,或彈奏樂器,或散花進香,這些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以及她們飄曳的衣裙和飛舞的綵帶,使整個散花樓充滿了靈動感。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散花樓”最中間佛堂的匾額上書“是無等等”(有些不明就裡的遊客念成“二等無事”)。這是明末清初的“學者型”詩人和大書法家王瞭望所書。他在年逾古稀之時回到故鄉隴西,為佛教聖地麥積山寫下了這四個大字,藉此表達了他看透塵世、心如止水的心境。“是無等等”源自《心經》,它告訴人們不管是真實的(是)還是虛無的(無),都是過眼煙雲,人活一世,不要為名利所累,以一顆平常之心去對待事物,才是正道。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從散花樓穿過一條隧道,就是西崖的牛兒堂。這條隧道是東崖通往西崖的唯一通道。古代是沒有這條隧道的,那時人們要想從東崖到達西崖,要麼從地面繞行,要麼用懸掛在巖壁上的懸索悠盪過去。固定懸索的石柱,至今仍在散花樓西側的巖壁上。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牛兒堂是隋末唐初開鑿的洞窟,這是麥積山石窟中為數不多的隋唐洞窟。洞窟的東側有一踏牛天王,非常威武,只是為了保護,上身用鐵圈箍住,下部被被圍了起來,現在已經無法看到天王腳下踏著的牛了。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牛兒堂中的石胎泥塑,著色非常精美。兩個洞窟中佛像都是一佛兩弟子的格局。東窟中的主佛面帶譏諷之色,表現對恐怖現實的不屑一顧;西窟中的佛像則面含微笑,神情動人,顯示出對美好生活的無比嚮往。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西崖雖然洞窟較多,但除了牛兒堂和西崖大佛,留下深刻印象的並不多,也許是因為特窟較多,無法參觀,亦或是在迷宮一樣的棧道上走了近道而錯過了部分洞窟。儘管如此,麥積山石窟在我們本次旅行行將結束之際,依然奏起一個最強音,宛如一首樂曲結尾處的高音部,讓人回味無窮。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青海、甘南自駕之旅D13 麥積山石窟——東方泥塑藝術的殿堂

晚上計劃住在寶雞的法門寺。第二天上午在參觀完法門寺之後,一路向東,返到家中。

麥積山石窟是返程中的一個意外驚喜。雖然途中還有一站要遊覽,但由於法門寺已經屬於陝西,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麥積山石窟就是本次青海、甘肅之旅的一個圓滿句號!

【相關閱讀】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