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教育,让人丧失自我和幸福的能力

01

新东方董仲蠡曾在演讲《教育的意义》时提到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讲英语四级翻译中谈到林语堂翻译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译成"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这时,有一个女生当场质问他:你讲这些有什么用?考试能提分吗?你这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当时的他一时无言以对。

在他真正做教育的那一刻,学生们要的却是"有用",能够提高成绩。

现实世界如此功利,目标明确:学校里老师为了声誉而教学,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社会上成人们为了增加财富而忙碌。

如果所做的事对这些目标没有直接的帮助,就是在"浪费时间"。那么,我们作为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们活着只是成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工具而已。

功利性教育,让人丧失自我和幸福的能力

02

几个月前,同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孩聊天,问她毕业后的打算,她说想找一份工作。

我又问她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样的工作。

她回答说不知道,因为目前所学的专业不喜欢,所以也很迷茫。

这样的年轻人不算少数,读了十几年书,做了十几年的题目,面对真正的现实社会时,却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而活,要做什么。

他们毕业后,不少人是被父母安排着工作和生活的,还有一些人只是为了养活自己而随便找个工作,另外一些人甚至不想工作,直接在家啃老了。

在功利性的教育下,很多人失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是为了某种单一的目标,把自己的人生格局缩小成了一条线。

小时候,这条线是学习成绩;长大了,这条线变成了薪酬财富。

尽管有些人财富在增加,幸福感却并没有增加,甚至反而下降。

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在得到的那一片刻暂时快乐,却无法获得长久的心灵满足与宁静。

这样的人生必定迷茫痛苦、疲惫不堪。

因为人生的太多幸福,只有脱离了分数和物欲的控制才能真正体会得到的。

功利性教育,让人丧失自我和幸福的能力

03

当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功利,只想快速提分,快速赚钱时,这个社会也变得浮躁,大家纷纷挤破头为了这种集中的目标相互竞争,再也没有时间去思考"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这一类问题。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最近很烦,为了儿子的工作跟他吵了好几次。

是他千辛万苦找关系儿子安排的工作,薪酬福利算是不错,可儿子干了不到四个月就不想干了,说自己不喜欢做这样的工作。

但儿子对自己今后的路也没有目标,双方就这么纠结着,感觉心好累。

功利性教育,让人丧失自我和幸福的能力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无法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发挥自己的优势,却要去做一些不得不去做的事,这样就失去了安宁感和满足感。

当我们真正的能量不能发挥时,只能扭曲自己的感受与价值观,更没有办法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有句名言:"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

不了解自己的人生是非常危险和黑暗的,每走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所以常常会陷入一种虚无感,甚至对未来充满着恐惧,常常莫名地感到心慌。

功利性教育,让人丧失自我和幸福的能力

04

真正的教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对应的是一个个感受与认知随时发生变化的活生生的个体。

恐惧与设限常常来自于对自己不了解。

不了解自己,人生就没有安全感,没有了安全感就会心生恐惧。这些恐惧又进一步扭曲了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让我们为自己设限,丧失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

教育,在英文单词的意思是"将孩子的天资引导出来"。

现代科技和信息如此发达,很多知识可以上网搜索,甚至信息处理组合推理运算都可以通过电脑和人工智能来实现,它们的效率比我们高得多,出错率却比我们低得多。

如果我们的教育主要是背诵那些知识,重复做题,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教育应该更多地帮助孩子认知世界和自己,解除恐惧,提升他们对生活和幸福的创造力和感受力。

人的智慧最终在于认识自己,只有如此才能学会思考命运,从而打开人生的无限可能性,活出自己想要的幸福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