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聚集之地

智慧聚集之地

在众声喧哗的年代,一切都成了噪音。

你要是说话,你也是噪音,无论你是发帖者、跟评者,写文章的、打酱油的。

也无论你是教授、叫兽,专家、砖家,大师还是大湿。

真知灼见要被听见,持真知灼见者,须被请上讲坛。

声音若不是噪音,那么倾听,须被恢复。得静场,得有人讲,得有人听。讲者和听者,用心讲和用心听,在此前提下,倾听关系,被重新确立。

所以第一步,读+其实是恢复了“权威”这种东西。

在一个开放的、鼓吹自由的,以为人人发言才是理想之境的年代,权威近乎臭狗屎,所以教授才会成叫兽,专家才会成砖家,大师才会成大湿。

但我们已经发现,没有教授、大师和专家的年代,是如此的荒凉,繁华似锦的真正的荒凉。一个意见纷纷、你喊我叫的年代,貌似锣鼓喧天,其实很多时候,却像是万马齐喑。

读+重新发现了教授、专家和大师;重新发现了他们的珍贵;重新发现了,在人类一切重要领域,教授、专家和大师,依然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社会正是这样运转,人类正是如此进境,在真正的真知灼见烛照下,有力向前。

读+第二步,是发现问题,试图解答问题。那些迫在眉睫的、近在眼前的、发生在现实里的、行进在时间中的问题,读+其实是拿这些问题,去问计于民,问计于苍生,问计于当下的时代。

因此,这每一桩议题、每一个洞见、每一丛金句,其实是跳出来的,被时代所驱赶,被问题所挤压,被现实所追迫,活蹦乱跳跳出来。如此,教授、专家、大师才有意义,他们的意见才真正成为真知灼见,才闪闪发光、光彩照人。

读+第三步,英雄不问出处,时势的确造英雄。一方面,教授、专家、大师不是原来的教授、专家、大师,他们出现在各方,因卓越于世而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因为众声喧哗,每个人都有意见,很多人都有很好的意见,所以教授、专家、大师必须有真家伙,他们的意见必须是更卓越的意见,如此才能在讲坛登场,如此才真正值得倾听。读+其实是在意见纷纷的年代,将那意见最好的,请上台来,让众人听见。因为意见纷纷,因为完全开放,他们的意见,也确实出落得更高明、更深邃、更漂亮了。

这也就是读+所标榜和追求的,高度、广度、深度、温度,更高、更广、更深、更暖。

最近,读+将历年访谈,集成《有些问题我想清楚了》《找到热爱》《庆祝有意义》三本书。开放的、人人发言的年代,必有高处,必见辽阔。当时代集聚于这高处,我们发现,这言语是如此千机万端,如此精彩,如此波澜壮阔。

它们值得你倾听。

你是如何对中国文明造型起源发生兴趣的?

“不平等”难道是一个无解的社会难题吗?

如果限制资本投入,实行累进资本税,贫富差距是否一定能得到缓和?

“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与丝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

在这么多年的国际交往中,你认为外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现在提倡尊孔的人,主要有哪些问题?

你说《孙子》尚诈,阴谋使诈的哲学读之有益吗?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对暴力的谴责和包容是并存的?

你觉得一个民族对待自己历史的最好态度该是怎样的?

这样的细节是不是永远不宜公开谈论?

巴金晚年与现实生活是不是有些脱节?

他究竟为何而痛苦?你觉得自己有没有真正触摸到巴老的内心?

死亡到底有什么坏处以至于我们害怕它到来?

我们为什么经常为死后的不存在感到难过,而不为生前的不存在感到难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各地方言乃至语种会不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美食常和乡愁一类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怎样平衡体制内的限制,与个人的创作需求?

网络如此便利,人们还有必要“苦读”吗?

你所谓“寻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是什么?

就文体革命、小说叙事方式的革命而言,中国哪些作家做出了创造性探索?

在我国,为什么都市题材似乎不如乡村题材写得好?

今天,人文精神、人的精神面貌,较之当年问题似乎更严重,这个现象的累积与文学效应持续减弱有关系吗?

你怎么看待“好看”与“文学严肃性”之间的关系?

契诃夫为何能在那个年代预见未来的生活?

依你看,现今文坛“寂寞”是如何酿成的?

能被男人喜欢,你觉得她的魅力到底何在?

你赞同给诗人排座次吗?

经常被说喜欢在写作中“炫技”,你感觉如何?

你认为好几个有名的中国导演最终都背叛了第五代电影的文化及艺术初衷,那么这个“初衷”是什么?

电影还拥有大众文化中比较精英的地位或特征吗?

曾有过“鲁迅文章是否应从课本中拿掉”的争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你的观点经常会得罪很多人,不怕惹麻烦吗?

别人说起编词典,常会用的一句话是“板凳坐得十年冷”,你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吗?

现代社会,个人科技创新似乎越来越难,似乎必须与体制、商业结合才行,这其中有什么弊端?

你的照片大多温暖、平和、缓慢,好像是有意在回避镜头下的激烈、残酷、丑陋?

你用材料粘贴作画,难道不担心绘画技术会慢慢消失?

你认为当代艺术家应持有怎样的创作观?

表现东方文化,“灵气”的重要性有多大?

你总是将传统元素进行创造加工,变成一种新的形式,你不认为这样会丢失“东方”的特征吗?

你理想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智慧聚集之地
智慧聚集之地智慧聚集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