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剃发令”,做人不能太孙之獬!

上书“剃发令”,做人不能太孙之獬!

一生钻营的孙之獬,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以及家人会以一种惨死的方式结束这荒诞的一生。

上一次投靠阉党失势,反对崇祯皇帝烧毁魏忠贤的《三朝要典》,好歹身家性命无虞,只是返回老家而已。而这一次可谓是彻底失算。

清军入鼎中原之初,朝廷礼仪尚未规制,满臣带根鞭子,汉臣穿着汉服,一时也没什么矛盾,各自相安无事。

为了表忠心,作为清廷招降政策的受益者,身为礼部侍郎的孙之獬却偏偏不按套路出牌。突然有一天剃发留辫,改穿满足官服,甚至还上疏说:“臣妻放足独先,合家剃发效满制。”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本以为此次政治投机会收获不少,孙之獬却将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上书“剃发令”,做人不能太孙之獬!

满族大臣的优越性,自然瞧不起孙之獬这种趋炎附势的走狗;有节气的汉臣当然也鄙视孙之獬这种彻底丧失尊严的人。

恼羞成怒之下,孙之獬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干脆向顺治皇帝上奏称:“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一句“非中国从陛下也”,瞬间击中顺治皇帝以及多尔衮敏感的内心。

其实剃发易服的命令,在满清入关之初也曾实行过,只不过碍于阻力太大,加之局势未明,各地割据势力还很强大,只能暂且作罢。

如今则不一样,清廷已经控制大部分地区,仅有的反清势力也不足为虑,已没有人能够阻挡大清的铁骑。

上书“剃发令”,做人不能太孙之獬!

重启“剃发令”当然还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但为了统治的长久性,只有改变汉族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触碰汉族内心中最柔弱的地方,将长辫子强加到每个汉族人的身上,对其进行精神阉割,才能彰显清廷政权的合法性,才能让汉族认同满族的统治。

也就是说,如果孙之獬不上书“剃发令”,满清在恰当的时间也会强制实施。因为此举还有一个好处是看看民间究竟还有多少反清势力,从而可以一举消灭。而孙之獬的表态,则让顺治皇帝以及多尔衮可以更加名正言顺的实行“剃发令”。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已经影响了汉人几千年来,所以不难想象“剃发令”的颁布会遭到多大的反对。之前已经平息的战乱,因为一纸“剃发令”又重新燃起,而清廷的解决措施也很简单,一个字“杀”。

上书“剃发令”,做人不能太孙之獬!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所以,尽管诸多仁人志士不是死于孙之獬之手,但他毕竟是种种惨状的罪魁祸首之一,被人们称之为“汉奸”也并不为过。

或许真有因果报应,本想着全心全意为清廷服务的孙之獬,因为擅自为将领加官而犯了统治者的大忌,结果又一次被罢官回家。

此时,孙之獬的老家又恰逢谢迁起义,被义军抓获的孙之獬一家被屠杀了不说,孙之獬也被义军虐待致死:“人们在他身上遍刺针孔,插上毛发,以惩罚其献媚清廷首创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然后斩首市曹,暴尸荒野。”

孙之獬的遭遇说明,无论在什么时候一个人都要有底线,不然的话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甚至追悔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