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崇拜诺贝尔奖,但要思考专利世界第一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我们不崇拜诺贝尔奖,但要思考专利世界第一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进入十月以来,连续不断地各类诺贝尔奖公布了,也吸引着广大中国人的眼球,有高校还在回忆获奖者在校任教的日子,似乎有所荣光。

我们不需要崇拜诺贝尔奖,特别是有些类别,比如诺贝尔和平奖,有的年份满含对我国的诋毁和污蔑,比如文学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难让西方为主的评委认同,莫言先生获奖了,我们其实还有很多和莫言先生一样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

我们不崇拜诺贝尔奖,但要思考专利世界第一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但是我们对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类的奖项却不能轻视,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我们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为我们开展的新的改革正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都离开基础科学的支撑。

屠呦呦在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值得祝贺,但是大家也都看到了相关的报道,因为在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及其制备方法后,秉承科学造福全人类的精神,没有申请专利,结果是西方制药公司以此为基础攫取了数十亿美元的财富,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入研究运用。

我们不崇拜诺贝尔奖,但要思考专利世界第一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那么,现在我们已经非常重视专利技术的保护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24日在北京表示,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为什么我们的诺贝尔获奖者却极其罕见呢?这两者之间应该是正比例的关系,因为都是代表着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

再看我的近邻日本,虽然近年来陷入经济发展的低谷,但在科技研究上却成绩斐然,18年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今年本庶佑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这几年日本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如探囊取物,算上本庶佑,这是他们连续第五年获得诺贝尔奖(2014年物理学奖,2015年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文学奖,2018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进入21世纪后,这18年里日本诞生了18位诺奖得主,平均年均一人。除欧美诸国之外,日本是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我们不崇拜诺贝尔奖,但要思考专利世界第一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只有弄清原因才能找准发力的方向,我们没能获奖的原因有很多,下面试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浅析,请大家在评论里补充:

一、外部原因

提名原因:昨天作者发表了《一分钟看懂诺贝尔奖评选三个要点四步流程》文,可以看到在提名推荐阶段,有提名资格的排在首位的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么我们本来就获奖人数少,怎么可能产生提名?

评选原因:诺贝尔奖评委会对候选人进行筛选,本身提名少,在以西方人为主的评委会的筛选中,胜出的概率就更小了。

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沟通交流:不光是在文学上认识差异,其实在各个方面东西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方向上都是有差异的,而且沟通交流也不如西方国家之间丰富,日本虽然是亚洲国家,但他们与西方的沟通交流肯定比我们多很多。

我们不崇拜诺贝尔奖,但要思考专利世界第一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二、内部原因

外因很重要,内因确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回到原来的问题,每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过百万件,其中就没有能或者诺贝尔奖的?我们不是有那么多的世界第一吗?

基础研究薄弱:我们在基础型研究上的投入太少了,偏重于实用主义。

拿来主义作崇:以大飞机制造为例,错误地以为直接用西方的飞机就好了,中间整整错过了近20年的黄金发展期。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如此。

专利质量不高:每年百万件的专利,能转化的微乎其微,而且专利申请大多是技术升级渐进式的专利,基础专利也是微乎其微。

我们不崇拜诺贝尔奖,但要思考专利世界第一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工匠精神缺乏: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节奏突出一个“快”字,也许都是为了把失去的发展时间找回来,但是在科学研究这一环节,有时是“快”不得的,必须慢工出细活,必须要有“工匠精神”。

国家战略导向对诺贝尔奖没有针对性: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日本在21世纪前50 年里获得30 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对我国而言,是否有参考价值?

最后说一句,在科学技术领域,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坐井观天”,必须要经常有两个不同方向的声音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