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知止,小智惟谋

《老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其意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适可而止,就不会受到危险。这启示我们,干工作、办事情不仅要知行,而且要知止。知行则可以拓新,知止则可以守成。

盛时要作衰时想,上场欲作退场思。知止,就是要知进知退、知放知收,对事物发展的“度”有准确把握。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讲,事物都有自身的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或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就会引起质的变化。月盈则亏,水盈则溢。凡事皆有度,失度必失误。知止,就是善于把握事物的度,使其得以最大限度地发展,避免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知止而行远。如果说“知行”是干工作的“发动机”,那么“知止”就是“制动器”。列车没有发动机不能到达目的地,同样如果没有制动器,即使到达了目的地也不能停车,最终也会远离目的地。从现实情况看,干工作、办事情不“知行”的不多,不“知止”的却不在少数。例如,有的单位落实上级指示喜欢提高标准,本想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事情办得更漂亮,但指标过高,突破了应有的限度,不仅工作本身难以完成,还会生出一些消极因素,影响其他工作的正常运转。这就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画蛇添足”了。

知止,就要保持清醒头脑,及时对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一个恰如其分的估价。尤其对各种利害关系有清醒的认识,知道何时止住,在哪里止住。1867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以720万美元的价格把阿拉斯加贱卖给了美国。很多人不理解俄国为什么这么做,当时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在给外务大臣亚·格尔恰科夫的一封信中对此作了准确阐释,他写道:“这种出让是完全合乎现代要求的。我们不必欺骗自己,而应有所预见:美利坚合众国想要整个地统治北美,肯定会攫取我们这些领地,而我们又无法把它们藏掖起来……”如果我们再联想当时俄国刚刚折戟克里米亚,国力削弱严重,就会更加清楚地理解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果断抛弃阿拉斯加,从而避免了因版图过大、防御成本过高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知止,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追求超出自己能力或不应属于自己的东西。理应属于自己的东西,迟早会属于自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不“知止”,就可能陷入首鼠两端、进退失据的被动局面。二战时期希特勒在对英西线作战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为追求战术上的突然性,贸然在东线对苏联发动进攻,致使德军两面受敌、透支国力,不可一世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因此覆灭。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如果不能在恰当的时机停止,即使“机关算尽”,也可能“反误了卿卿性命”。说到底,“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止”是为了更好的“行”。只有真正做到知进退、明行止,才能在工作生活中行事不败、立身不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