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谁见予心独飘泊,依山寄水似浮云”


皎然|“谁见予心独飘泊,依山寄水似浮云”


如果陆羽茶以载道,在实用层面奠定了茶道基础。那么,皎然便在茶道的悟性空间打开了天窗。皎然,主要是作为一位诗僧被后人记住的。亦诗亦茶,亦修亦达,使他自带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特质。他写了大量的诗歌,更有一部关于诗格和诗法的著作——《诗式》。


皎然|“谁见予心独飘泊,依山寄水似浮云”


皎然画像

《诗式》说是皎然的代表作。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开启了中唐元和诗变的先声。在《诗式》问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对诗歌的创作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更没有解决盛唐诗歌高潮过后,诗人们如何进行艺术转型的问题。

皎然的《诗式》不但提供了诗歌创作的门径和范式,而且系统地解决了中唐诗学新变的问题。《诗式》在古典诗歌理论界开风气之先,这与陆羽的《茶经》在茶界堪称鼻祖之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皎然|“谁见予心独飘泊,依山寄水似浮云”


陆羽和皎然

皎然的生卒之年,难以确考,研究者多通过解读他的自叙诗来作大致推测。当然,一些反映诗人内心真实的诗歌,或许比正史更有可信度。在皎然《五言赠李中丞洪一首》中,他写道“安知七十年,一朝值宗伯”。皎然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唐贞元五年(789年),这一年皎然在诗中自叙已值七十岁,由此可推他的生年大致为开元八年(720年)。

关于皎然的卒年,大抵有如下说法:第一说法是卒于贞元八年(792年)之前。根据唐代李肇《国史补》卷下记载:“吴僧皎然,亦名昼,盛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降使取其遗文。”唐德宗赦浙西观察使移牍湖州取得皎然的遗文集,此事发生在贞元八年正月。这说明皎然的卒年在贞元八年之前。


皎然|“谁见予心独飘泊,依山寄水似浮云”


第二种说法是卒于永贞初年(805年)。《灵隐寺志》卷三(上)记录历代寺院住持禅师,关于皎然的条目下记有:以“永贞初年终”。第三种说法是卒于贞元年间(785—805年)。宋代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九《唐湖州杼山皎然传》称“以贞元年终山寺”。尽管皎然的卒年无法确考,但我们可知皎然约在古稀之年仙逝,他在身前于诗学、禅学上的造诣已达高峰,且熟谙茶道之什。

至于皎然的生世,近人姚垚的《皎然年谱稿》和贾晋华的《皎然年谱》都对其进行了考论,主要的依据仍是皎然的诗歌。皎然在诗中自述其先祖为谢氏,《皎然集》卷二《七言述祖德赠湖上诸沈》有:

我祖文章有盛名,千年海内重嘉声。

雪飞梁苑操奇赋,春发池塘得佳句。

世业相承及我身,风流自谓过时人。

初看甲乙矜言语,对客偏能鸲鹆舞。

饱用黄金无所求,长裾曳地干王侯。

一朝金尽长裾裂,吾道不行计亦拙。

岁晚高歌悲苦寒,空堂危坐百忧攒。

昔时轩盖金陵下,何处不传沈与谢。

绵绵芳籍至今闻,眷眷通宗有数君。

谁见予心独飘泊,依山寄水似浮云。

皎然|“谁见予心独飘泊,依山寄水似浮云”


其中,“雪飞梁苑操奇赋”一句中的“梁苑”出自谢惠连公的《学赋》。“春发池塘得佳句”间接引自谢灵运公的佳作。“对客偏能鸲鹆舞”,为谢尚公少年时所擅长。“昔时轩盖金陵下,何处不传沈与谢。”此句指谢田公为西邸八友。皎然在此诗中泛称诸谢为先祖,但并没有确指。

于頔《昼上人文集序》称皎然为“康乐十世孙”。康乐指的便是谢灵运。此序受皎然之嘱而作,其家世之说当出自皎然本人。另外,《皎然集》卷十《五言冬日建安寺西院喜昼公自吴兴至联句一首》中,王遘所联二句云:“宗系传康乐,精修学远公。”此诗也称皎然乃谢灵运的后代。《新唐书•艺文志》与《皎然传》等所载皆同,后世递相袭载,推论皎然或为谢灵运第十世孙。


皎然|“谁见予心独飘泊,依山寄水似浮云”


皎然生活的时代,社会生活风尚和意识形态都处在一个酝酿多种可能的时期。江山社稷经过安史之乱,需要重新调整。面对七零八落的现实颓败和昔日辉煌,各路人马只好在心理上自我调适,酝酿着东山再起。

后人大抵都知道皎然为一代名僧,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有过积极求仕的经历。皎然有一首《效古》,题下自注“天宝十四年”,诗云:

夸父一何愚,竞走先自疲。

饮干咸池水,折尽长桑枝。

渴死化爝火,嗟嗟徒为尔。

空留邓林在,折尽令人嗤。

从这首诗的诗意来看,跟唐代其他儒生一样,皎然早年苦读诗书,也抱着积极入世以求功名的态度。但遇到挫折之后,他便放弃了取仕追求,隐居山野,以诗境禅意为人生乐趣。皎然约于天宝后期回到家乡湖州,开始了以吴越为生活圈的隐居、游历、修僧的生活。

南开大学硕士,研究兴趣涉猎中西文化与文学,近期关注中国茶道美学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