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弹丸之地创造了24个“第一”,一个小渔村代表了中国速度

文|知衡

一块弹丸之地创造了24个“第一”,一个小渔村代表了中国速度

1984年 1月,邓小平(前左二)、杨尚昆(前左一)、王震(前右一)视察深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听取负

改革开放前的宝安县、深圳市的前身,是一块弹丸之地,当时流传一句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到举世瞩目的示范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命运眷顾,这一切难以想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的反馈,决定将临近港澳的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加工基地,力争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旅游基地。对此,华国锋批示“总的同意”“说干就干”。1979年1月,广东省、交通部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香港招商局副董事长袁庚带着成熟于心的规划前往中南海汇报。袁庚介绍了搞工业区、办工厂的具体想法,分析利弊,争取政策支持,蛇口工业区作为大陆境内第一个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出口加工区被批准建立,改革开放的“开山炮”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响起来了。在蛇口工业区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学时,袁庚如立军令状般放言:黄埔军校是“不革命者不入此门”,这里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门!”据统计,袁庚在蛇口创造了24个“第一”,为全国性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珍贵的“蛇口模式”:在内地第一个实行工程招标、第一个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第一个实现住房商品化、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第一个尝试取消干部任命制和等级制⋯⋯袁庚本人更是被誉为“蛇口奇迹的缔造者”。

一块弹丸之地创造了24个“第一”,一个小渔村代表了中国速度

1981 年,矗立在蛇口工业区的标语牌上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几乎与蛇口工业区被批准建立同期,1979年1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召开省委扩大会议,提出广东要率先融入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去。4月,中央领导在北京听取了习仲勋的汇报。习仲勋直截了当地表示“希望中央给权,让广东先走一步”。这与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寻找一个突破口的想法不谋而合。他需要为改革开放探路子、开窗口、搞试验,广东率先站了出来。刚刚撤县建市的深圳,被邓小平创造性地赋予了“特区”这一称呼,推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上。“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从这里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一纸著名的“50号文件”印发下达,《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给广东、福建两省在计划、财政、金融、物价等方面以较多自主权,特别在外贸方面,允许广东有权安排和经营自己的对外贸易,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和合资经营等项目,省里可以自行审批。同时确定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特区应运而生,此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踏上了一条高速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