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01

“謀殺”從未停止


不久前,一個 16 歲的男孩跳樓自殺。

事實上,是“他殺”。“兇手”一步步把他逼向死亡。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第一次。事發前幾天的開學典禮上,男孩被訓導主任在一千多人面前扇了三個耳光。理由是:他微笑了。

第二次。高中二年級晨會,男孩再次被訓導主任當眾批評,理由還是因為:他微笑了。

第三次。晨會結束,男孩被訓導主任叫到辦公室前罰站。

罰站一上午後,男孩自殺。

自殺前,媽媽接到了兒子告別電話:我希望你們能生個二胎替我盡孝。

父母拼命趕到學校,男孩已從教學樓跳下,再沒有醒來。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父親說,兒子的表情向來如此,並不是針對誰,也不是不遵守紀律。

這樣的“謀殺”從未停止。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補課後跳樓自殺的 13 歲女孩在最後的信裡寫,“爸、媽,再見了。女兒不孝,要您白髮人送黑髮人了。” 班主任有體罰學生行為,從不尊重學生,“扯耳朵,打耳光,除了講還是講,卷子丟成家庭作業,做到 12 點……”

有人會說,這些孩子太脆弱。

對不起。

即便如此,也沒有什麼,可以成為你剝奪一個孩子尊嚴,用精神暴力扼殺一個生命的理由。

先不提現代教育應如何改革,一些教育者連最基本的人性都沒做到。

即:對一個孩子生而為人的尊重。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02

中國孩子的自卑,源於沒有尊嚴的教育


我們這一代人普遍有強烈的自卑情結。

這根源於無法接納全部真實的自己。

就像《心靈捕手》裡的威爾。

他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到處打架滋事,年紀輕輕卻在大學當清潔工,沒人想挽救這個青年。

直到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肖恩在公佈欄上寫下一道無人能解的數學題,威爾在打掃時卻輕易解開了。肖恩決定拯救這個天才。

他要求威爾接受心理醫生的輔導,但始終沒有任何效果。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一次次對話後,威爾終於向肖恩說出真相 —— 自己童年被養父虐待,被煙燎,被利器刺,被打得遍體鱗傷,甚至被他人強暴的痛苦經歷。

肖恩靜靜地看著威爾。他一步步地靠近,拍著他的背說:

孩子,那不是你的錯。

威爾像往常一樣憤怒的推開他。

肖恩又說了一遍:孩子,那都不是你的錯。

他摸著威爾的頭,一遍遍地重複: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錯。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威爾抱著肖恩失聲痛哭。

那一刻,那個驕傲不羈的靈魂,突然有了一個出口。他開始接納肖恩建議,重新踏上學習之路。

為什麼一句“這不是你的錯”能融化威爾根深蒂固的童年陰影?

因為他第一次感受到:我值得存在。

“我不被愛,不是我的錯,是別人錯了。”


多年來,威爾一直在用童年父親對他的虐待懲罰自己,覺得自己不應該存在,不值得被愛而自暴自棄。

我們很多人沒有那樣嚴重的童年創傷,卻照樣揹著“我不夠好”的潛意識負重前行。

當你沒有達到大人的要求時,他們很可能否定你身為一個人的全部價值 ——

“ 你怎麼這麼沒用”,由此揹負自卑的陰影。

中國孩子的自卑,源於沒有尊嚴的教育。而這樣的教育,只會生產更多的“心理患者”。

所以羅傑斯說:對待孩子,一定要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無論一個孩子的行為和想法是符合你的標準,你都可以讓他展露真實的自己,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擔心會被嘲笑、指責和拋棄。

他會知道:不管我是什麼樣子,都會有人愛。他才不會穿上防禦的盔甲,一生只為滿足他人而活。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03

“如果你那麼喜歡比賽,

乾脆養賽馬,何必生孩子?”


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不幸福不成功的根源是缺乏尊重的成長環境。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裡 8 歲的男孩伊夏,驗證了這個觀點。

他是所有“問題兒童”的代表。他總是漫無邊際地神遊,對所有人的話充耳不聞,無法控制地破壞集體紀律。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所有人都暴怒:“不揮掌我們還能怎麼樣,為什麼所有的禍都是他闖的,為什麼?!”

面對父母老師的嚴厲指責,他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只能通過畫畫化身成幻想王國裡無所不能的“伊夏船長”來化解內心的痛苦。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伊夏父母都是優秀的社會精英,他們認為讀不好書是缺乏嚴厲管教所致。於是伊桑被送到了寄宿學校 —— 一所“最難馴服的野馬也會服帖”的學校。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家庭聯繫被切斷,伊桑再無依託。遺棄感讓他的幻想世界發生扭曲。到了陌生又嚴酷的環境,恐懼之下,他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出現了隔絕、偏離和扭曲。

他的幻想異化為無數令人噁心和恐懼的蜘蛛,侵襲他的現實世界。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伊夏只有啟動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屏蔽自己敏銳的感受力和表現力,以切斷跟幻想世界的聯繫。

伊夏的精神已近崩潰。他再也不能畫畫了。

最後,他變成了忽而麻木冷漠、忽而憤怒過激的孩子。甚至再無法感受到家人的愛與關懷。

幸運的是,新來的美術老師拉姆對伊夏進行了家訪。他發現伊夏並非頑劣,是和自己小時候一樣有讀寫障礙。他覺察到伊夏的心理狀態已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他告訴伊夏:這不是你的錯。“愛因斯坦小時候也有這個問題。”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他找到一種非傳統的“放置型”溝通方式

單詞默不出?沒關係。不著急,慢慢想。數學題老出錯?沒關係,讓老師幫你找找出錯的規律。上課發呆?沒關係,給你時間盡情想象。


他不強迫伊夏畫畫,卻領著他在自然界中自由取材。心靈手巧的伊夏做出了能在池塘移動的螺旋槳小船,贏得同學們的掌聲,開始重新喜歡上畫畫。

他就像一個心理諮詢師。

為了讓伊夏獲得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他在家訪時痛批伊夏的爸爸,讓固執的父親明白什麼是讀寫障礙。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為了讓伊夏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他努力說服校長,讓自己可以在學校施展對伊桑的幫助方案。

美術大賽,伊夏的作品獲了第一名。

他的畫中重新看到繽紛斑斕的色彩。他喜歡幻想的所有元素:天空、星辰、山川、樹、水生物……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當頂著帥帥的莫西幹頭的伊夏奔向拉姆,他的臉上泛著從未有過的喜悅與自信的光芒。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為什麼很多被定義為 “不可救藥”的孩子,短時間內會變成完全不同的自信開朗的人?

因為大部分能力上的缺陷,來源於人格上的空洞。

所謂的叛逆並不是 “非理性”的,是他防禦的面具,保護自己不被傷害。他的內心本就有自信的種子,只不過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和支持。

這也是很多有天賦的人,最終因心理障礙隕落的原因。

羅傑斯認為,“只要有一個安全、自由、充滿人性味的心理環境,所有人固有的優異潛都能自動得以實現。”

當教育者透過“世俗”的眼鏡,用疏遠,責罰,獎勵,苦口婆心,把一個孩子拉回大多數人頷首讚許的條條框框裡。他們忘卻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原本純淨、鮮活、有無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靈魂,而不是一個該被功利化、工具化只會ABCD打勾的流水線機器。

所以,拉姆反駁伊夏的父母:“如果你那麼喜歡比賽,你乾脆養賽馬,何必生孩子?”

作為一個老師,他相信,這個孩子就算不是有些大人心中的“好孩子”,也一定有他自己的價值。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16歲男孩因微笑“被殺”:沒有尊嚴的教育,正在製造無數心理患者


04

心理健康在一個孩子的一生成長中的重要性,

高於一切


“大量的統計數據及經驗觀察表明,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過自殺的念頭。自殺不是一個病態現象,而是一個很普通的現象。”

北師大學教授石中英說,“不管引發自殺者採取自殺行為的具體社會事件是什麼,也不管自殺者屬於哪種人格類型,真正直接引發自殺者在某一時刻下定決心結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義的匱乏感。

即:沒有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太多人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在一個孩子的一生成長中的重要性,高於一切。

而一個懂得尊重的老師,他的一句話,一個行為,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知乎上,有人回憶起改變自己一生的語文老師。

她在假期家訪所有家庭困難的學生,自掏腰包解決學生的書本費。

她花一節班會課給一個單親同學過生日,並對所有同學說:“我就是他媽媽,你們不要欺負他。”

她鼓勵沒考好的同學,告訴學生家長,“這次比較難,大家都沒考好。”

她極度反感任何欺凌行為。在看見一個有錢孩子欺負同學時,她嚴厲的教育我們:

“你們以後一定不要讓你們擁有的金錢成為你嘲諷貧者的資本和原因。“要知道在孩童時期結下的友誼,一定是最乾淨的。”“我希望你們可以一直保持一個孩子的慈悲心,這才是最可貴的。”


“這話我一直記到現在,並奉為真理”。

雖然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讓每個教育者都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很困難。但底線是:

即使不理解,也絕不傷害。

當你口不擇言地踐踏一個孩子做人的自尊心時,無疑為他以後的悲慘人生埋下了種子。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認為,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培養一個完整的人。

而尊重,這個被集體遺忘的教育底線,需要每一個人銘記在心。

如此,一個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幸福,人格完整,自我實現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