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理发师傅转行养蜂,在崇明将这些“甜蜜”定格~

他从理发师傅转行养蜂,在崇明将这些“甜蜜”定格~

眼下,正是“百花盛开,蜜蜂酿蜜”的时节,也是蜂农冯大珍忙并快乐的日子。在庙镇鸽星村的农家后院里,冯大珍小心地伺弄着他的50多箱蜜蜂。午后的阳光温暖,忙碌的蜜蜂嗡嗡作响……这一切,将冯大珍的生活定格在“甜蜜”的瞬间。

他从理发师傅转行养蜂,在崇明将这些“甜蜜”定格~

理发师傅转行养蜂

上世纪80年代,还是毛头小伙的冯大珍带着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手艺,在刚刚围垦出来的绿华镇(当时称新建副业场)开了一家理发店。附近有个集体养蜂场,场里的养蜂人常来店里理发。一次,养蜂场里的工人玩笑似地说了一句:“小伙子,你可以在理发店旁边顺带养两箱蜜蜂。有空时打理打理,倒也不错。生意淡季还可以跟我们一起带着蜜蜂去岛外采蜜兼旅游。”“养蜜蜂还可以全国各地跑,一听这个,我就心动了。”回想起当年养蜜蜂的初衷,冯大珍忍不住笑了。就这样,理发师傅转行养起了蜜蜂。

他从理发师傅转行养蜂,在崇明将这些“甜蜜”定格~

30多年前,养蜂所需的木材和白糖都必须凭票供应,不够怎么办?想办法。买不到白糖,冯大珍就买冰糖和小吃糖;买不到木材,冯大珍想方设法废物利用。为此,还闹过一个笑话。一次,冯大珍在生产资料部看到一块农药箱上的木板被丢弃在一边,兴匆匆带回家安在了蜂箱上。之后,每次一下雨,总有一批蜜蜂死在这只蜂箱的门板上。冯大珍百思不解,经过多次观察,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农药箱上的木板有毒,一下雨,有害物质泛出,蜜蜂喝了“渗毒”的雨水后中毒而亡,冯大珍当即换下有毒门板扔进了灶膛。

为学习养蜂技术,冯大珍还斥“巨资”3.5元买了一本1963年版的《养蜂手册》,这本书至今仍是冯大珍的宝贝。

追花夺蜜岁月漂泊

出门”追蜜”的日子,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苦。白天蜜蜂要采蜜,只能等晚上蜜蜂回巢后才能钉箱出发。当年出岛只能靠船,先租车把蜂箱运到码头,等船来了,再一箱箱搬上船,船靠岸,再搬……每个蜂箱的重量不下百斤,光来回搬运就要耗费不少力气,整夜不能入睡更是常有的事。“苦倒不怕,最怕途中车子坏掉。我就碰到过一次,由于耽误了行程,抵达目的地开箱时,蜜蜂死了一半。”说起多年前的事故,冯大珍依然心疼不已。

他从理发师傅转行养蜂,在崇明将这些“甜蜜”定格~

养蜂被蜇是常事,郭小红笑言丈夫常被蜇得一个眼大一个眼小。养蜂还是个技术活,春天蜜蜂容易生病,夏秋两季由于农作物施用农药,蜜蜂常常会中毒,冬天则要当心蜜蜂被饿死……

“你知道吗,一只蜜蜂穷其一生只能酿出一勺半的蜂蜜。”要制造出一斤蜂蜜,需要5300只蜜蜂去采集花蜜。一罐蜂蜜意味着蜜蜂要在花朵和蜂巢间往返8万次,飞行5.5万英里,采集200多万朵花……“它们总有难以想象的耐心对付各种困难,从不言放弃。”冯大珍爱蜜蜂,以至于面对“儿子和蜜蜂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一样重要”。

情牵蜜蜂有点忧伤

现在很多年轻人有“网瘾”,冯大珍说自己有 “蜂瘾”,常常围着蜂箱就是一天。“在小小的蜂箱里,蜜蜂们工作繁杂而多样,喂幼虫、建蜂巢、服侍蜂王、打扫蜂箱、外出采蜜、安全保卫等,它们各司其职,工作井井有条……”只要一说起蜜蜂,冯大珍便眉飞色舞起来,“小小蜜蜂,浑身都是宝。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蜡、蜂毒,样样是名贵的药物和保健品。”

他从理发师傅转行养蜂,在崇明将这些“甜蜜”定格~

蜜蜂授粉的成功率,比人工授粉要高出许多倍。在栽种草莓的温室中放养蜜蜂,草莓产量能提高10倍,且果形大,品质好。露天栽培的油菜靠风授粉,风大风小都不行,田中放上几群蜜蜂,就能稳产高产。劳累了一天的蜜蜂回家后,便把采集到的蜜一点点“挤”出来,毫不吝惜地储存在蜂巢里。恩格斯赞叹蜜蜂是“能用器官工具生产的动物”,一只工蜂正常寿命有150天,采蜜高峰时只能活50多天,只为把更多香甜留给人类。

近几年,由于养蜂行业并不景气,愿意继承养蜂事业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对此,冯大珍心存一丝忧虑:“在人类所利用的1300多种植物当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了,那么人类的生存时间可能只有4年左右。目前崇明养蜂人大约有50人,这个数量必须保持住。”

他从理发师傅转行养蜂,在崇明将这些“甜蜜”定格~

信息来源丨风瀛洲杂志

主编:陈珺

记者:杜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