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廟街,在現實和影像中猶如兩個世界的一條街

說到香港這個購物天堂,能想起來的地方有很多,其中包括銅鑼灣、尖沙咀等等,不過,有一條不得不提的街道,那就是最負盛名的“男人街”之稱的廟街。在太陽漸漸沉睡後,廟街陸陸續續出現的攤位佔滿整條街道,長度可達600米,在攤位前的物品也是包羅萬千,手錶、玩具、皮具、服裝、眼鏡、明星掛畫、望遠鏡、玉器、飾物、舊照片、舊畫作等。而傳統的粵劇也滿足了票友的演出,相當熱鬧。

香港廟街,在現實和影像中猶如兩個世界的一條街

廟街被人熟知,很大程度是因為很多香港電影材於此,《食神》,《廟街皇后》,《廟街媽兄弟》,《廟街故事》,《廟街十二少》等電影,都是以此地為背景。自上個世紀80年代港產片風靡大江南北時,廟街的名字就逐漸為影迷所熟悉,而知名度也在一步一步得到提高,就連很多外國人都慕名而至。然而,廟街在現實和影片中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香港廟街,在現實和影像中猶如兩個世界的一條街

早於1887年的九龍地圖上就有關於廟街的紀錄。當時廟街被分為兩段,以油麻地天后廟為分界線,往北一段被稱為“廟北街”,往南一段則稱為“廟南街”。

大概1920年代開始,天后廟前的廣場漸漸成為休憩場地,人流的流動吸引了不少小販和小食攤檔前來做生意。廣場附近一帶的街道眾坊街(英文為PUBLICSQUARE以前曾譯為“公眾四方街”),也是由這個廣場得名的。

1968年,香港政府擬在天后廟的廣場的附近興建梁顯利社區服務中心,引起該處經營的200多個流動小販對搬遷安排的不滿。在油麻地街坊會及香港警方協調後,政府決定在廟街及上海街近榕樹頭一帶劃出攤位作安置之用,但須經過抽籤分配。

1975年3月,當時的香港市政局在廟街劃出“小販認可區”,使廟街原有的小販得到有系統的管理。廟街的小販認可區包括文明裡至眾坊街一段,以及甘肅街至南京街一段,共有近600多個劃定位置供小販擺賣。攤位本來在傍晚開始營業,1998年中部分的營業時間更改由中午開始。

香港廟街,在現實和影像中猶如兩個世界的一條街

廟街整條街道並不是很長,在假日裡總會是人擠人,琳琅滿目的小攤總能讓你放慢腳步。在廟街的盡頭,不少大排檔在那開業,地道美食,海鮮還是小食,也可以嚐嚐印度風味,還有街邊流動小食攤位,牛丸、魚蛋。

同在油麻地的通菜街,因為售賣女性用品,被港人稱為“女人街”;而廟街過去主要售賣男性服裝,也就約定俗成地被叫做“男人街”。不過,廟街的確有些魚龍混雜。在那些固定攤檔的中間,在燈光稍暗之處,赫然可見數名男子用幾隻紙箱搭成一個簡易攤位,上面不是擺著盜版光碟,就是擺著沒上稅的香菸,明顯幹著非法的勾當。初來乍到的遊客來這裡觀光還是小心點兒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