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認識「量」—數學思維啓蒙系列(三)得到精品課

本文來自曲少雲老師在得到精品課的如何開發孩子的數學潛力,感謝老師的精彩總結。共九個課題。本期是第三節。第二節是前幾天發過的文章《根據兒童計算能力發展階段,這5招,教會6歲前兒童“數的計算”》

什麼叫“量”呢?

如何教孩子認識“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三)得到精品課

從本質上說,“量”表示的是事物的一種屬性,比如長短、高低、大小、粗細、輕重等,都屬於量的概念。

比方說“你的身高是2米”,它表示:人人都有身高,而你不同於其他人的是,你有2米高。從屬性到差別,再到數值,這才是“一個量”所代表的完整含義。

所以,“量概念”的啟蒙首先是識別物體的屬性,然後就同一屬性進行比較,這是“從屬性到差別”這一步。

在比較中會進一步產生“標準”和“單位”,於是就有了“測量”;測量出相對精確的數值後,就可以進行“量的計算”了,這就完成了“從差別到數值”的理解升級。

孩子對“量”的啟蒙,基本上就遵照這樣的過程。

這一講,我就先跟你談談“從屬性到差別”這一步,這一步的核心是通過“比較”讓孩子理解“量的大小”

比如知道兩根鉛筆誰長誰短,兩個房間誰大誰小,兩袋麵粉誰輕誰重等,從無到有地建立起量的概念。下一講再討論量的測量與計算。

一、孩子對物體屬性的認識

孩子在1-2歲的時候,“量”的意識就開始萌芽了。但你要注意的是,孩子對不同屬性的理解並不是均衡發展的。

一般2歲左右的孩子,能對不同大小的物體做出反應;

到了3歲,不僅能區分大小,對長短也可以簡單表達了;

而對於物體重量上的不同,大多數孩子在3歲時還不能判斷出明顯差異,直到4歲才基本能用正確詞彙表達出來。

大部分孩子在4-5歲已經能掌握很多的屬性概念,知道怎麼比較事物的大小、輕重、高矮、粗細、厚薄等,靠目測,就能夠從五六根長短不同的鉛筆中,選出兩根一樣長的來。

不同的孩子在“量概念”的發展方面早晚快慢是不同的,如果你能夠在適當的階段,給孩子有益的引導,就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高矮、大小、長短這些事物的屬性。

這不僅能讓孩子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量的概念”,也能極大地提升孩子認識和判斷周圍環境的能力。

二、如何幫孩子理解“量”?

教你4招給孩子建立“比較”的意識,理解“量的大小”。

第一招:串珠遊戲

如何教孩子認識“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三)得到精品課

準備幾根細線、幾組大小不同的串珠,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起來了,親手製作一串漂亮的珠鏈,同時又啟蒙孩子的長短、大小意識。

在孩子量概念發展的不同階段,你可以有不同的玩法:

如果是你一串,孩子一串,你就可以問孩子“你的長還是媽媽的長?”這是讓孩子從事物的單一屬性中,找出差別來。

如果有2串大珠,孩子有了2串小珠,你可以問孩子“兩串大珠哪串長呢?”或者是,“找出小的那兩串,看看它們中哪條長哪條短?”

這樣的發問,不僅能引發孩子對事物屬性大小、長短的思考,還在某一種屬性中鍛鍊了他們找出差別的能力。

當你問孩子串珠的長度時,如果孩子伸出小手指開始數“1個、2個、3個、4個”,通過串珠的個數告訴你答案,那說明孩子已經找到了準確的測量方法,用串珠的個數這個數學概念來描述長度這個屬性了。

在這個遊戲中,串珠不僅在數量上可以由少變多,種類上也可以不斷增加。這樣,隨著孩子思維能力的提高,遊戲可以不斷玩出新花樣。

小手動一動,讓串珠對準細線的過程還是絕妙的手指操運動,對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也非常有用。

第二招,充分利用身邊事物。

用“你問我答”的方式,幫孩子認識不同的屬性,建立“量的概念”,同時完善孩子的量詞詞彙。

一個很好的活動就是整理玩具。相信每個有孩子的家裡都絕對少不了琳琅滿目的玩具,那就趕快和孩子玩個分類遊戲吧。

你可以通過分類標準的設計,讓孩子在其中積累長短、粗細、厚薄,甚至是輕重等有關的"量概念"的屬性特徵,讓孩子收穫“量”的最直接的“感性經驗”。

你還可以通過提問,隨時瞭解孩子的分類水平,比如“為什麼把這根筆放這個盒子裡?”“小的球都找回來了嗎?”……

另外,生活中的"量概念"比比皆是,只要留心都可以為我所用。

比如包餃子的時候,給孩子一點麵糰,揉一揉拉一拉再拍扁,長短大小自然就來了;

吃飯的時候,兩根黃瓜可以比一比長短,兩個盤子也可以比一比大小;

媽媽和爸爸站在一起,就可以問孩子了:“我倆誰高、誰矮呀?”

如果孩子一時答不出來,你可以邊用手比劃,邊提示孩子:“你看,媽媽的最高的地方剛剛到爸爸的肩膀。可是爸爸卻這麼高!”

這時候孩子就會跟著你說出“爸爸高,媽媽矮!”你還可以繼續引導他說,“那你和爸爸也比一比吧。”

有很重要的一點要特別提醒你:越是早期的啟蒙,越是要注意你選取的物體屬性要比較突出,沒有過多的干擾因素。

比如兩根鉛筆的粗細顏色都相同,只比較長短;

兩塊麵糰比大小,也要注意厚度儘量一致,只比較面積。

這樣,孩子才能迅速抓住問題的關鍵,建立“量的概念”。

第三招,讓童謠來幫忙。

比如,對於“重量”的理解,一個特別好的活動就是和孩子去玩蹺蹺板。你可以一邊玩一邊教給孩子這段童謠:

《蹺蹺板》

寶寶輕,爸爸重;

蹺蹺板,一起上;

砰,一個跌地下;

砰,一個飛天上。

另外,很多童謠中都有量的概念和比較,比如走在戶外時,可以用下面兩首童謠。

《大馬路,寬又寬》

大馬路,寬又寬,

小衚衕,窄又窄,

大汽車,小汽車,

來來往往跑得歡。

小朋友,站路邊,

要去對面幼兒園。

左瞧瞧,右看看,

交通法規不能忘。

《繞口令》

扁擔長,板凳寬,

扁擔沒有板凳寬,

板凳沒有扁擔長。

扁擔要綁在板凳上。

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扁擔偏要綁在板凳上。

板凳偏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第四招,發掘繪本中量的元素。

我給你推薦兩個啟蒙"量概念"非常好用的繪本。

一個是《我爸爸》,在豐富孩子對事物屬性的認知方面,這個繪本再好不過了。

故事中的爸爸就是孩子眼裡的爸爸:他是那樣高大,那樣強壯,以至於爸爸的每一個鏡頭,都是我們在仰視他。

繪本用這樣的文字介紹著這位“獨一無二”的爸爸:

“我爸爸吃得像馬一樣多。

遊得像魚一樣快。

"我爸爸像房子一樣高大。”

你瞧,每一句話,都可以延展出豐富的“量概念”:大與小、多和少、快和慢……

還有一個繪本我猜你家也有,《猜猜我有多愛你》。這個故事很流行,相信你給孩子讀的時候是告訴他這是一個“愛”的故事。

這個故事從小兔子的提問"猜猜我有多愛你"開始,大兔子和小兔子不斷用各種各樣的"量",來表示"愛"的程度。

比如“我的手舉得有多高,我就有多愛你。”

“我跳得多高,就有多愛你。”

可以說,這簡直就是給“量”打造的一本繪本。

量概念繪本清單

如何教孩子認識“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三)得到精品課

如何教孩子認識“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三)得到精品課

如何教孩子認識“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三)得到精品課

如何教孩子認識“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三)得到精品課

如何教孩子認識“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三)得到精品課

如何教孩子認識“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三)得到精品課

這節課的最後,我再說一點很多家長可能會犯的小毛病。有時候,你可能覺得呀呀學語的小孩子很好玩兒,就開始逗他。

比如明明你的孩子比另一個孩子高,你卻非說“哎呀!你怎麼這麼矮呀!”

明明你給了孩子最大的一個蘋果,你卻故意說“這是最小的”。

這些不經意的逗趣,最容易混淆孩子一開始對某些量概念的理解。如果你這樣做過,那麼今天回到家就要改一改了。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一旦他掌握了其中的玄機,反過來用反義詞逗你,這倒是一件好玩有趣的事情。那你就抓住這個機會和孩子乾脆來個“量”的反義詞遊戲吧。

本講小結

首先,“量”從本質上來說表示的是事物的一種屬性,比如長短、高低、大小、粗細、輕重等等。

從屬性到差別,再到具體數值,才是“一個量”所代表的完整含義。

我反覆強調:“量”的啟蒙離不開“比較”,要隨時結合孩子的日常活動和身邊事物,在比較中讓孩子理解量的大小。

你一定要記得多和孩子玩串珠遊戲,這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量的概念”,還可以鍛鍊手指精細動作。

你也一定已經有《猜猜我有多愛你》這個繪本,現在你可以再找出來,和孩子讀一讀,和孩子一起玩"量"的遊戲。

可以這樣說,越早給孩子啟蒙“量”的知識,孩子就越能更早、更準確地去認識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