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夜听第五期: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钱塘夜听第五期: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陪你出发,伴你回家。这里是钱塘夜听,每周五晚上八点,鲜活的思想、好听的故事如约而至。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亦可,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钱塘江的历史人文故事,选自著名作家王旭烽的散文《观潮•素车白马过钱塘》,我们将分七篇播送,今天请听第四篇。


钱塘江潮涌,每月两次,为农历初一和十五。一般以为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最壮观,观潮地点则以海宁盐官最佳,坐车半小时就能从杭州到达观潮处。

张岱有文记潮景,无人再能超,录此: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忽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转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钱江潮头高1至2米,最高可达2.5米,速度每秒10米,带海水每秒数万吨,力量惊人。1953年8月大潮,海宁江塘一只3000多斤重“镇海铁牛”,被冲出十几米外,这些年观潮,因人不慎而被潮卷走也时有所闻。

钱塘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涌潮呢?古代的杭州人以为,那是因为两位冤屈的英雄伍子胥和文种的缘故。他们分别被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忘恩负义地屈杀了。天地间一腔冤气无处排遣,那子胥的魂儿背着文种,便一起游向了大海。那可真是豪气贯天怒气冲海的英雄气慨,原来吴越子弟金戈铁马,并不下燕赵儿女的慷慨悲凉。

实际上,潮夕现象只是日月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作所致。再加上杭州湾口大里小,在海宁盐官只有3公里宽,到澉浦也只有20公里。可是一入海口,竟有100公里宽了。这个喇叭形河口,就是钱塘江潮形成的首要条件。

钱塘夜听第五期: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杭州的观潮之风,先秦两汉就有,晋代有个大画家顾恺之,就是画《女史箴图》的那一位,还专门写过一篇《观潮赋》,可见唐时观潮已成习俗,我们知道那时观潮既不要跑到盐官也不要跑到萧山,杭州哪座山上一站都能看到。宋之问住在灵隐,都能写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样大气魄的场面;而白居易在他的官府里建了个郡亭,躺在那里都能看得见潮头,你想,那潮水离西湖有多近啊,无怪白居易又要写诗了: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至五代吴越,钱鏐建都杭州,在江干造了一个阅兵的碧波亭,他的孙子钱弘俶就把这个亭子拿来观了潮,还写了一副有关钱塘江的最早楹联: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听众朋友,欲知这观潮的故事,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作者简介:王旭烽,浙江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茶人三部曲》获1995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八五计划优秀长篇小说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播音员简介:郭亦可,中共党员,杭州市江干区政协委员,曾获杭州三江歌手金奖,全国越剧票友大赛银奖。

观潮·素车白马过钱塘摘自《钱塘江文化》杂志创刊号。

钱塘夜听第五期: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陪你出发、伴你回家”,钱塘夜听欢迎每一缕思想的阳光和有关阳光的故事,欢迎来稿、期待转发。您的鼓励是我们奔腾的动力。

钱塘夜听,每周五晚八点,期待与您再见!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