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痕迹管理”衍生为新的形式主义

近年来,在基层工作中,“痕迹管理”悄然兴起,要求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通过照片、影像、记录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各个阶段落实情况,确保工作留痕,这既让上级在开展检查督促有了客观凭证、一目了然,也能充分展示下级辛苦付出取得的成效、亮点,逐渐成为上级检查考核和基层展示工作成效的重要方式。但“痕迹管理”的强势普及,让基层干部不胜其扰,心生“整天忙于补材料、造痕迹”的感慨,“痕迹管理”悄然衍生成为新的形式主义。

“痕迹管理”本不可厚非,每项工作的开展情况,需要通过必要的软件资料来支撑、来反映、来印证,以便有据可查,便于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扬好的工作方法,这种“痕迹资料”会发挥很大作用,推进工作不断深入。但在现实工作中,部分单位部门却将“痕迹管理”用到极致,以“文字落实精神、以会议代替执行”的方式落实工作,文件发不完、材料报不停。文件方案层层制定,开会会标滚动播放,走村串户提前拍照。上级部门在检查时也热衷于看资料、看材料、看痕迹,凭表对照项目严格打分考核,有则加分、无则扣分。这往往会造成基层干部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迎接上级接踵而来留痕检查,极大地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和工作负担。

“痕迹管理”是上级督促下级有效推进工作,作为检验考核工作的重要手段不可不重要,但片面地追求痕迹化管理,检查中过分查看痕迹资料,而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以痕迹论工作成效”,就悖离了以督促检查推进工作的初衷。对于基层,为了在各类检查考核中不被扣分,面对上级各种检查,往往提前几天,组织人力物力,连夜加班加点,详细对照督查清单,分别从安排部署落实等各方面逐条对应,精心准备图文并茂、逻辑严密的各种资料,甚至有同一工作督查,因省市区各级督查重点不相同,就需要按清单重新装订材料。长此以往,在让基层产生疲于应付的心理和为了工作而工作想法,将大部分工作时间精神放在了开会安排、作记录、拍照片、做资料等务虚工作上,从而偏离了工作重点,挤占了实干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实效。

有效避免“痕迹管理”形式化,就要上下联动。要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轨迹,上级要优化考核方式,整合考核督查力量,在考核时资料与实效并重,形式与内容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不片面地以材料论工作成效。基层也要不断优化工作作风,树立务求实效、干事创业的工作状态,真正扑下身子抓实干,有效确保工作真落实、硬落实。从而使工作痕迹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而要永远存在了工作的各个环节,真正使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文/沧海一粟)

莫让“痕迹管理”衍生为新的形式主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