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千年的騙局

你曾為別人誇你聰明而沾沾自喜嗎?為讓自己顯得“聰明”,你有刻意做出某些事嗎?比如背誦很多詩詞顯得記性好,特別聰明?

但是聰明與智慧根本是兩回事。

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

這個4歲就懂謙讓的小孩子,在十三歲時又大大出了次名,是為父親孔宙守靈到暈厥。他是孔子第二十世孫,三國時有名的道德楷模,一代名儒。

他所展現的聰明,名揚四海,但作為他的家人非常的不幸。

東漢末年太監專權,有個名臣張儉看不慣大太監侯覽,打報告給皇帝舉報。侯覽給張儉按個罪名就要逮捕他。張儉和孔融哥哥孔褒是好朋友,逃到孔融家時孔褒正外出。孔融說:“雖然哥哥不在,你既是哥哥的好朋友,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嗎?”

他藏匿下張儉幾天,直到他安全逃走,卻被人告發。

孔褒這時剛回家,孔融說:“這是我的錯,要殺就殺我吧。”

孔褒說:“那是我朋友,不是你朋友,還是殺我吧。”

兩人的母親一看,立刻說:“還是殺我吧,保全我兩個兒子。”

孔家三人爭死的場面轟動全國,上報皇帝后,皇帝都不好意思誅連,只定了孔褒一個人的罪,把他的頭砍了。

孔融聰明嗎?真聰明,對哥哥的朋友都那麼講道義。可他幹嘛不在爭死前寫下血書自殺,一人承擔所有保全全家?

孔融小時候讓給哥哥一個梨,長大後哥哥還他一條命,這種做法實在不怎麼有智慧。

可孔融並沒吸取教訓,還把此舉發揚光大,丟了妻子兒女的性命。

孔融被派到北海國為相。他的左丞相者勸他結交曹操,現在勢力很大,可以保護北海國。孔融認為自己是一代名儒,孔子正統,不願意為誰低頭,因此殺了左丞相者。

過幾天,孔融沒有依靠,被袁譚進攻。孔融認為,他是一個讀書人,必定能用正義感和道德感去感化袁譚。

所以他對士兵們說:“你們衝吧,我們是正義之師,絕對能打敗歪門邪道”、他則在府衙內保持名士的高風亮節,手握書卷,一派祥和。

打到城內士兵只有幾百人,攻城的箭鏃像下雨一樣降落下來,孔融立刻逃走來不及帶上他的妻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母子三人全部被袁譚殺害。

但是聰明的孔融覺得,這有什麼關係,大丈夫應該匡扶正統(漢室),老婆如衣服,父子如物品,死就死唄。

他還用自己聰明的知識寫文:“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意思是,父親跟兒子哪來什麼親情,兒子是父親性慾的結果。兒子跟母親哪兒來什麼關係,不過是暫時寄存的物件。

孔融逃到漢天子的許昌後,又娶了一名妻子生下兩個孩子。

如果孔融就這樣本分生活下去,很可能憑藉自小的聰明及一代名儒的名聲獲得善終。但他並不願意讓曹操做大,讓皇帝被軟禁,所以他常常出言諷刺曹操。

當著曹操的面,聰明的上表稱“按照祖制,千里之內不能封侯”。暗自諷刺曹操的“魏王”名不正言不順,曹操很生氣卻在很隱忍。

等到他羽翼豐滿後,孔融被處死,全家誅連。也就是說,孔融第二任妻子和兩個孩子都沒有保全。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不是一種才能,而是一種毛病。症狀是:愛表現,多嘴多舌,亂出主意。

現實生活中,聰明人和智者究竟有什麼區別?

聰明人總是發揚自己的優點,智者卻懂得規避自己的缺點。

比如同樣被曹操殺掉的楊修就是猜測曹操心意,還都要說出來。獲得善終的謀士賈翎就從不說,哪怕曹操問他立誰為世子啊?賈翎說:我不知道啊。

曹操剋制慾望,讓出平臺給大家唱戲,他的舞臺上有司馬懿、郭嘉、賈翎、張繡、許攸;劉備的舞臺上就有諸葛亮、關羽、張飛。

《孫子兵法》中:遇到不可戰勝的敵人,就要防守;遇到可以戰勝的敵人,就要進攻取勝。

你想一下,你的敵人已經知道自己全部的缺點,既不喜歡在《王者榮耀》犧牲時間;也無法用《鬼谷子》飛箝術去讚美吵架,讓他吐露真實想法;更無法用金錢收買賄賂籠絡;還不能用情感去感化。

這麼個人只顧著自己看書學習,觀察思考,不停進步。等他強大起來那一刻,該有多麼可怕?

現在成功的企業家就是這樣的智者,馬雲搭阿里巴巴給中小企業唱戲;攜程搭網絡給各地旅行社唱戲。

他們難道不想表現自己嗎?只因為都懂得,一個人唱不了一齣戲,得一群人才能搭配著唱完整齣戲。

抓大放小,只要達成目標,用什麼方式顯不顯才華並不重要。經歷過生活歷練所提煉出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幫助你成功的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