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歲讓梨被寫入《三字經》傳頌千古,他的一生卻少有人知


孔融:四歲讓梨被寫入《三字經》傳頌千古,他的一生卻少有人知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故事被寫在《三字經》中,千古傳誦,提起孔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年僅四歲便知道禮讓,陌生的呢,好像除此之外,孔融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歷史人物,想不起關於他的更多故事。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孔融也曾割據一方,然而實力終究不如董卓、曹操、袁紹,在各股勢力閥混戰中,孔融註定要成為悲劇性人物。果不其然,在多次得罪曹操的情形下,孔融被懷恨在心,曹操找到機會將其處死,株連妻兒,下場悽慘。


翻看歷史典籍,找到孔融所處的歷史座標,我們會發現他似乎代表了一類人,文采出眾、滿腔抱負,如果在盛世,可能成為治世能臣,然而此時卻是亂世,他們不夠圓滑、不會變通的缺點暴露無遺,最終成為權勢爭奪的刀下鬼。


自古英雄出少年


孔融生於公元153年,時值東漢末年,昏庸無能的漢恆帝在位。


東漢經歷了外戚和宦官的權利鬥爭,朝廷已經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門閥士族在擴充自己實力過程中,不斷兼併土地,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導致民不聊生,社會動盪正在加劇,改朝換代一觸即發。


但此時的孔融還感受不到這些,出身官宦家庭,自己還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無論身份地位,還是經濟條件,都屬於中上,在那個壟斷教育和知識的年代,這樣的出身,是他出現在歷史舞臺的基礎條件之一。


孔融:四歲讓梨被寫入《三字經》傳頌千古,他的一生卻少有人知


天資聰穎,加上從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孔融年紀輕輕就天下聞名了,《後漢書》記載了幾件事,能夠說明孔融天資過人,少年老成。


孔融十歲時,跟著父親到都城洛陽,當時的名士李膺非常出名,但不輕易見人,只有才智過人、意趣相同者才有可能見到,孔融聽說後,想見見李膺究竟何許人也,於是登門造訪,跟門童說自己是李膺親戚。


李膺一看是個不認識的少年獨自來造訪,感到十分驚訝,又不知底細,便問道,"你的先輩曾與我有交情嗎?"孔融面對著李膺及其一眾賓客,不慌不忙地回答,"當然有啊,我的先人孔子與您的先人老子可是同德同義,互為師友,我們當然算得上是累世通家了。"


在場的人聽聞後,無不讚嘆,想不到這位少年風度翩翩,年紀輕輕便有如此氣魄和談吐,真乃奇人。隨後,時任太中大夫的陳韙到場,聽到旁人誇讚孔融,不以為然,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後漢書》中寫的是

"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世說新語》寫的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一樣,說的是你這小毛孩現在看著挺聰明,長大後估計會越來越平庸了。


不必懷疑,這位陳韙先生要成為孔融聰穎過人的背景板了,孔融當即反諷,"想來大人小時候一定很聰明瞭?"李膺聽到此言,哈哈大笑,誇讚孔融日後必成大器。


孔融:四歲讓梨被寫入《三字經》傳頌千古,他的一生卻少有人知


在那個大興舉孝廉的時代,只有才智是不足以服天下人的,更重要的是孝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倫理綱常違背不得。孔融的孝名也是天下聞名,除了人盡皆知的讓梨故事,史書中還記載了孔融十三歲時,其父去世,孔融悲痛不已,傷心過度而無法站立,在當地傳為佳話。


孔融十六歲時,有位被官府捉拿的人跑來家中,找孔融哥哥孔褒,當時孔褒不在,來人看孔融年紀很小,便沒跟他說自己被通緝的事,便要離開,孔融見到他驚慌失措的樣子,想必是遇到什麼大事了,便跟他說,哥哥雖然不在,但自己也能夠做主。聽了來人說明情況後,孔融收留了他。


很快事情敗露,來人被抓,孔融一家也因為收留要犯而被抓,官府要定罪時,卻不知應當如何治罪,孔融說是他收留的,犯罪的是他,孔褒認為來人找的是他,要治罪也應該治他。他們的母親又出來說,家中她說了算,出了事應該拿她問罪。一家三人爭相認罪,讓辦案的官員犯了難。而孔融的名聲,就此傳了出去。


才德兼備,年齡也到了,是該孔融出仕的時候了。


身世浮沉雨打萍


剛正不阿,不夠圓滑通融,註定了無視權貴的直男孔融仕途坎坷。


出仕的孔融已經全國有名了,東漢動盪的局勢,需要有安世之臣,如若一切順利,孔融會成為其中一員。然而,當時皇室已經在軍閥割據中失去了話語權,皇帝也淪為傀儡。漢恆帝后期,董卓發跡,開始擅權,隨後廢少帝,立漢獻帝。


此時的孔融,已入中央任虎賁中郎將,統帥守衛中央領導的虎賁騎兵,看到董卓如此放肆擅權,孔融怒髮衝冠,多次硬懟,強烈反對董卓廢少帝立獻帝,因此得罪了董卓,被降職。當時,黃巾軍已經在全國暴動,其中山東最盛,董卓暗箱操作,讓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聯合舉薦孔融到北海國(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廊坊市)為相。


孔融:四歲讓梨被寫入《三字經》傳頌千古,他的一生卻少有人知


到了北海國,孔融終於有機會獨立施展自己的抱負了。但現實很快就給了孔融一記耳光,其糾集部隊攻打黃巾軍,卻連連敗退,還曾求助於劉備。武功不行,文治上的作為能為孔融挽回名士面子。


《後漢書》對此有詳細介紹,"稍復鳩集吏民為黃巾所誤者男女四萬餘人,更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安置流離失所百姓,恢復生產,安置城鎮,建立學校,推廣儒學,收納人才。


天下已然大亂了。各地諸侯不滿董卓挾天子行為,由袁紹發起討伐,孔融也曾加入行列,作為正統的知識分子,匡扶漢室名正言順,但各路諸侯何嘗不是各懷鬼胎,少的是實力和名義。董卓失勢,很快袁紹、曹操興起,一樣擅權。


後來,勢單力薄的孔融不得不投降曹操,但在曹營,孔融的內心備受煎熬,雖然投降,但儒士的清高仍在。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期間,常常出言反對曹操的一些決定。如果說僅僅就事論事反對,以曹操愛才之名,也不會過於追究。


孔融:四歲讓梨被寫入《三字經》傳頌千古,他的一生卻少有人知


然而,清高如孔融者,往往說話夾槍帶棒,暗諷曹操,這讓曹操最終動了殺心。這在史書上有明確記載,"既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回到史料中去分析,孔融並非死於言辭激烈,當時的他是名士有盛名,要殺還得顧及一下影響。


但當孔融成為曹操權勢路上的擋路石時,一切就變了,曹操是不會手軟的。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畢竟不是天子,實力也還無法讓他廢帝自立,傳統禮法還得做做樣子的。但孔融卻在這樣的節骨眼上,上表漢獻帝,認為應當恢復古代京畿制度,千里之內不封諸侯,這是明目張膽地奪曹操的權啊。


是可忍孰不可忍,亂世奸雄曹操自然是不會輕易放過孔融,孔融的大限之期已到。


覆巢之下無完卵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漢獻帝召見郗慮和孔融,問孔融郗慮有何特長,孔融當著人的面便直言,不能讓郗慮掌太多的權,這讓郗慮大為不滿,兩人當即爭吵起來,互相揭短。可見孔融有多耿直,不是情商低,就是不屑於偽裝。


這下算是結了怨,孔融沒想到的是,郗慮升任御史大夫,便構陷孔融說其藐視國法,奏請罷免孔融,後來在曹操的暗示下,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又上表捏造孔融欲圖不軌、謗訕朝廷等罪名,找到了合適的理由,曹操很快就下令處死孔融,妻兒也受到株連。


公元208年9月26日,孔融的生命定格在了五十六歲。


孔融:四歲讓梨被寫入《三字經》傳頌千古,他的一生卻少有人知


據傳,孔融被治死罪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在下棋,別人看到說,你們的父親被治死罪了,還有心思在這下棋?他的兒子淡淡回答,"覆巢之下無完卵。"孔融為自己的不通融付出了全家人生命的代價。


不知被押赴刑場的孔融心中作何感想,想來他的心中有一輪明月,那是匡扶正道,百姓安家樂業。這也體現了他是一個脫離實際的烏托邦主義者,東漢末年,禮樂崩壞,天下未定,難以實現他的願望。


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羸弱的漢室已經無力支撐了,禮法上名正言順又如何?他是不願意接受改朝換代吧,不然也不至於身在曹營心在漢,大力支持劉備了。


要說孔融情商低,縱觀他的一生,似乎也找不到可靠證據,史書記載其好賓客,好交往,可見這樣的人情商是不會低的。屢屢得罪董卓、曹操,顯然是由於在他心中,這些人代表的是篡權者,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說他是脫離實際的烏托邦,在於他固執地遵循禮法,漢室已經無能至此,就算匡扶正道又如何,百姓一樣疾苦,亂世中講究擇良木而棲,但孔融有選擇地看待問題,造成了他誤判局勢,最終走向滅亡。


孔融:四歲讓梨被寫入《三字經》傳頌千古,他的一生卻少有人知


覆巢之下無完卵,也可以看成是孔融的命運寫照,對他來說,這個巢,是傳統禮法,是作為儒士的他心中的烏托邦,烏托邦盡毀於世,而他又不願隨局勢而變,一起傾覆在所難免。


當我們去讀歷史,去了解那些歷史人物,往往會在悲劇性結局中發出無限感慨,時代的車輪無情而決絕,不容你有任何的遲疑,這也造成了歷史中往往有太多相似的人和事,週而復始地上演,但如果細細分析,會發現,它們之間也並非簡單的重複,而是局勢、性格共同作用下的必然。


孔融死了,結束了他亂世浮萍的一生,但他的獨立人格得到了保全,千年後,依舊熠熠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