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關於「象牙塔日記」

每一期「象牙塔日記」,小猿會為你展現不同高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鮮活的一天,為你收集並呈現最真實的大學體驗,滿足你對大學生活的好奇心。願你多一分了解,多一分憧憬,多一分努力。

戳視頻,看北大生活和他的一天

小猿手記

本期的主人公名叫楊喆,來自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系通信工程專業。作為「象牙塔日記」欄目的開篇,選擇北京大學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作為國內頂級的高等學府之一,北大是多少莘莘學子的嚮往之地;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是北大最大的學院,而通信工程則是這個第一大院裡人數最少、相對冷門的工科專業,這其中的衝突很有意思。

和楊喆約見的地點在泊星地,泊星地是北京大學的老牌咖啡店,縱使在咖啡文化盛行的今天,這個老店在學生心中仍舊佔有一席之地。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初見楊喆,真誠、質樸、踏實,典型的工科男形象,“我特意認真剃了鬍子。”因為要上鏡,他有點羞澀。今年,是楊喆在北大的第三年,不似剛入學的萌新,懵懂之外,他對大學生活多了幾分感悟和思考。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呷著微苦的咖啡,伴著柔和的曲子,映著昏黃的燈光,楊喆將他在北大,在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在電子系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習和生活娓娓道來。

楊喆的與北大結緣源自高二暑假,他參加了由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舉辦的中學生信息科學暑期課堂,由此,他對北大,對信科學院有了一定的瞭解。而考入北大,除了實力,也是機遇,楊喆因為二模成績第一而獲得了所在高中北大“博雅計劃”的唯一名額。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所謂“博雅計劃”,是北大自2015年推出的高考自主招生改革計劃,學校會對獲得資格的考生進行綜合評價,除了考察高中階段考生的學習成績、社會公益活動情況、獲獎情況,還會進行面試選拔。博雅計劃一般有10分、20分、30分、40分、50分、60分的降分優惠,特別優秀者最高可獲降至當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數線錄取的優惠政策。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楊喆參加面試時,要在45分鐘的準備時間內解答兩道題目,一道數學,一道物理。之後向面試老師闡述自己是如何思考這個題目的,得出了什麼結果,同時老師也會在過程中引導你去進一步思考和解決。楊喆坦言,題目難度很大,一般來說很難在規定時間內算出正確答案,自己也只做出一道來,但是面試更

側重考察你的邏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終,楊喆在江蘇高考403分的成績上,獲得了30分的加分,穩妥地進入了北大。

院系專業的選擇一直是在填報志願時另考生頭疼的大事兒,楊喆對純粹地學習數理化學科並沒有十分感興趣,而在高二暑期夏令營裡,他接觸了電子電路實驗,迷上了動手實踐的樂趣,順理成章地選擇了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是全校最大的學院,因此被大家稱為“大信科”,涵蓋信息科學技術領域的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大類

概括來講,信息科學就是對各種信息進行感測、傳輸、處理、存儲和利用的綜合技術。若以分層模型對其技術進行描述,它包括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等;若從專業或學科的角度,也可將其大致歸類為電子信息和計算機兩大類。

顯然,電子信息是整個信息科學的基礎;它集現代電子、通信、集成電路等技術於一體,不僅需要擁有紮實的數學和物理基礎,系統學習電路、電子與微電子基礎知識,還需要掌握計算機信息處理方法,並具有較高的動手能力,例如搭建電路、結合計算機進行實驗等。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大一上學期,信科開設一門全院必修課程《信息科學技術概論》,來自學院不同研究方向的教授介紹各自方向的洋酒內容,便於學生深入瞭解各個專業,楊喆在這門課程的期末課堂展示上,就做了電子通信方面的內容。

而在大一下學期的《基礎電路實驗》課程上,他更明確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對我來說,做實驗比敲代碼有意思多了。”楊喆興趣盎然地介紹起課程的內容:設計電路圖,焊接電路板,利用示波器觀察各種不同信號幅度隨時間變化的波形曲線。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於是在大二進行專業分流之時,楊喆順從心意選擇了電子系的通信工程專業,在一個年級300多人的大院裡,通信工程僅有4人

很多人都以為,學通信工程就是畢業後維修一下電路、順帶拉拉網線,和大多數人一樣,當家人得知楊喆的專業選擇時,第一反應是去做手機芯片,或者去電信運營商工作。實際上,通信工程能做的遠遠不止如此。

這個專業關注的是通信過程中的信息傳輸和信號處理的原理和應用,研究信號的產生、信息的傳輸、交換和處理,以及在計算機通信、光纖通信、無線通信、交換與通信網等方面的理論和工程應用問題,並運用各種工程方法對通信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處理。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聽起來實在有點複雜,其實這個專業和實際生活聯繫得相當緊密。楊喆在大一下學期就成功自制了一個收音機,暑假帶回家送給了爸爸。“現在都還能正常使用呢!調臺、調整音量等基礎功能一應俱全,雖然可選頻率不如市售收音機多,但是聲音的清晰度還是相當可以的。”他說起來很是自豪。

後來他還做出了一個擴音器,剛開始在示波器的波形顯示正確的情況下,喇叭仍舊不出聲,反覆排查了原因才發現是其中一個二極管出了故障,更換了之後終於成功。親手做出實物給楊喆帶來了巨大的成就感。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一門專業課是《數學邏輯電路》,4學分的課程,卻涵蓋了大課、小班、上機、電路板調試實驗課、課堂展示、課後作業等等形式,讓人應接不暇。“小班課程時,僅有4位同學,每週都會有兩名同學做課堂展示,這就意味著我每兩週就要做一次展示。”楊喆笑稱那是個被ppt折磨的一學期。

除了課程形式多樣,小班課堂上老師的學術精神讓他也頗為震動:“他上課最喜歡為’為什麼’和’你憑什麼這麼說’,不斷地追問我們理由,刨根究底,直到我們真正理解透徹,決不允許一筆帶過的情況出現。”

除了專業課,北大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通選課,所謂通選課,就是跨學科的通識課程。楊喆認為多學一些東西總是好的,拋卻功利性,開拓眼界、提升素養。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北大的體育課程也相當豐富,常見的如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跆拳道,也有很多“高大上”的課程,如高爾夫、地板球、攀巖、體育舞蹈、散打等等。

羽毛球課是楊喆最喜歡的體育課,高中時他最喜歡的球類運動就是羽毛球,但那會兒都是打著玩兒,在大學裡系統地學習了發球和接發球的基本技術和擊球技術,從以前的雜亂無章憑感覺變成了懂得背後力量的掌控,遊刃有餘了許多。

社團和學生工作是大學不可錯過的體驗,楊喆在大一時參加了信科學生會生活部,在大二成為了副部長,會為本院學生策劃和舉辦一些生活休閒娛樂的活動。比如女生節,他組織部門為學院女生舉辦化妝講座,發送心願卡,讓學院男同學幫忙實現等等。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因為喜歡看動漫,楊喆加入了“元火動漫社”,這是北京最早成立的高校動漫社團之一,至今已經有20年的歷史。定向運動協會也是他極力推薦的社團,“定向運動不僅能夠強健體魄,而且還能培養團隊協作、獨立思考、隨機應變的能力。”

兩年的大學生活一點也不輕鬆,楊喆自嘲“白頭髮都多了好多”。剛入大學時,極為寬鬆自由的氛圍他很不適應,非常考驗自控力。大一《力學》課的期中考試他只考了50多分,這讓高中一直名列前茅的楊喆感到沉重的挫敗感,高難度的課程同輩的壓力一齊向他襲來。

下半學期,楊喆開始啃教材、刷習題,“高中試用的學習方法到了大學仍然奏效,基礎知識的獲取沒有捷徑。”他踏踏實實地將課本上每一道基礎習題都搞懂,而後的拓展也就水到渠成。身邊的同學大牛眾多,楊喆不以之為壓力,而把他們當做自己最好的“老師”。

在北大僅有4人的通信工程專業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不要輕易放棄”是楊喆對自己的勉勵,也是對學弟學妹們的忠告,“這是態度的問題,不是能力的問題,只有當自己真正努力去嘗試了,發現實在力不能及,再繼續下去只是浪費時間,這時候你才能名正言順地選擇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