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文文章可以没有一个汉字就能说清,但中文文章却经常出现英语字母或单词?

三把飞刀


英文文章中没有中文能说清楚,中文文章中不夹杂任何外语单词更能说清楚。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一直完全使用中文,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从来没有出现“说不清楚”的问题。今天一些人的话语中和文章中夹杂一些英文单词,完全是有意而为之。



这种“有意而为”主要包括几种情况:其一,口语中节约翻译或解释的时间,直接拿来,久而久之得到广泛应用,如Wi-Fi、IPhone等。Wi-Fi是英文Wireless Fidelity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无线上网”的意思,IPhone就是苹果手机。其二,一些来自西方的缩略语,如果全文翻译会比较长,因此就直接拿来。如NBA,APP。其实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翻译成中文是“应用程序、应用软件”。NBA全称是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简称“美职篮”。

其三,因为西方发达先进,因此某些人就尽量使用几个英语单词或字母以显示其先进或与国际接轨。如CCTV,BYD等。实际上,凭空塞上几个洋字母,不仅无益于提升其层次,而且使其大有“莫名其妙”之感。其四,有些人对一些外文词语情有独钟,以用英语或西方语言的词语为酷为荣为傲,所以在口头或网络等交流中不时夹杂着一些外文。这主要是英美在近两个世纪中的昌盛而形成的“崇洋”心理而成。



大英帝国和大美帝国是历史上首批势力几乎遍及全世界的全球性帝国,他们的语言都是英语,因此英语成为近两个世纪以来使用面积最广泛的语言。更由于成立联合国的首倡者就是美国、英国等国家,所以英语成为联合国的第一大语言,也从而名正言顺地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官方语言”。当今世界英语是母语的国家有十几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超过七十个。

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在过去的两百年历史中,先是大英帝国在整个世界独步一时,继而美利坚又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在过去两个世纪中,几乎所有重要战争,真正的幕后主使和侵略者,均为英国和美国。甚至有人说,这两百年的世界战争可归结为一句话:以英美帝国为主导,海洋国家在撒克逊民族领导下征服世界的世界霸权史。正是英美的接连强盛,使得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中国全民花费很多时间学习的第一外语。



实际上,英语是一种比较粗糙的语言,和汉语、法语等成熟语言相比,英语是一种不够成熟的语言,而且具有一些明显的缺陷或不足。例如,中文中的

“您”,在英文中就没有对应词语,而法语中则是一个常用词语。类似中文的回文诗、格律诗等许多语言技巧复杂一些的语言形式,英文中都缺少,或无能为力。

中文的“回文对”,如:情新因意得,意得遂情新,英语不仅无法翻译,而且英文本身也写不出来这种“妙语佳句”。象著名的中文奇妙佳作《璇玑图》,对英文来说则是完完全全不可能。《璇玑图》总计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当前统计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



相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也会走进其他国家的千家万户,一定会从欧美时髦人士的衣服上走进他们的语言中。当有一天世界最富强国家不再是英语国家,gdp,cctv等就自然而然会从我们的语言中悄悄消失。


无中生有hz


因为你跪久了站不起来,无知与媚外导致你大脑进水影响了你的判断。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如何把中文“羊”字完全准确的翻译成英文?如果英文需要100%准确的引用这个字,可以说只能用中文“羊”字,没办法用英文,如此实例,举不胜举。任何两种不同的语言相互翻译的时候,出现偏差都是正常现象。所以每种语言都会有舶来词,比如中文的“沙发”,比如英文的“kongfu”。反过来也一样,比如你如何用一个中文字词,来翻译“uncle”这个英文词?

为什么中文文章经常出现英语字母,主要有2点原因,1是近现代三百年历史遗留原因,中国在许多方面这块,远远落后于世界顶尖,比如芯片技术,至少落后美国三十年,这是客观残酷的事实,提醒我们应该奋发图强去追赶。而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用的英语,所以在翻译外文的时候,为了保证原意的准确性,在特定名词上,直接使用外文是最好的办法,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如果当初日不落帝国是北冰洋的熊,那可能中文里夹几个熊语也正常。2是你这种跪久了的傻逼太多,故意说话写字夹几个洋文以显自己高贵,实际上这种行为和盖着被子露着腚没什么区别,自以为是,别人看笑话。

事实上中文才是最难学的语言,可以用很少的字词,表达很丰富的内涵,英文完全做不到,而且中文可以一字一词一句表达多种意思,处处充满智慧,会500个常用汉字就能沟通无障碍,英文能双关就智商爆表了,起码2-3千的词汇量,才能正常交流。随着中国人的追赶,外国人需要了解中国人,同样的也需要引用很多中文字词,同样是因为个别翻译并不能保证其原意。

或者可以这么说,你养了一只2岁的成年德牧,天天好吃好喝保持训练,邻居的老虎下了个仔,刚出生一口奶没吃刚睁开眼,你的德牧狂虐了小奶虎,那么可以得出结论:现在这只老虎打不过这只德牧,这是没问题的,完全准确;但如果你由此得出结论:狗这个种群比老虎高贵,那他妈就扯犊子了。

所以从翻译这里来倒推你的命题,就是胡说八道,不存在对于同一事物,不同语言不能描述的问题,只不过是两种语言,想表述的含义会有不同而已,这个时候以一方为标准,那另一方自然不能完全表述,但不能说明另一方属于缺陷方。


30年的孤傲


其实道理很简单。

第一,中文夹杂英文的现象绝大部分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而新闻报道所追求的就是“新颖”和“失效性”。中文中点缀一两个英文缩略词,即赚足了眼球,又可以为报道增加时间感。如新闻报道中的PM2.5,GDP,CPI, PPI 等等缩略语都是这个目的。

第二,国人的知识水平整体提高了。要在30年前,中文报道中夹杂英文会被认为是“卖弄”或者“崇洋媚外”。现在的中国读者大概不会因为一两个英文缩略词而吐槽了吧。现在有好多电子产品就直接用英文名字,如iPhone,iPad,MP3 , 4G 等等。

第三,汉语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自鸦片战争以来,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外来词汇通过日本当用汉字的途径转口来到中国,如科学,民主,干部,物理等等。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有不少外来语如国际组织WTO,UN ,OPEC等等直接进入了词典

第四,英语里面也有中文,不过可能是照顾到读者阅读习惯,一般都用汉语拼音的形式出现,如“关系”guanxi ,“红包”hongbao ,“微博”weibo 等等。 所以这些都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而其它题材就很少见到这种现象了。


闲看秋风999


英文文章不出现汉字并不代表英文就包罗万象,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中文出现那些字母英文也并不代表中文表达不出或者国人崇洋媚外。


英文中并不是从始至终没有变过,很多单词由法语,意大利语演变过来的,比如说resume ,它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英文单词。英语是字母语言,从法语变到英语变化不算太大,你要把一个汉字变成英文,那就得从拼音入手了。比如说hutong,toufu 等。也有从英文到中文的,比如sofa沙发,romantic 诺曼蒂克等。

您描述的问题,我觉得是中文包罗万象的能力更加优秀,文字独一无二,英文字母的穿插也能很协调的表达涵义。换做中文其实也是可以的。比如说流行一时的hold 住,我们完全可以说稳住,把握住,坚持住,我们其实也能理解,但是可能涵义没那么广,相对比较“low”,毕竟每年都有那么多流行语。语言因为文化而更加有感染力,这些外来词汇的加入,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一种体现。个人觉得也并没有什么不好。传统中文的魅力不减,但我们也要接受和使用别人优秀的文化。

希望这些对您有帮助。


考研Woo


其实中文文章也可以不用一个英文完成全文。大家回头读一些开放以前的老版的翻译名作就可知了。现在是不行的人,应该是语言能力无论是外文还是中文,都有缺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对应。

我个人更喜欢传统的风格。因为那样的话就可以让所有会识字的人都能读懂现在的文章。因为现在在中国(其实在全世界都一样),并不是很多人都懂英语的。就算大家都学过,但略语(简略词语,如CEO、 HR等被压缩了的词汇)不要说是中国人了,就连外国人自己都不一定全都知道。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略语。

现在之所以有英文字母在里面,应该是不属于正式的文章体。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时代的变化,大量涌进中国的不仅仅是工厂、商店、科学技术,还有就是文化的侵蚀。如美国的原文歌曲,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名牌化妆品等。因为被侵蚀的速度太快,同时,又缺乏有实力的翻译人才,因此当时不得不直接使用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地区已经使用的叫法。后来又有台湾地区的影响。

后来随着外企的大量进军中国,把他们的组织体系也引进到了中国。例如CEO、HR等中国也有的职位名称,为了与中国国家机关的职称区别,就直接使用英文符号了。

另一方面,大量的新科技词汇进入中国。但大多都是新科技词汇,所以使用英文对于留学生来说,更加方便。

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觉得会讲外语很酷。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他们的语言时,也意味着他们的民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或直面民族消亡的危险。


世界文化播种机赵莉萍


中文文章需要添加英文字母单词,只是为了更加简洁有效的表达,如果一般文章完全摒弃英文,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反而比较啰嗦难懂,没有必要。如果是数理化等学术论文,单单很多符号就是英文字母,希腊字母等等,这是世界流通的标准符号,根本没有办法避免。

而英文文章不需要中文汉字,主要因为英文是世界流通语言,大部分英文文章不仅不需要汉字,也不需要日文、韩文、俄文等等,这点也是很正常的,不必纠结为啥不用汉字。

我们常用的一些英文表达,DNA、WTO、GDP、CPI、CEO,很多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要说出具体中文名称,恐怕没多少人可以做到。比如说写文章里说到了亲子鉴定,说最终DNA鉴定结果不匹配,这时候来一句脱氧核糖核酸不匹配,很多人可能就要看不懂了,既然大家更认可更熟悉的是DNA这个简称,为啥不用呢。其实我们汉语有极其强大的融合能力,比如GDP这个词,中文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有一个词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第一个就用GDP代替,另外一个却用中西结合的名称,人均GDP,一个词里有中文有字母,照样用的很溜。

至于论文里面的应用,那就更难避免了,比如现在聚氨酯材料很火,随便放个聚氨酯合成的原料之一端羟基化合物的合成:

这种方程式的表达,字母显然比汉字名称表达更清楚明了,让人知道是如何反应的。

以上都是需要中英文混合使用的情况,合理利用,都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而日常生活里如果随便滥用英文,反而不好。著名视频制作者papi酱曾经发过一个视频讽刺这种人。

想象一下,如果开会听到有人这样说话,头是不是都要炸掉了。

现在世界上主要流通的语言是英文,这是长久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世界上绝大部分媒体声音都是英文发生,最重要最有名的的科技论文期刊也都是英文的,像我们有一些质量不错的国内期刊,即使是国人写的,也会有英文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传播,让老外知道我们都取得了哪些成果,从而一点点提高国内期刊的地位和质量。当然,现在大部分高质量的论文都是直接奔着影响因子高的国际期刊去的,这一点只能说很无奈。

如果有一天,国人可以取得超越西方更多的成就,有大量以汉语命名的专有名词流通世界,那么中文文章里就不必要夹杂英文了。


一览众河小


第一,中文包容性强,可以随意嵌入任何语言不影响表达,看看港台片就知道了,特别香港人,中杂英不影响阅读和表达,但是英杂中有可能能意思就变了,英语老师常说的“要看上下文的意思”,就是英文要用很大篇幅来表达一个意思,但是中文一个字就可以表达。第二,中国掌握第二门外语的人多,文化素质比西方人要高,这一点特别是中小城市电影院播放英文原版电影票房也很高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西方人平均文化水平已经落后,会第二门外语的人少,所以中杂英不影响表达,但是国外英杂中,外国人一脸懵逼。第三,我知道这个标题其实想鼓吹英文的优越,想说中文没有英文不行,但是未来会证明,中文是银河级别的语言,英文充其量地球级别,不在一个档次上。


起点神作l星空战元l


简单来讲,我们中国人,都学过英文。最起码汉语拼音里面都有abcd,比如你好。ni hao.在科技大佬嘴里,时不时蹦出一个英文词来,可以镇住听众。也可以说是一种时髦地卖弄。而对于美国人来讲,就不同了。 首先汉字这个方块字,基本上没有学过。想引用也没有办法。除非是音译文,比如包子。bao zi.

美国人可能来一句。I like "bao zi".

还有一点就是有时出现英文字母的缩写,会比中文全部说出来简洁一点。

比如:NASA。

中文要说出来就是:美国航空航天局。


海涛英语


英国曾经是号称日不落帝国,全球都有他的殖民地,所以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英文文章没有汉字,是因为中国的汉字太博大精深了,光一个“小意思、有点意思、意思意思”就让老外头皮发麻,来来来,如果你是老外,你怎么加中文,你敢加中文吗,尤其是中国的汉语把外国人折磨的身心疲惫,我们偷着乐吧。



中国的文章加一些英文,一是我们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一些简单的单词大部分人都能看懂,二是英语确实简单,有时候用英文字母确实简单方便。如果同样的用汉字表达,有些费时费力。当然了,汉字的美是任何语言都不可替代的。


我相信,中国正飞速发展,等我们国家再次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巅时,外国必以学习中国话为荣,想想老外们学中文呲牙裂嘴的样子,哈哈。


扛着锄头种地去


1.首先得承认欧美国家不论科学技术还是生活水平都比中国发达很多,中文文章中出现英文很多都是舶来品,并不是不能翻译,而是为了简洁明了,或者所谓的专业性,比如费用管控系统简写为ECS,关键绩效指标简写为KPI

2.所有的中文都能用英文翻译吗,英文能表达古诗的精髓吗,阴阳五行的思想在汉文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何翻译,金灶沐就体现了金木水火土,更别提还有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以及百家学说了;

3.关键的就在于,谁对谁进行技术与文化输出,如果我们对欧美进行文化输出,那么他们街头打招呼可能就会变成“你吃了吗”,是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