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名人堂:华南理工大学林璋教授

学术名人堂:华南理工大学林璋教授

林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林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邮箱:[email protected]

课题组主页:

http://linzhang-group.com/

一、基本情况介绍

林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省环境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Elsevier 期刊Surfaces and Interface 主编,RSC期刊Environ. Sci.:Nano副主编。五年来承担国家杰青、科技部973、中科院先导A、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团队项目等重要科研任务十多项。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ES&T等期刊共发表SCI 论文150 多篇,其中4 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近五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7 件,其中PCT专利5 件;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为多个专业委员会委员、期刊编委。

1993 年获厦门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科院化学所博士学位,1999-2004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回国后主要从事对重金属实现“回收利用”或“长期固定”的新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研究。在表界面调控纳米晶“聚集生长”动力学及其在细颗粒型重金属危废中重金属回收的应用研究、生物成矿法持久性固定土壤铬/铀污染的微观机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在国际上建立首个细颗粒型重金属危废中资源性物质分离及回收的吨级中试示范工程,技术已得到相关企业认可.

二、加入团队

环境纳米材料与资源利用团队诚聘海内外英才!欢迎学子加盟!

华南理工大学林璋课题组诚聘博士后及工程人员招聘启事(点击链接跳转)

学术名人堂:华南理工大学林璋教授

三、最新研究成果分类总结

团队围绕环境和资源问题,以解决污染和回收利用为终极目标。瞄准当前难处理的重金属污染难题和稀贵资源的提取问题,以纳米材料与技术、生物材料与技术为手段,研究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稀贵资源的固定和转化机制等微观基础科学问题,并结合环境工程应用需求,探索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材料宏量合成技术、发展和设计环境友好的工程化使用策略。形成了原创性的表界面调控氯酸盐行业铬渣中铬分离回收的成套技术与工艺,在亚洲最大的氯酸盐企业和中国盐业集团实现技术推广。发明了镁基纳米材料提炼水中低浓度稀土技术,形成了技术的小型集约化处理装备,并实现吨级示范应用,解决了稀土提炼行业中广泛出现的稀土流失问题。已在废渣、废水、污染场地等的处理上建立了7处工程应用。

1. 表界面调控纳米晶快速生长à废渣重金属分离

代表作:J. Am. Chem. Soc., 2012, 134, 16228; Cryst. Growth Des., 2013, 13, 5220; CrystEngComm, 2013, 15, 4963; CrystEngComm, 2014, 16, 1419; Chem. Commun., 2015, 51, 6141; Phys. Chem. Chem. Phys., 2015,17,4845

创新点1:从微结构研究认识到工业废渣中纳米相尺寸/界面效应是重金属难以分离关键。

利用表界面调控纳米晶快速生长实现废渣中重金属的分离。创新点在于从微结构研究认识到工业废渣中纳米相的尺寸与界面效应是重金属难以分离的重要原因。团队考虑对渣中纳米物质进行人工调控的快速生长,使其沉降和脱附,实现重金属的有效分离。

学术名人堂:华南理工大学林璋教授

创新点2:发展了表界面调控纳米晶快速/选择性生长处理工业细颗粒型含重金属固废的新原理。

团队对如何实现纳米晶快速生长进行了系列基础研究,揭示了表界面调控纳米晶聚集生长机制和纳米晶长大过程中重金属分离规律。从而发展了表界面调控纳米晶快速生长处理工业细颗粒型含重金属固废的新原理。

学术名人堂:华南理工大学林璋教授

2. 纳米晶体/界面调控à水中低浓度重金属富集

创新点3:创造性构筑环境友好镁基纳米材料与CO2循环回用系统

团队借助纳米晶体与界面调控技术,达到水中低浓度重金属富集回收目的。基于从源头上减少纳米危废产生的指导思想,我们创造性构筑了系列环境友好的镁基纳米材料与CO2的循环回用系统,实现了对铬的持续富集,避免了水处理后高毒纳米废渣的产生。

代表作:Environ. Sci. Technol., 2011, 14, 1955;Nanoscale, 2012, 2665;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3, 5, 11271

学术名人堂:华南理工大学林璋教授

创新点4:调控界面作用力实现对低浓度重金属深度/选择性提取

进一步,针对上述材料的精准使用,团队还发展了调控界面作用力来实现低浓度重金属深度与选择性提取方法。与增加界面配位官能团数量的传统调控方法相比,我们的特色是在纳米晶体表面创造反应条件,将与污染物的结合能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提高选择性和深度去除能力。

代表作:Nanoscale, 2012, 4, 2423; ACS Appl. Mater. Inter., 2013, 5, 9719; J. Materi. Chem. A, 2014, 2, 14979; Environ. Sci.: Nano, 2016, 3, 1254; Environ. Sci.: Nano, 2017, 4, 2134.

学术名人堂:华南理工大学林璋教授

3. 课题组早期代表性研究成果

代表作: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30), 5619-5622; J. Am. Chem. Soc. 2006, 128(39): 12981-12987; J. Am. Chem. Soc. 2006, 128(18), 6126-6131; J. Am. Chem. Soc. 2010, 132(28), 9528-9530;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4(16), 6357-6363

学术名人堂:华南理工大学林璋教授

备注:这里仅列出代表性著作,更多内容请大家查阅林老师课题组,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