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聚焦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要求,贯彻落实“北改”“中优”部署,推进全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公园城市,区委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154”总体部署

  1个总体定位,现代化国际范成北新中心城区;

  5大功能支撑,做强现代轨道交通航空装备研发制造中心、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天府文化音乐文创中心、国际智能家居研发制造中心,筑牢成北生态屏障;

  4大发展目标,国际开放新城区、创新智造新城区、品质魅力新城区、生态宜居新城区。

  为构建“154”总体部署工作体系,明确近三年工作重点,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特制定本方案。

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落实“154”各项工作部署,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全区产业能级明显提高,轨道交通、航空、现代物流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城市竞争力、宜居度、幸福感显著提升。到2020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范成北新中心城区。重点包括以下4个目标:

  ——初步建成国际开放新城区。“蓉欧”新城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功能明显增强,蓉欧商贸物流供应链基地、国内一流的跨境电商集聚区、中西部国际贸易中心初具雏形,泛欧泛亚的贸易投资网络、公铁联运物流枢纽初步建成,国际资源要素吸附力和整合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口岸经济、适欧适铁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商贸物流业营运收入突破300亿元,进出口总额30亿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26家以上。

  ——初步建成创新智造新城区。现代轨道交通航空装备和国际智能家居研发制造中心功能明显增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轨道航空动力产业新城和智能家居产业园初步建成,实现向“新都智造”全面转型提升,具有新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初具雏形。轨道交通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

  ——初步建成品质魅力新城区。天府文化音乐文创中心功能明显增强,中国音乐之都核心区加快建设,红色文化、“三香”文化等特色文化不断弘扬,“乐创新都”文化品牌进一步打响,“古蜀新都、香城宝地、大气文气、精致秀美”的城市气质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打造特色示范小镇4个,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旅游业收入突破50亿元。

  ——初步建成生态宜居新城区。建设公园城市,成北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巩固,绿色生态空间、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综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更加优化,人民群众的存在感、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以上,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

  新都区“154”总体部署三年行动计划指标体系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重点任务

  围绕全面完成建设现代化国际范成北新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重点突出“四中心一屏障”,夯实“154”总体部署重要支撑。

  (一)做强现代轨道交通航空装备研发制造中心

  坚持跟跑动车市场、竞跑城轨市场、领跑磁浮市场的“三跑”策略,加快建设世界轨道交通之都;围绕“小核心、大协作”思路,打造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航空产业配套基地和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到2020年,轨道交通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航空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牵头领导:吴昊,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工管委,香投集团、区发改局、区规划局、区投资服务中心、石板滩镇、木兰镇、泰兴镇

  1. 构建轨道航空产业集群。全力支持中车成都公司提升能级,抢占动车组高级修市场,加快实现城际动车组本地制造,推动中低速磁浮有轨电车、单轨列车和轻轨等新制式产品产业化。聚焦大型发动机、中小推力通用航空发动机、无人机发动机领域,构建军民深度融合、特色优势突出的航空产业集群。推进中车电机、今创项目竣工投运,中航发涡轮院研发总部、鼎汉、金越等项目加快建设,天空动力、上海瀚昱、成飞配套企业产业园项目落地实施。

  2. 打造轨道航空产业新城。高标准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推进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实施。精准配置和布局产业功能区发展所需创新、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关键要素和功能,完善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加快航空产业园起步区建设,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抓好7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69亩新城驿中心、66.7亩香城人才公寓、55亩活力公园暨展示中心、33亩新城谷街等项目建设。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3. 深化校地院企合作。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形成发展共同体,积极构建“创新维、质量维、安全维、开放维、业态维、人才维”六维支撑体系,提升全产业链竞争能力。强化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共建轨道交通创新谷、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基础平台(NQI)等项目。推进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加快西南交通大学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中车成都公司西南研发中心等创新型平台建设,促进轨交集团新都维保基地、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开工建设。

  (二)做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依托紧邻自贸区、国际铁路港腹地和物流产业集聚优势,打造服务成都、面向欧亚的“蓉欧新城”。到2020年,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物流交割总量达1亿单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牵头领导:郑自强,责任单位:区商贸物流港中心,香投集团、区商务旅游局、区规划局、区投资服务中心、相关镇〈街道〉)

  1. 推进现代商贸业发展。加快传统商贸转型发展,推进美博城、贵达茶都等传统市场提档升级;鼓励家和家园、香江CBD等企业向综合性、中高端家居mall转型,实现由家居零售转向生活休闲服务运营一体化;推进科伦医贸总部、苏宁易购、七一国际广场等项目加快建设。开展适铁、适欧跨境电商贸易业务,引进知名跨境商贸企业(品牌),发展欧洲中亚高端国际产品线上线下体验店,实现“在成都,逛欧洲”的全新体验。

  2. 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依托公路运输枢纽和汽车运力资源优势,建立高效畅通的集疏运体系,打造市域1小时配送圈。深化与青白江铁路港联动,探索建设国际公铁联运服务总部。加快推进国美、传化等项目建设,依托安博、嘉民等全球物流领军企业,打通川欧商品贸易通道;加快传化智联项目建设,推进物流业向智慧、绿色、总部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发展物流金融、保险、保理、融资租赁等增值服务;做大做强“云图生活”等本土电商平台,推进电商物流融合发展。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3. 推进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蓉欧新城,推进新都国际公路物流港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施。实施城际物流调迁,引导增加过境干线负荷的功能外移;疏解转移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盘活专业市场、存量用地和楼宇等资源。完善园区配套建设,实施廖家湾片区整体打造,推进天柏路、中集大道等基础设施,新川实验外国语学校、北部商城农贸市场等生活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建设公交站点、综合市场、社区活动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

  (三)做强天府文化音乐文创中心

  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和川音等驻区高校丰富的艺术资源,打造环川音音乐中心,建设“中国音乐之都”核心区、“西部文创中心”示范区。到2020年,建成一批音乐文创特色街区和文化特色小镇,新增文创企业、创新团队50家以上,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牵头领导:郑自强、秦天,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广新局,香投集团、区经信局、区投资服务中心、区城乡建设局、相关镇〈街道〉)

  1. 发展音乐文创产业。编制实施《天府音乐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8-2022年)》,依托“一中心三基地”,大力培育流行演艺、动漫游戏、音乐创作及教育培训等特色文化业态,构建“音乐+”文创产业发展体系。深化与四川音乐学院等驻区高校合作,打造香城中心现代音乐文创片区,推进香城国际艺术港、侠客岛香城文创街等项目加快建设。培育一批有梦想的文化创客,吸引一批知名音乐企业、演艺经纪公司入驻,做强一批引领性的音乐文创企业,强化音乐文创产品包装推介、落地转化。

  2. 培育电子竞技产业。重点发展电竞总部经济、电竞培训和教育、电竞周边产品研发、电竞俱乐部,支持云图控股加快电竞示范馆体验中心布局建设,深化与腾讯战略合作,承办运营更多重大赛事、嘉年华活动,汇聚电竞人气、培育市场环境。大力发展赛事+旅游、赛事+音乐、赛事+商贸等,培育与电竞文化结合的购物、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加快规划建设电竞产业集中发展区,引导集聚电竞企业落户。

  3. 打造特色文创小镇。

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植入文化创意元素,挖掘新繁、龙桥、清流等特色文化底蕴,统筹推进三河沸腾小镇、斑竹园乡村音乐小镇、新繁绿色蔬菜电商小镇、马家尖峰运动小镇等特色小镇文化策划打造,推动玛歌庄园、一杯时光等乡村音乐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吸附优质音乐创客和社会资金,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实施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把天府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和居民生活。

  4. 提升城市文化特色。弘扬“三香”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旃檀寺红色遗址公园、督桥河黄霖故居,开展纪念杨升庵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中医药特色街区,提升宝光—桂湖历史文化街区、三河锦门特色街区、繁湖盛肆商业街区品质,扩大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香城文化中心、香城体育中心建设,优化提升“快乐周末·百姓舞台”等群众性参与平台,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做强国际智能家居研发制造中心

  推动家具制造向“智能制造+智慧家居”转型,打造研发设计、柔性生产、商贸展示、互动体验、人才培养一体的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区家居制造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牵头领导:张文豪,责任单位:家管委,区经信局、区商务旅游局、区投资服务中心、新繁镇、龙桥镇)

  1. 培育智能家居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智能家居制造领军企业,推动香江独角兽牧场落户新都。实施一批“两化”融合典型示范项目,引导家居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好迪、千树等企业向前端研发设计、后端市场营销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帝标等项目落地实施。推进红星美凯龙物流电商总部等洽谈项目尽快签约,加快“新都造”家居文化博览中心等项目建设。

  2. 构筑智能家居创新平台。深化与智能家居产业协会、方正数码、LG电子等机构合作,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在新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深度研究,在柔性化定制生产、家具新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发展载体,引进微软云暨移动技术孵化平台、“真知码”质量溯源体系,推进智能家居研发设计中心示范区建设。举办成都国际家居创新博览会、智能家居产业大会等活动,以及家具产品设计、生产新技术、智能家居等领域展会赛事,提高智能家居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

  3. 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修编园区规划,推进与新繁、龙桥连片发展。优化园区环境,全面实施“拆围增绿”工程,加快成彭路园区段改造、香城大道西沿线建设等项目建设。强化资源整合,支持行业龙头、优质企业并购园内中小型企业;依托北大资源新繁国际智能家居产业新城项目,规划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智能家居研发设计中心、柔性生产中心、商贸展示中心、互动体验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等公共平台。加快建设标准厂房,推进艾勒可等共享生产平台建成投用,促进家和家园、香江CBD、爱灯堡等传统专业市场改造升级。

  (五)全面筑牢成北生态屏障

  严控城市开发边界,严守成彭、新青两条一级通风廊道,加大全域增绿治污力度,构建自身吐故纳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筑牢成都北部城市安全的生态屏障。到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突破256天,城市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牵头领导:刘怒海、刘斌、张文豪,责任单位:区环保局,香投集团、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城管局、区农林局、区水务局、各镇〈街道〉)

  1. 优化全域生态格局。坚持多规合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严控成彭、新青绿楔241平方公里的城乡建设,严锁160平方公里城市规模,塑造“一城两翼”的生活空间、“一带三圈”的生产空间和“两楔六脉、多廊成网”的生态空间,构建“1+3+100”城镇体系,打造新繁(含清流、龙桥)、新军马、石板滩(含木兰、泰兴)三个城乡统筹单元。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依托成绵高速、绕城高速等交通干线,建设形成100-1000米的生态廊道。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一城两翼、一带双轴”全域空间结构

  一城:新都城区

  两翼:石板滩镇特色镇为核心的东部发展翼;新繁镇特色镇为核心的西部发展翼

  一带:毗河绿谷活力带

  双轴:延续成德绵传统轴线、沿蓉都大道拓展的城市主轴;延续成都南北中轴、沿成德大道向北拓展的蓉北中轴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构筑“1-3-100”新型城乡体系

  1 个 城 区:新都街道、三河街道、大丰街道、斑竹园镇

  3个特色镇:新繁(含清流、龙桥);石板滩(含木兰、泰兴);新军马(整合新民、军屯、马家)

  100个新型社区及林盘聚落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一带:37.8公里毗河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带

  三圈:32.8平方公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30平方公里商创物流产业生态圈;6平方公里智慧家居产业生态圈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构建“两楔六脉、多廊成网”生态格局

  两楔:成彭绿楔、新青绿楔2条一级通风廊道

  六脉:毗河、清白江、西江河等6条水系生态控制区

  多廊:成绵高速、绕城高速等交通干线沿线100~1000米的生态廊道

  成网:依托绿地、水系、道路,将新都全域生态空间串联成网

  2. 狠抓生态环境治理。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持续抓好央督反馈问题整改,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开展机动车尾气、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确保PM2.5、PM10持续下降;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实施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等工程,加快毗河、清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土壤污染防控与地力提升工程。

  3. 提升城乡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构建“7高7快13轨”综合交通体系,深化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实施“绿化全川 新都行动”,持续推进“花香”城市氛围营造工作,加快泥巴沱森林公园建设,建成绿道245公里,21个“小游园、微绿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行动,打造10个特色林盘聚落,促进清流“泉映梨花”创建4A景区。全面落实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三年计划,完成1743户棚户区、1220户城中村、38个老旧院落改造提升,深入开展“两拆一增”、“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管理。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成都市新都区未来三年工作重点(“154”总体部署工作方案)

  4.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围绕“产业低碳、用能低碳、生活低碳”目标,推动绿色科技创新,着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打造绿色低碳园区,促进能效提升、生产清洁,形成集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产业链。倡导绿色生活,支持共享单车、共享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等绿色交通加快发展。探索推进碳排放交易、水资源“费改税”,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