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范围进一步扩大 大气污染防治迎来关键时刻

去年年底,推行了5年的“大气十条”收官,在人们纷纷表示呼吸到久违的空气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下一步的大气污染防治的计划该怎么定?路线该怎么走?政府并没有让我们等太久,在大家翘首期盼了七个月之后,新版空气污染整治目标和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正式发布。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的大气治理方案要求更多,覆盖范围更广,但是并未超越已有政策的治理目标。


治理范围进一步扩大 大气污染防治迎来关键时刻


五年治理,一朝收官

2013年6月,“大气十条”正式出台,五年后,在“天帮忙”和“人努力”的共同作用之下,2017年年底完美收官。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PM10的浓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20.4%,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的浓度比2013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8.2%、31.7%、25.6%,下降幅度均大幅高于考核标准。

成绩看起来很耀眼,但是各地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首都北京为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北京关闭了境内所有的燃煤电厂,同时还禁止周边地区的居民采用散煤取暖,一些列高代价甚至是争议性的措施,才交出了这样一份“完美”的成绩单。

即便如此,伴随着过去五年的成绩与现状,全国的民众和环保人士都对接下来我国如何打完剩下的蓝天保卫战充满着期待。

范围扩大,目标谨慎

这个被誉为“大气十条”二代目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一经发布,就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与之前“大气十条”相比,我们可以感觉到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三年计划》对于PM2.5的浓度控制范围明显扩大,这对于此前不在“大气十条”关注范围内、且空气治理不得力的城市而言,将会形成较大的治理压力。

同时,作为“大气十条”的延续,《三年行动计划》没有以2017年数据作为基准线似乎有些奇怪。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 ,独立于“十三五”(2016-2020)时间框架之外再设立新的目标会对地方政府的工作造成混乱。因此,该计划对各省(区、市)和重点区域都不再设立新的量化目标,仅要求各地完成“十三五”约束性指标。

重视臭氧,开辟新战场

相比聚焦于PM2.5的“大气十条”,《三年计划》强调了对臭氧的控制。臭氧由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反应生成,《三年计划》加入了对VOCs与氮氧化物的控制目标,即2020年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下降10%以上,氮氧化物下降15%以上。

据了解,近年来,在珠三角等地,臭氧已经取代了PM2.5成为首要空气污染物,同时,不少其他地区也在夏季受到臭氧的威胁。根据业内测算,2018年6月,全国平均臭氧污染相较于去年同期上升了11%。而此次把臭氧控制列入行动计划,也标志着我国的空气治理政策的完善。

除了臭氧之外,另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蓝天保卫战战场调整。在重点治理区域中不再提及珠三角,而新加入了汾渭平原,也就是包括西安在内的陕西、河南和山西三省的部分城市。

之所以汾渭平原能够挤掉珠三角成为此次行动计划的主战场,其背后的现实必然是PM2.5浓度排在全国前列,同时也是我国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区域。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4月表示 ,在其他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持续改善时,汾渭平原空气指标反而逐年恶化,仍需加大治理力度。在该区域最重要的城市西安,2017年PM2.5浓度较2015年猛增27%,治理形势严峻。

与京津冀地区的河北省类似,这一区域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重工业污染严重。《三年计划》规定该区域到2020年必须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并禁止冬季散煤取暖,到2019年必须完成对重污染行业的提升整顿。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表示,成为重点区域,意味着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会更加严格,另一方面,中央也会给予一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改善这些落后地区的资源配比和治理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