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追求安逸,但川军为何如此彪悍?

单单单单车啊


并不是只有四川人才追求安逸,全国哪里都一样,大家都喜欢安逸。不过,四川人很会享受生活倒是比较有名,很多外地的朋友说去我们四川他感到非常幸福,他们觉得四川是一个有很多美食美女美景的地方,另外环境好,交通好,房价也不太贵,教育资源也很不错(5个211大学),生活起来幸福指数很高,的确,我们四川的火锅、川菜、麻将、茶馆、白酒等全国闻名,作为一个四川人,我非常爱自己的家乡。不过,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四川人不是现代才有这么高的幸福感的,最近在看历史文献,发现四川人生活幸福感强在古代就已经有记载了,《汉书》卷二十八说我们四川“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四川最舒服的在成都平原,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使这里成为天府之国,四川人“俗不愁苦”的说法也为后世史家所引,《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蜀中广记》、《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皆载此说。万历朝《四川总志》第五卷,记载说四川人“俗不愁苦”之外还说四川人“俗好娱乐”,尤其是成都地区。嘉庆《四川通志》第六十一卷说四川“巴蜀土地沃饶其俗不愁苦”。我们知道成都美女帅哥很多,其实在古代就有人指出来了,《华阳国志》说咱们四川“土地活美,人士俊义”。

四川人生活这么安逸怎么川军抗战如此勇猛呢?其实川军抗战勇猛更多的是一种家国情怀。四川人生活安逸,但四川在北洋军阀时代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别的地方军阀是越打越少,就四川的偏偏是越打越多,当兵的多是穷苦人家,军阀混战也使让四川人在物质上陷入了穷困,出川抗战的川军就是如此,虽然也是正规军,但和别的军队比起来衣着破烂,武器弹药不多。曾经川军在第二战区抢了阎锡山的军火库(不抢的话日本人也要占领这里),阎锡山大为光火,不要川军了,这一支部队后来被李宗仁第五战区接收,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王铭章的川军几乎全军覆没,川军从此一战成名,打出了威风。四川人打仗不怕死主要是抗日时期打出来的名声,整个抗战期间川军参战人数最多(350多万),牺牲最惨烈,所以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四川人追求安逸,但是谁愿意当亡国奴呢?川军武器装备差,打仗没有好的装备就得靠勇气去赢得胜利,越怕死就越死得快。当日本侵略者到来时,人人都有守土抗战之责,打仗不怕死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只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面对优势装备的敌人时才会不畏惧牺牲,打出中国军人的血性。

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是过去那些英勇的人们为我们赢来的,大家要好好珍惜。


史苑书生


川军就是近几年被网络上的四川人吹嘘起来的抗战英雄,谁都知道当年川军的形象吧:双枪兵。论战斗力川军和湘军桂军陕军差太远了,为什么当年有一句顺口溜:宁打川军一个团,不惹陕军一个连。说明当年川军的战斗力了。


长安毕加索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四川省有8600多万人口,如果算上重庆市的话,文化意义上的四川人有近1.2亿。人口基数大,所以川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接触到川人的人也就更多。不同人眼里的四川人也许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些共通点:四川人聪明,有“川耗子”之称;四川人豁达,放得开,什么不如意的事都能一晃而过;四川人勤劳,什么苦都吃得下,农民工大军里川军占了相当大部分;四川人会享受,川剧、麻将、盖碗茶代表川人的慢生活;四川人好吃,不管什么食材到了四川人的饭桌上都变成了美味,等等。四川人形成这些鲜明特点有几个原因:

一是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国,从李冰父子都江堰治水成功之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成为千里沃野,粮食丰收,人口聚集,是为人间天堂。大诗人李白写道:“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优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四川人慢生活、会享受的特点,从视觉(川剧)到味觉(川菜)再到精神上的娱乐(麻将)一应俱全。

二是四川也并不是世外桃园,历史上天灾人祸从未间断。四川处于长江上游,青藏高原流出的大江大河从崇山峻岭倾泄而下,水祸不断;四川盆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沿,地质板块极不稳定,鲜水河、龙门山、攀西等大型活跃的断裂带分布较多,历史上汶川大地震那样的超大型灾害多次出现。四川虽远在西南,但并非偏安一隅,历史上战乱不止,从秦代司马错伐蜀到明末张献忠屠川,成都平原多次十室九空。大灾大难铸就了四川人乐观、豁达的习性,擦干眼泪,依靠勤劳的双手,川人照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是四川本质上属于一个移民省份。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人口锐减,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全省仅余9万余人。康熙三十三年,朝廷正式颁布了《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国家开始三线建设,大量军工科研单位和军工企业搬迁入蜀,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扎根四川。历次大移民,既是民族的融合,也是生活习性的融合,造就了川人鲜明的性格特征。

四是川人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性格温和,讲理、讲义气,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但在大义面前,立场鲜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近代,川军突出表现就是内战外行,外战内行。打内战,决不赶尽杀绝,见好就收,川内几个军阀基本都能相安无事。打外战,川军毫不手软,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人的1/5还强。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建国后,搞美援朝、中印战争、对越自卫还击战,川人均冲锋在前,战功赫赫!


斗城70兵



川军在抗日战场上并不彪悍啊,当然四川为抗战胜利贡献很大,但是实事求是说,川军表现并不如何出色,最多算及格,根本说不上彪悍。


早在1930年代中期,当时人对川军的评价就不高,认为川军“三多”:老婆比军官多、军官比士兵多、士兵比枪杆多;四川本地人士也认为川军军事技术拙劣,只配在四川当地耍耍威风,“技艺太低劣…只能骗骗自己人”。


另外,川军在出川抗战时也不得不承认从部队开拔之日算起,部队逃兵数量日益增多,“各连故参兵逃亡甚多,沿途拉夫充数者亦复不少”。


而同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的桂系老兵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川军,还以为来了一群叫花子。


“怎么看就像一支叫花子……他们的装备,没几个人有钢盔,身上扛着的步枪也是五花八门,甚至连鸟枪都有,不少人的腰上还别着一根旱烟竿。也许是长途的跋涉,这些人的精神状态很差,不少人面黄饥瘦的。行军队伍松垮垮,没有队形,三两个一群,四五个一伙。一眼看过去,队伍拉长得看不到头,不像是打仗的军队,到像是逃难的难民。”


事实上早在北洋时代,川军战斗力底下就“有口皆碑”,比如在护国战争期间,蔡锷和唐继尧等滇军将领就对川军战斗力评价很低,更别提由于四川长时间处于军阀混战,本身又远离东南发达地区,造成川军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在整个民国各派系武装中垫底。


以死守藤县的川军122师为例,全军装备低劣,不少士兵还手持冷兵器,步枪也以“单打一”的四川仿制七九式步枪为主,就连“汉阳造”都没多少,轻机枪往往一个师才十几挺,重机枪一个师才有两三挺;火炮就更是奢望,全师只有几门自造的迫击炮。


而在出川抗日之前,川军不少将领甚至为了给自己留下“东山再起”本钱,甚至还故意留下了一批武器装备,这让本来就装备就差的川军装备就更差了。



这样的军队开赴抗日前线,怎么可能表现“强悍”?正如桂系老兵回忆,面黄肌瘦,行军队伍松松垮垮才是当时川军的常态。


我们还是以死守藤县的川军122师为例子,在藤县保卫战结束后,122师代师长王志远给孙震的汇报,整个藤县保卫战期间,122师参战官兵3714人,战死111人,负伤166人,失踪476人。也就是说真实的藤县保卫战,川军122师死亡不足700人就已经全军溃败了,“官兵争相夺路,秩序很乱”。


除了战斗力很差以外,川军大部分部队战斗意志其实也不怎么样。比如抗战初期选择自杀的川军145师师长饶国华,他之所以选择自杀真正原因是他自己的起家部队145师好几个团不听他的命令,擅自从广德撤退,导致广德丢失,他既愤慨于自己部下擅自撤退,又认为丢失广德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气之下选择了自杀,在他最后的诀别信里还专门控诉了自己下面的团长不听指挥,擅自撤退,导致兵败。



抗战中后期,川军29集团军在五战区军纪之败坏,令当时军法总监何成濬中将异常愤慨,称之为“土匪式军队”、“祸国殃民之军队”,之所以何成濬如此不留情面,实在是因为川军军纪在五战区太差了,29军在襄阳等地到处抢粮,还殴打政府官员,襄阳一带因被川军抢粮而饿死的民众数以千计。


当然,川军也有表现很好的部队,比如杨森的20军,可谓是从最差杂牌军经过8年抗战的磨砺成为了国民党甲等军,再比如藤县保卫战外围的川军124表现就比122师强得多,给日军杀伤也要大得多。但是这在整个川军里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川军表现确实不佳。


陈诚在回忆录里也表示,武汉会战后川军各部几乎处于崩溃状态,军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军官,并且士兵企图回川情绪严重,大批川军士兵在宜昌等地徘徊。


总而言之,四川人民在整个抗战过程中牺牲很多,为抗战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都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由于长期的军阀混战,使得作为一个派系存在的川军无论从战斗力、装备和军纪在抗战各派系中都是最差的。


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注意,派系的川军和四川军人不是一回事,正如奉军不等于东北军人一个道理,抗战后期3万四川青年报名参军,加入远征军和驻印军,这些四川青年表现就非常好,战斗意志更不是老川军可以相提并论的。


兰台


你不了解抗战以前的四川军阀,刘文彩家里的刘湘和他幺爸刘文辉之间的争夺四川王让四川战火不断最后在抗战前夕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刘湘打赢了做了四川王,整个四川军人上百万,抗战爆发后刘湘致电南京拥护蒋介石为领袖调拨川军30万出川抗战,由于在后方指挥的刘湘病重,致使川军群龙无首有其他战区接收,当时川军装备差,技战术更不用谈起,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面对日军时根本不是对手,剩下的就只有拼命,不怕死,说白了,川军就是一群炮灰,一群不怕死的炮灰,具统计抗战时期出川抗日川军350万,阵亡70万。瘦小的四川出川抗日的人,基本上和人高马大的北方汉奸和伪军人数差不多。


中山狼42


小时候在北方上学,因为老山前线的宣传,大家都赞美英雄,希望国境平安。后来到四川工作,国境战事已平息多年。重勾起那场保卫战的话题,是个滑头能干的业务员同事,他几次主动提起,每次都瞬间严肃,摘下眼镜揉着眼睛说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深度近视不能当兵上老山前线,最难过的是因消息封锁误过了迎接凯旋在子夜的英雄。在北方没听过有人这样说遗憾上战场的话,因为说了要被骂“二愣子”,在这里说这话的人深情的说,旁边一大帮男女替他遗憾。就是在十年前,四川几辈子人都知道和自嘲着自己或家乡军队是抗战时是最大的“炮灰”,但居然没听过一句怨恨,反倒男人嘴里随口说的一句最看不起对方的骂人话就是“日本人”。久了就深刻的理解了这里人了,不让好好过,宁可与入侵(指外族)同归于尽,也不让自己和子孙沦为外族的奴隶(同族没这个顾虑,当然没劲头打仗了,早点儿投降统一好早点悠闲过日子)。入侵者不一定害怕你装备好人数多,就怕你团结不怕死,抗日时东北军就是空手冲上去掐死几个敌人或死守家乡,而不是装备整齐都那么听话的撤出来(同种情况四川军队会把土地自己的老人老婆孩子留给入侵者吗?历史上没这种记载)。抗日时沦陷的各省区要是都还有些炮灰精神(而不是像楼主一样只计算着各种优劣、利益得失、数据多寡上),而不是怕打不过就撤退或一味不战而退中,不但进一步鼓励入侵者的嚣张气焰,还击垮了民族最后的自信。要不是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先烈的血肉之躯重新换回尊严,今天的你我,再过的好,也会在曾经的侵略者后代面前是一颗“奴才的心”。。。“炮灰”也好,“无川不成军”也好,都是那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有资格评价的人的评价,但国人除了幸在盛世,笑看历史,指摘前人的同时,实际也是有更多人意识到,与其算那么多好赖账,更不妨鼓励下有情怀不怕死的人吧!毕竟再单薄褴褛也是挡在你前面为你(或前辈)挡过子弹的人。今天对川军的感恩话题实际也没几年开始的,其实也是开始对半个世纪的轻蔑嘲讽的一种纠正而已。


回家去了


四川人追求安逸纯属打胡乱说,整个四川省包括以前的四川省重庆市人民都是勤劳的,追求安逸,好吃懒做,骗吃骗喝的只有成都市区游手好闲要嘴皮子的一群废物,包括一天到晚在网上乱吹的个别成吹吹。成都个别恶习骗吃骗喝人员不能代表整个四川省,这是个误导。


老刘2516014


乱世出川荡寇志,盛世安享太平年。

毫无疑问,喜爱麻辣的四川人性格也是火辣辣的豪爽热情。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川中盆地让四川人过着安逸祥和慢节奏的生活。


然而追求慢节奏、安稳生活的四川子弟,并不意味着他们身上缺少血性。国破山河碎。4亿中国同胞中国百姓正遭遇家破人亡的痛苦,四川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腹地,不仅仅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坚强后盾和后勤保障根据地和中国革命军的大本营,更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兵源所在地和武器装备制造生产基地。为全国抗日战争源源不断的输送血气方刚的中华好儿郎、人民子弟兵。一批批川中子弟兵开赴前线,加入到了全国抗日战争前沿战线上。

无论是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亦或是在控制华北和华东地区沟通大动脉的鲁西南苏北地区。还是在晋绥地区的太行山下,都留下了川中子弟兵的身影和鲜血。川军作为地方军在武器装备和武力支援上没法和中央军相提并论,在后勤补给和军饷配给上更是无法和中央军相比拟。



但是川军确以不怕牺牲敢于拼命的精神,在抗日战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任何一个了解抗日战争抑或是熟悉抗日战争的人都无法绕开的话题。无不对川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做的贡献赞叹不已、钦佩有加。

川军的彪悍就如同四川人的性格一般,如同四川的辣椒一般纯粹自然!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着一种爱国精神,由内而外自然追求着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土完整。豪爽火辣的川军都深知这样的道理:那就是民族矛盾大于意识形态的哲学思想。

其实不仅仅是川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上每个省份每个地区的好儿郎们都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而抛头颅洒热血,无论是川军还是湘军,无论是桂军还是粤军。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都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记者自己该尽的贡献。

让我们再次向英勇的英雄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情的缅怀。


珞珈山的猫


其实说四川安逸,也只是极少数城市,比如成都。在30年代,40年代,绝大部分四川人(包含重庆)都是非常刻苦耐劳的。

鸡叫出门,鬼叫进门,上班下班两头黑,这些30年代四川城市民谣,都说明了当时工作的艰辛。1934年,成都45.2万人口,其中无业15万人。因此,当时只要有雇人的工作,就会有人排队去报名。

安逸实际上说的是当时的四川极少数有钱人,比如那些四川军阀:“并无何等远大思想,只求其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金钱狼藉,于意已足”。据统计,在30年代,在成都附近当佃户,可以租到20亩地,已经是中等以上人家。

抗战征兵,绝大部分四川新兵,都是农村家庭出身,首先就是刻苦耐劳,习惯在山区行走。根本没有几个新兵是城市有钱有闲家庭,每天喝茶打麻将出来的。

新兵每人发一套汗衣裤、一套单军衣裤、一顶军帽、一床灰毡。按规定由县政府粮食仓库拨给,军粮“发给新兵部队时,“每人每日八两,还要求每餐3分钟吃完,美其名曰“培养战斗作风”。

1938年11月,制定的“第二期抗战指导方针”,“侧重于整训部队,恢复和培养战斗力”。中国军队242个师、40个旅的整训内容,“主要是加强教育训练与改定部队编制两大方面”。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四川大规模征兵,所有新兵都交往各个部队。其实,抗战四川新兵,真正的川军数量非常少。90%以上的四川新兵,都是补充了嫡系部队。

这些新兵,无论什么出身,都会进行军事基础训练。野战部队实施的战地教育,受时间之制约而成绩有限。基本作战,还是依靠士官级老兵带领新兵,在排长连长监督指挥下进行战斗。

二战军事学家估算,作战期间,一名普通士兵每日需耗费4000至7000卡的热量。就算非激战状态下的正常训练和驻扎,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而当时,一个士兵一天实际供应6两米,根本没有多少热量。对战斗力限制很大。

抗战那些打得好的部队,比如第5军,一天能吃到三顿饭,还有副食。抗战精锐部队不看省份,其实主要看武器配备程度和后勤供应程度。真正的精锐部队,都是要投入大把经费的。


烽火观察


你们外省人体会不到我们四川人对于四川的归属感有多强烈!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类民调,我们的方言就注定了我们只能在西南使用,所以我们把云贵川都看作是一家人,你有东三省,我有西南三省,我们不说老铁双击666,我们只要用一个西南官话就能让两个不同省份的陌生人聊的很欢。说真的,作为一个四川人,去云南贵州不用说普通话是很爽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