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如何訓練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

我是典型的文科生,當年被數學折磨得死去活來。只要一考數學,就手心出汗,頭痛欲裂。發誓大學之後再也不學數學,報考大學時專門選了一個徹底不需要學數學的專業。

大學畢業十幾年之後,才終於不再做考數學的噩夢。不會再夢到考數學因為忘了帶筆,或者徹底看不清題等種種等情形急得從夢中醒來了。

原本以為和數學的“緣分”這輩子就徹底結束了,但萬萬沒想到,因為兒子上學的原因,我這個文科生又開始把數學撿起來了。

不過,這一次因為沒有考試的壓力,也因為幼兒數學相對而言還比較簡單。所以做起來似乎還沒那麼難,甚至從孩子的點滴進步中,還琢磨出來一點趣味來。我之前還寫了兩篇文章談如何教孩子數數。

語文老師教數學(之一)語文老師教數學(之二)(可以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閱讀這兩篇文章)

這個算是“語文老師教數學”系列的第三篇,談談關於我如何教兒子學習一百以內加減法的問題。

說說如何訓練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

10以內加減法是學校老師教的。我差不多是從20以內的加減法開始介入。因為某一天,數學老師特別當面對我說,要注意幫助孩子加強口算練習。我兒子在口算上速度太慢,常常班裡同學都做完了,他還有還些題沒有完成。

我開始觀察他做口算題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因為他從心裡有一點恐懼和厭煩,所以就在寫的時候把數字寫得很大,很亂,有一些算錯了要重新計算的,他會把前面的錯誤答案塗成黑疙瘩。

於是,我先從數字的書寫開始,告訴他要把數字的大小寫得比較適當,如果出錯,就簡單一筆劃掉,然後接著後面再寫正確答案。要知道雖然每一筆用時不多,但是筆尖的每一次滑動,都在消耗時間,只有儘可能減少筆尖滑動的距離,才不會浪費更多時間。

以後每一次做計算時,我都先帶著他一起來寫幾遍從0到9這10個數字,越熟練越好,這樣就能減少時間的浪費。

接下來,在計算時,除了常規的紙上計算,在平時帶著他走路時,也會帶著他做這樣的口算練習,其中特別注意練習1+1,2+2,3+3……直至10+10這幾個數字的加法,目的是讓他熟記這些特殊的情形,對其他的計算發生輔助作用。

比如,牢記了5+5=10,在計算5+6時,就可以想這是5+5之後再加1。

除此之外,還會列表幫助他發現一些基本的規律,比如,像下面這樣的表格:

說說如何訓練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

這樣一些規律在成人看來很簡單,似乎不言自明,但是對小孩子來說,則需要慢慢帶著他去發現。不是要直接告訴他,而是要讓他自己去發現去總結相應的規律。

比如,他要通過研究,發現加法交換律;發現加1之後,就是緊挨著的那個比原來的數大1的數;發現相同數字相減的結果都是零;發現緊挨著的兩個數字大減小的結果都是1;發現用10減去相應的10以內數字的遞減或者遞增的規律等等。

就這樣每天不斷練習,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忽然有一天,兒子和我說,“爸爸,我覺得20以內的加減法對我來說就是小菜一碟。”

原來,他口算的速度現在在班裡已經不拖後腿了,非但不拖後腿,還能時不常地做完之後,東張西望一下,看看別的同學在那裡奮筆疾書。我知道那種感覺一定很不錯。

說說如何訓練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

再後來,就是100以內的加減法。按理說,100以內的加減法似乎不必再做過多的訓練,只要20以內的會了,100以內的自然也就應該會了。但是,在實踐中卻並不完全如此。我兒子依然感覺到一些困難,所以還需要我這個數學曾經學得很爛的爸爸出手幫助一下。

首先,我每次先讓他做20以內的加減法熱身,然後才開始做100以內的加減法。

為什麼如此,兒子最初不大明白,覺得是增加了任務量。

我告訴他,之所以先做20以內的加減法,是因為100以內的加減法需要的計算能力都隱藏在20以內的加減法之中。

如果是加法,無論什麼樣的算式,個位無非都是從0+0開始,直到9+9,有一些需要進位的,十位數就變成了X+X+1的情形;

如果是減法,無論什麼樣的算式,個位最小也都是從0-0開始的,如果需要退位,則最多可以變成18-9,這時十位數就變成了X-X-1的情形。

就這樣,每次先算20以內的加減法熱身,然後再做100以內的加減法,效果還不錯。

其次,我特別注意提示他一道計算題,不只有一種方法,除了常規的方式方法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可能有的簡便一些,有的複雜一些,但都可以試試,條條大路通羅馬。

比如,計算92-39=?這樣的算式時,我就會對兒子說我們不妨給他們每個人都找一個幫手,變成這樣:92+1-39+1=?,他們還是公平的,算式一簡化,就變成了93-40=?這時候就不再涉及退位的問題,而且個位數是減0,計算起來就更方便了。

又比如,計算48+39=?時,我會說我們也給後面的一個數字填一個幫手,變成48+39+1=?簡化一下,就成了48+40=?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再進位了,也更方便計算了。但需要注意那一個幫手是我們臨時幫他們添上去的,算完時候還要記得把這1個去掉才行。

再比如,計算53-24=?時,我就和他說我們可以先消滅23個對手,然後再消滅一個,你看看是不是更簡單一些,變成53-23-1=?也可以換另外一個思路,我軍這方面增加一個幫手,變成53+1-24=?但要記得這個幫手在最後要把他去掉,要不然對對手不公平。

至於什麼樣的情形該增加幫手,什麼樣的情形該去掉幫手,什麼樣的情形該先消滅一部分,再消滅另一部分,增加幾個,去掉幾個,等,我不幫他總結,需要他自己在做題的過程中,不斷髮現規律。

再次,在給孩子講解過程中,我特別注意將抽象的數字計算轉化為帶有數量單位或者帶有具體情境的計算,因為這更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這種數字的具體應用更能讓他從中找到成就感。

比如,我給他測量身高,他高為129釐米,我說我174釐米,然後我就讓他算算他比爸爸矮多少釐米。

又比如,在看恐龍書時,常常涉及到恐龍的各項生理數據,我就會問如果雙腔龍身體長是62米,馬門溪龍體長是21米,那麼雙腔龍比馬門溪龍長多少米。

再比如,爸爸和你這次吃飯花了75元,上次我們吃飯花了114元,兩次一共花了多少錢。

這樣一些具體的應用,雖然有一些已經超出了一百以內的加減法,但他仍然算得津津有味,而且常常比單純的數字算得又快又好。

最後,我還特別有意識地注意數學概念的引入和深入挖掘。而不是單純訓練計算,還會專門找來適合小學生讀的數學科普讀物來反覆閱讀,反覆講解。

說說如何訓練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

比如用《漢聲數學圖畫書》,給他講“數字是怎麼來的”等知識,讓他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雖然這樣的概念的引入和深入挖掘,短期內看不到什麼特別的效果,但我相信從長期來看,必然會發揮其巨大的作用。

除了這些方法,在訓練量上我也注意一些調控。

雖然從心裡恨不得一口吃個胖子,馬上幫他把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打通關,然後我就省事兒了。但實際操作中,卻不能在訓練量上多多益善,太多了反而加劇他的畏難情緒。所以採用小步快跑,少量多餐的辦法。

比如,不是一次做100道題,而是一次做50道題,甚至一次只做20道題。這樣化整為零,就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他的畏難情緒。

當然,因為時間精力的原因,有時候是孩子,有時候是我自己,堅持得不夠,所以在數學口算這個問題上,我們做得還遠算不上出色,還在艱難跋涉的路上。

但是我知道,這個事情務必要高度重視。

兒子有時會問我,為什麼要做這樣一些數字的計算,不學數學行嗎?我就讓他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一件事情完全不需要數字,完全和計算不沾邊的呢?說實話,還真想不到,任何事情總會多多少少和數字有一些關係。

我也知道,對數學學習而言,在小學階段形成“數感”,和語文學習中形成“語感”一樣重要。如果數感的訓練不能抓住關鍵時期,很好地落實下來,那麼這筆欠下的賬遲早要還,甚至很可能因為錯過了關鍵期,根本沒有可能還清這筆賬,因為揹負著債務時時被追債的感覺會非常難受。

寫下這篇文章,不只是為了回顧我如何教兒子口算,更是為了給自己加加油,鼓鼓勁兒,要再咬緊牙關堅持一下。一旦幫助孩子把這個打通關,後面我會省很多事,少操很多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