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荀彧的人,不足以谈智慧

如果问谁是曹魏帝国的首席谋士,那非荀彧莫属。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名仕。

读不懂荀彧的人,不足以谈智慧

他和曹操的合作,奠定了曹魏在三国中的绝对优势,也是曹魏帝国崛起的根本。

荀彧之死,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寿春忧郁成疾死亡,二是是服毒自尽的。

我比较认同第二种说法。当时吴蜀虽然还没有被消灭,但是吴国远据江南,蜀国贫困无力夺取天下,辽东已定,外忧不足为惧,因此曹操破坏了“外姓不王”的汉室传统,大胆称王,而一心维护汉室利益的荀彧看到自己半生心血与曹操共同“匡扶汉室”最后却变成了大魏王朝、曹家天下,因而服毒自尽,以自己的死来向曹操发出抗议,是极有可能并且符合荀彧颍川名仕的身份的。

读不懂荀彧的人,不足以谈智慧

荀彧究竟何人,我们且看《三国志》原文。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记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可见,荀彧家里背景非常显赫,爷爷、老爹、叔叔都是当官的,荀彧就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而且是有智慧有能力的官二代。当时南阳人何颙十分欣赏他,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

读不懂荀彧的人,不足以谈智慧

荀彧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作乱,他就预见到了将天下大乱。荀彧回到家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移民,从河南移到河北。他说天下要大乱,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军事要地,不能呆在这里了,要赶紧离开。于是,便带领自己家人到了冀州。后来,袁绍干掉了韩馥,占了韩馥的冀州牧。袁绍也是非常器重荀彧的,自己的弟弟荀谌,还有辛平、郭图都投靠了袁绍。但是,荀彧认为,袁绍这个老板,格局太小,干不成大事。于是就投奔了曹操,郭图、辛平他们继续为袁绍谋事。

在曹操集团刚开始创业的初期,荀彧为曹操集团确定了未来长远发展的大政方针,《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天下未定,诸侯纷争的时候,曹操集团搞到了一点地盘,此时,曹操想要迎接天子,“诸将或疑”,曹操手底下的人都不明白,老板这样是想干嘛,说明当时的曹操集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愿景和目标,而此时荀彧首先看到并且提出了愿景,迎天子以服诸侯,匡扶汉室。

荀彧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

荀彧加盟曹操集团,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帮助曹操建立根据地。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徐州陶谦病死,曹操想趁机吞并掉徐州,然后再回来平定吕布。这时荀彧对曹操说,西汉汉高祖保守关东,东汉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据地,进而才得以控制天下。荀彧让曹操先稳固自己的根据地兖州,兖州有黄河和济水做天然屏障,然后伺机图吕布,进可制胜,退可固守,这是荀彧给曹操的一条非常务实的战略,有了这个战略,后来曹操才有了争夺天下的基础,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把自己逼上绝路和衰退之路。

后来,陈功、张缈联合吕布一起叛乱,兖州只剩下三县坚守,等待曹操回师归来,假若曹操不听荀彧的建议,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曹魏帝国了。

荀彧是一个无私的人。

荀彧作为颍川名仕的代表,不仅向曹操推荐了郭嘉、陈群、钟繇、荀攸、杜袭等大量人才,更代表了颍川士族的利益,为曹操提供了足够的人才库,三国之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争,反观吴国与蜀国,吴国虽然面积大,但是东汉时期江南多地尚未开化,人才对比中原匮乏太多,以至于陆逊之后几无可用之人,而蜀国除了刘备时期的老将基本就没有新的人才出现,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都投降了魏国。同一时期的司马懿便看破了这一点,厚积薄发,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控制住了魏国的人才,最终得以权倾朝野成为一代权臣,并为西晋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读不懂荀彧的人,不足以谈智慧

司马光说,曹操有刘邦之能,荀彧是萧何之功。

荀彧的一生,跟对了曹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留给我们的智慧精华,是稳固自己的根基才能可进可退。

无论做何事,要放大格局,也要着手于眼前,强化自己的根基,才是成功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