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行記(五):涇河源頭訪龍王

15、涇河源頭訪龍王

涇源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最南端,因涇河發源於此而得名,地處六盤山東麓。東與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相連,南與甘肅省華亭縣、莊浪縣接壤,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

對於傳統文化有所瞭解到人們一定不會對“涇”字陌生:涇水,往東流,與渭水匯合而水截然分割,有了成語“涇渭分明”。又因為此水曲折往東流經長安的東北部,於是也成了長安一帶文人的一個地理標誌。唐傳奇《柳毅傳》便為涇水安排了一家不太講理的涇水龍王家族;《西遊記》裡,也杜撰了一個“魏徵夢斬涇河龍王”的故事。因為涇水有龍王,所以“龍”也成為此地著力打造的一個旅遊品牌。

宁夏行记(五):泾河源头访龙王

涇河“龍”

宁夏行记(五):泾河源头访龙王

涇河源景色

山下有一個民俗旅遊村,站在村裡,看著六盤山,山勢峻峭,樹木繁密,株株向上,油然而生登臨之意。

宁夏行记(五):泾河源头访龙王

民俗村廣場看六盤山

沿著公路往北行進,目力所及,皆是山清水秀、青山綠水,一點也不像貧困縣的樣子。

16、涇源縣清真大寺

涇源縣城內有一個清真寺,其建築特色集阿拉伯特色、歐式風格、中國傳統彩繪為一體。此寺之建,頗有年頭。初,清朝末年寧夏回民起義失敗後,殘餘部族近萬人被遷移至此(時在1876年)。

搬遷至此後,教民便在此地修建華平寺。華平寺成為當地陝西學派經堂教育的發源地。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事業重興,教民籌集款項,於1986年重新建設此寺。

宁夏行记(五):泾河源头访龙王

涇源城關清真大寺

17、來到皇甫謐的家鄉

離開涇源縣,我們當晚就抵達了彭陽縣城。在縣城尋找賓館時,有一堵土牆似的東西,從縣城的棲鳳山綿延到城外,懷疑是什麼古蹟。正巧賓館裡有旅遊指南,說縣境內有秦代長城的遺址,稱作“長城塬”,甚至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也被引進到這裡了。

在彭陽縣意外遇到一位“故知”——皇甫謐。

我關注皇甫謐是因為《尚書》。皇甫謐在尚書學史上是一個有趣的存在:他被認為是偽古文尚書的製造者之一,依據是晉代梅鷟在著述中引用了一個說不清楚來源的《晉書》版本,說上面記載皇甫謐繼承了《古文尚書》。但不僅這個版本的《晉書》沒有人見過,經後代多個學者認真考證,發現皇甫謐根本就沒有見過今本《古文尚書》,也就是《偽古文尚書》。但作為尚書學史的一個典故,疑案本身卻一直保留下來。

查資料得知,皇甫謐(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他曾祖父為東漢太尉皇甫嵩,他是西晉朝的人。這個人很有學問,“博覽儒家經典百家,淡於名利,舉孝廉而不行,相國徵辟而不就”。著述很多,在多方面都取得豐碩的成就: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綜合編著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共10卷,乃是中國針灸學名著。另著有《帝王世紀》《高士傳》《列女傳》《玄晏春秋》《年曆》等。

宁夏行记(五):泾河源头访龙王

皇甫謐廣場

皇甫謐的家鄉“安定朝那”,就是今天寧夏的固原市彭陽縣。今人給他塑了像,建設了“皇甫謐廣場”,並大力發展針灸療養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