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法國政府為了發展殖民地經濟。

在非洲撒黑爾地區打了數千口水井,無論從哪方面看,這都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但最後的結果卻是:

五十年後,撒黑爾從一片肥沃的草原變成了一片荒無人煙的沙漠。

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懈怠,可以作為天地的根本。)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以上就是通行原文與譯文。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第七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在日本,有一位很著名的女禪師,法號叫慧春。

由於當時日本還沒有尼姑庵,她只好和二十名和尚一起在某位大禪師的座下修行。

她十分貌美,雖然削去了頭髮,披上了素衣,卻絲毫無損於她的魅力。

因此,有一些和尚對她偷偷動了春心。

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和尚的情書。

在情書裡,和尚對她表達了真誠的愛意,並希望慧春能答應他一次私下的幽會。

——(美)保羅·李普士《禪的故事·第四則》

那麼,問題來了:

假如你是慧春,會如何對待和處理這名和尚的要求呢?

2

唐代有一位高僧法號慧海,人稱大珠慧海禪師。

弟子們根據他的言論整理出了一部著作,分為兩卷:

上卷叫《頓悟入道要門論》,下卷叫《諸方門人參問語錄》。

據《諸方門人參問語錄》這一卷的記載,曾經有一個人給大珠慧海禪師出了一道天大的難題。

什麼樣的難題呢?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話說有一天在碼頭,一艘大商船緩緩地靠在了岸邊。

這時候,站在岸上的船伕問:

慧海禪師,我剛才看到這艘船在靠岸過程中,壓死了不少淤泥裡的螺蜆(xiǎn)。

慧海禪師點了點頭說:“沒錯,我也看到了。”

“但我有一事不明。”

“請講。”

船伕咳嗽了幾聲,然後說:

“有人乘船上岸,船卻碾殺了螺蜆眾生。

請問這是人之罪?還是船之罪?”

如果你是大珠慧海禪師,面對這樣兩難的選擇,會如何回答呢?

3

佛陀的時代,古印度有一些傳說中的天上的樂師叫乾闥婆王。

因為他們喜歡佛法,所以常常以美妙的琴樂來供養佛陀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有一天,一名乾闥婆王

佛陀彈琴演奏。

琴聲美妙動聽,山河大地之上,迴音嫋嫋。

這時候,大迦葉尊者情不自禁,隨著琴聲翩翩起舞。

乾闥婆王十分疑惑,問佛陀說:

“世尊,阿羅漢應該“諸漏已盡”,怎麼會有跳舞的餘習呢?”

佛陀回答說:“哪有什麼餘習?不要毀謗佛法哦。”

乾闥婆王不好多問,於是又開始撫琴彈奏。

結果一連彈了三次,迦葉尊者也跟著舞了三次。

乾闥婆王忍無可忍,又走過去問佛陀說:

“世尊,大迦葉剛才起舞三次,不是餘習嗎?

佛陀說:“他跳舞了嗎?我怎麼沒看到?”

乾闥婆王哭笑不得,質問說:

“世尊,你怎麼能打誑語呢?”

——《五燈會元·卷一》

如果你是佛陀,面對這樣的質問,會如何回答呢?

4

公元1501年的一天,明代大儒王陽明去杭州視察。

在當地的虎跑寺中,遇到了一位老和尚。

據廟裡的人介紹:

這位老和尚已經閉關坐禪三年,不說一語,不視一物。

王陽明十分好奇,當場大喝一聲:

“老禿驢!你整天閉著嘴在說什麼?整天閉著眼在看什麼?”

老和尚一聽是高人來訪,於是睜開眼睛與王陽明攀談起來。

兩人談了一會兒,便因話不投機,相視無語。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這時候,王陽明突然問:“有家嗎?”

老和尚說:“家中尚有老母在。”

“想念嗎?”

老和尚雙目微閉,沉默半餉。

突然有些羞愧地說:“怎能不想念啊?”

王陽明:“本心如此,何需自慚?”

——《王陽明全集·卷三三》

老和尚淚流滿面,稱謝而去。

第二天,便收拾行禮回家了。

5

沒錯,人生的一切問題,王陽明都給出了的答案。

這個答案只有四個字:

“本心如此。”

王陽明所謂的“本心”,其實就是老子所說的“自然”。

自然者,自然而然也。

至此,我們就可以知道上面三個故事的答案了。

6

首先,慧春女禪師修行很高。

所以當她看到情書時,心裡想:

“既然喜歡,為什麼鬼鬼祟祟不敢說出來?”

所以第二天,當大禪師在堂上講法完畢後。

慧春站起來當著眾人的面說:

“昨天,我收到了一封匿名的情書。

現在,我就站在這裡。

如果你真的喜歡我,那就過來擁抱我啊。”

半響過後,無人應答。

於是,慧春語重心長地說: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據說慧春的話音還未落地,堂下寫情書的那個和尚便頓悟了。

當然,也可能是他們的境界本來就高。

所以慧春才決定用非常的手段,去點化那位悟性非凡的和尚。

7

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

順心?還是違心?

這還真是人生的一大難題。

那究竟如何才能解決這個難題呢?

王陽明的答案就是三個字:

“致良知”。

也就是要找回你的本來面目,還原你的本心狀態。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8

其實慧春女禪師所說的“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並非原創,而是引用自禪宗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

這句話的下一句是:

“明真一如,不藥而癒。”

所謂“一如”,即是“如一”

所謂“明真”,即是“妙明真精之心”。

也就是說:

當你的“妙明真精之心”始終“如一”的時候

自然不會犯“心病”。

至此,我們就會知道:

其實慧春讓和尚站出來擁抱的並不是她本人,而是和尚自己。

因為他已經離開自己的心太久太久了,已經忘記了最初的那一份天真和妙明。

所以慧春的一句警語,才使他幡然醒悟,終於在內心中重新擁抱了那一個久違的自己。

9

第三,明白了這一點。

我們就會知道:

釋迦牟尼並沒有打誑語。

為什麼呢?故事的後續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

反問乾闥婆王說:

“你撫琴的時候,山河大地、草木沙石是不是都充滿了迴響?”

乾闥婆王說:

“是的,世尊。”

釋迦牟尼說:

大迦葉也是如此,所以他不曾在跳舞。”

聽完此言,乾闥婆王信服拜謝。

沒錯,釋迦牟尼的意思是:

大迦葉並不特殊,他同樣是山河大地草木沙石中的一員。

你的琴聲如水一般在他心裡流淌,他的心識又在身體裡流淌。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哪裡是什麼“諸漏未盡”?哪裡是什麼“餘習”呢?

他那是用心如鏡,與天地融為一體。

所以他不曾跳舞,他只是在追隨自己靈魂的腳步。

釋迦牟尼的這種理論,用老子的話說不就是:

“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嗎?

10

至此,我們就能夠理解大珠慧海禪師面對是什麼問題了。

所以,當那個人問“螺蜆之死,究竟是人之罪,還是船之罪?”的時候。

慧海禪師大喝一聲:

“人船兩無心,罪正在你!”

此人疑惑地問:“這是為什麼?”

慧海禪師說:

“狂風折樹,暴雨催花,本沒有造作者,也沒有承受者,自然而已。

按你的說法,這大千世界之中,無情眾生與有情眾生有哪一個不是罪人?”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沒錯,慧海禪師的意思是:

“正是因為你有罪惡的觀念,所以天下眾生在你眼裡才都是罪人。”

獅子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吃羚羊是一種罪,羚羊也從來不覺得自己吃草是一種罪。

因為它們天性使然,本心如此。

這,就是“道”

11

《聖經·出埃及記》裡面有一則記載:

摩西帶領猶太人出走埃及,他到山上去禱告。

上帝突然現身,摩西就問:

“你是誰?告訴我,我才好對百姓說。”

上帝說:“I am who I am。”

這句話,我們中文都一般都翻譯成:

“我是自有永存者。”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這個翻譯雖然很準確,但是太抽象了,一股撲面而來的哲學氣息嚇走了觀眾。

其實,最好的翻譯是一種“靈魂的轉世”。

我們完全可以把《聖經》裡的這句名言中國化,即:

“我就是那本來的自己。”

12

再比如,佛法中的“如來”是什麼意思呢?

《轉法輪論》裡有一個解釋非常絕妙:

“如實而來,故名如來。”

儒家同樣是如此,孔子在七十歲的時候就宣稱自己說:

“從心所欲不逾矩。”

13

在古希臘時期,呂地亞的一位國王去拜訪古希臘七賢之一梭倫。

他穿金戴銀,全身上下披滿了發光的珍珠和閃耀的寶石。

他發問說:“

梭倫閣下,你是否見過比這一切更美的東西?”

梭倫回答道:“當然!公雞、野鳥和孔雀。”

國王問:“它們美在哪裡?”

梭倫說:“它們的身上閃耀著自然的光輝。”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14

其實,無論是基督教、佛教、古希臘哲學或者儒家的學說,他們所表達的終極內涵跟《道德經》其實是同一個東西。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

“道法自然。”

而前面幾句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其實只是一種鋪墊。

老子的《道德經》歸根結底是給人看的,所以為了便於理解,才不得不借助於“天地道”作為依次類推的地基。

所以老子這一句話的核心含義只有四個字,即:

“人法自然。”

15

好,以上所講的內容雖然五花八門,但都只是從

個人修養的角度來說的。

然而,如果將“道法自然”的原理提升到政府和國家的高度,那麼又該如何去運用呢?

我們接下來,繼續探討。

16

先講一段眾所周知的歷史,發生在上個世紀的澳大利亞

故事,要追溯到1859年的一天:

當時英國的一名澳洲殖民農場主為了排遣無聊,託人從英國運來24只歐洲兔,用以打獵娛樂。

沒想到,澳洲氣候溫潤,遍地青草,又沒有鷹、狐、狼等天敵環伺。

兔子來到此地,如入無人之境,簡直是掉進了繁殖的伊甸園。

七年之後,兔子的後代們迅猛增長。

以平均一年130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擴散。

到了1926年,全澳洲兔子數量已經突破了100億隻!

我們要知道,而當時全球人口也不過二十幾億。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你一定會問,當地政府為什麼不採取處理措施呢?

當然處理了,一開始他們就引進了兔子的天敵——狐狸。

結果沒想到的是:

狐狸對於抓兔子之外,更喜歡澳洲當地另一些呆萌小物種,比如小袋鼠、袋狸等。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狐狸在澳洲同樣也沒有天敵。

最後據統計:

因為兔災而引進狐狸的政策,使得生態惡化,食物鏈崩潰,澳洲本地的原生物種至少滅絕了幾十種。

引進狐狸失敗以後,澳洲政府又相繼採取了獵殺、投毒、修築藩籬等的政策、甚至動用了空軍播撒化學武器,但最終都沒有解決“兔災”

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從美洲引進了一種依靠蚊子傳播的病毒——粘液瘤病毒,才算是勉強控制住了局面。

但是,一百年前的二十四隻兔子:

給澳大利亞所造成的損失是一筆天文數字,完全無法估量。

為什要講這個故事呢?

因為我們人類每一次違背自然規律的時候,儘管都會付出沉重而慘痛的代價。

但是,我們似乎從來都不長記性。

即使下一次遭遇同樣的陷阱,或者是類似泥坑,依然會一腳踏進去,死不旋踵。

黑格爾就曾說過一句名言:

“我們從歷史上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我們從來都不會吸取教訓。”

沒錯,我們不僅總是違背自然規律。

更可怕的是,我們還經常會違背社會規律。

縱然老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高喊著“道法自然”,但我們從來就充耳不聞,剛愎自用。

17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個發生在非洲的悲劇:

在當今的蘇丹埃塞俄比亞這一代周圍,有一片沙漠地區叫撒黑爾。

其實在半個世紀以前,撒黑爾還是一片肥沃的綠洲,供養著十幾萬牧人和幾十萬牲畜。

那麼,為什麼會短短几十年間撒黑爾會從一個綠洲退化成一片荒無人煙的沙漠呢?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因為兩個字:

慈善。

沒錯,一切悲劇的根源就是慈善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撒黑爾還是法國的殖民地。

法國殖民當局發現當地沒有水井,所以無論是吃穿用度,還是灌溉農田都十分不便。

於是,殖民當局做出一個非常善意的決定:

打井。

當然,你也可說這是法國殖民者為了更好地搜刮利益。

總之無論動機如何,打井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在法國殖民當局和國際組織的援助下:

沒過多久,好幾千口水井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在

撒黑爾的大地上冒出來了。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

災難竟然也就在此時悄悄跟隨而來。

為什麼呢?

因為在沒有水井以前,當地的農耕民族遊牧民族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融合,已經形成了一種與環境共生共存的和諧生態。

農耕民族靠天吃飯,遊牧民族逐水而居。

雙方還可以互通有無:

比如遊牧民族可以用馬匹換糧食,農耕民族也可以用乾草換羊皮等等。

雖然生活並不富裕,卻也算是有滋有味,無憂無慮。

但是當水井出現的時候,情況就變了。

因為到處都是水源的時候,遊牧民族何必要逐水而居呢?

圍繞著水井定居,豈不是兩全其美?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於是,遊牧民族開始了定居的生活。

接著,他們的牲畜當然就越來越多,領地當然就越來越大。

那麼相對應的是,植被越來越少,綠化地區越來越小。

直到有一天,放牧過度,土地開始出現沙漠化。

再接著,當地的生態開始崩潰。

牲畜開始大量死亡,於是饑荒、瘟疫、以及戰亂等等接踵而來。

最終,撒黑爾淪落為人間地獄,然後變成了今天這樣一片荒涼的大漠。

原來,慈善有時候也會開出惡果,為禍人間,其造成的危害甚至遠遠大於天災。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18

而且這一幕悲劇並不只是非洲的撒黑爾才有,世界上的許多地方,比如美國的波士頓牧場、巴西的雨林,挪威的漁業開發區等等都曾經不同程度地上演過。

根本的原因就在於:

政府的干涉,既沒有順應人性這一條社會規律,也違背了天地之間的某種自然規律。

這就是領導者沒有效法“自然”,主觀性地盲目發佈政令的結果。

當然面對這種情況,除了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

後來的莊子也繼承發揮了這一思想,在“道法自然”的地基上。

他又修建起了兩個著名的概念:

一個叫“在宥天下”;一個叫“治天下”。

所謂的“在宥”,歷朝歷代的解釋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其實無非就是“自在+包容”的意思。

就是說你要給老百姓一定的自治權,然後容忍他們的一些“自組織”。

政府越俎代庖地插手、自以為是的干涉,往往只會造成相反的結果。

所以,治理天下就應該順著“人性”往前捋,朝著“人性”的方向引導。

順應社會規律,適應自然規律。

使天下自動沉澱出其本來應該有的格局和秩序,而不是靠發佈政令來強行治理和攪動,甚至是一意孤行,截斷眾流。

19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之所以一敗塗地,根源就在於此。

當然這兩次變法的內容紛繁複雜,我在這裡只講兩點簡單的條文。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比如王莽改制

中有一條是:

禁止買賣奴婢,而且將奴婢的稱呼改為“私屬”。

這一條政策不可謂不好,動機不可謂不高。

即使放在現代社會看,也絕對算的上是一條反歧視、尊重人權的先進法令。

但是結果呢?

當時社會根本沒有什麼有效的避孕措施,窮苦人家生下了孩子要麼養不起,要麼養到幾歲不得不放棄。

然而,法律卻偏偏規定不準賣給富人。

怎麼辦?只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殺嬰,或者任其自生自滅。

一個是造反。

如果你是父母,會選擇哪一個?

而無論是哪個選擇,王莽

的這一條法律都無疑製造了更大的社會矛盾。

所以,王莽改制並不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

20

再比如說王安石的“青苗法”,所謂的“青苗法”說的通俗一點

就是國家放高利貸,利息是20%。

比如春天之前遭遇某種天災,在青黃不接之際,農民可以向政府借貸。

然後等到秋收時,再歸還本金和利息。

如此豈不是國民兩利,皆大歡喜?

這一條政策不可謂不好,動機不可謂不高。

即使放在當代社會來看,也絕對稱得上是“國家信貸”的先鋒之作。

但是結果呢?

蘇東坡曾經在一份《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的奏摺裡談到,青苗法實行二十年:

“因欠青苗至賣田宅,僱妻賣女,投水自縊者,不可勝數。”

失敗的原因當然有很多,用人不當,官僚腐敗,缺乏監督等等。

但如果我們只看到這些原因,那就會陷入是一種膚淺的皮肉之見。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在於:

沒有相匹配經濟基礎。

21

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手術刀一解剖,就立馬真相大白了。

一切改革的本質,其實都是利益再分配的過程。

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經濟基礎就是土地私有制,那些既得利益集團就是大地主。

那麼地主的最大利益是什麼?

當然是兼併土地。

“青苗法”對地主的最大危害是什麼?

就是通過向農民貸款和收息,減少地主對土地的實際控制權。

強化公權力削弱私人權力,這種做法在封建社會其實是最危險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所以,王安石變法從一開始就建立在錯誤的經濟基礎預判上,註定會失敗。

22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就曾經說:

“王安石的很多經濟思想和社會見解,與古人遠,而與今人近。”

說白了就是一句話:

你無法在農業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上,成功地實行商業資本主義的政策。

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決定政治制度。

所以,王安石變法不符合當時的社會規律。

用老子的話說,這就叫:

“道不法自然”。

23

因此歷史上有一個共識認為:

“王莽改制”直接導致了新朝的滅亡,“王安石變法”則間接地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而這一切,生活在戰國時期的莊子早就有所預料。

所以他曾經高調宣佈:

人君要“在宥天下”,千萬不要“治天下”。

簡而言之一句話:

治天下者,天下必亂。

24

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

印度北部有一片山區叫阿爾莫拉,其中有著豐富森林資源。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當時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有一天,英國殖民當局突然宣佈:

阿爾莫拉山區的森林土地一律歸政府所有,任何居民不得隨意砍伐,放牧或者燒荒。

政令一出,全民譁然。

於是,當地的老百姓可以說是以一種自古以來都前所未有的熱情去暗中偷伐森林。

這是為什麼呢?

政府出發點是這樣的:

將森林收歸國有,政府出力,自然就可以合理利用,從而大大增加財政收入。

然而事實卻是這樣的:

幾百年以來,當地的居民經過各種權衡和博弈,早已經將森林的土地所有權合理劃分完畢。

每個人的地盤,每個村莊的勢力;每個人的砍伐數量,每一群牧羊的出行範圍等等,也早已經嵌入了相關的習俗和規定。

當然,這種自發組織的處理方法可能不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收入,也不會給政府繳納更高的稅收。

但是,當地人的生活已經跟環境合二為一,形成了某種共生狀態。

政府一旦插手,勢必會打破這種平衡。

因為森林土地一旦收歸國有,無疑就相當於在老百姓的心中劃了一條紅線:

從此,森林與你無關了。

那麼,面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為什麼不去偷伐呢?

沒錯,這就是人性,這就是悲劇的根源。

殖民當局用“治理”的手段,打破了當地居民的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的老百姓為了尋找某種心理補償,自然會濫砍濫伐,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直到有一天,擾亂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25

所以到了1921年的時候,森林已經被破壞的面目全非。

英國殖民當局不得不成立了森林委員會,將大面積的森林重新劃歸到大眾的手裡。

又組建了森林村務委員會,協助處理,上下合作,問題才算是得到了有效遏制。

政府前前後後折騰了七十年,賺到的錢最後還是要拿出來再去修復整個森林的生態。

用中國的一句古話講,這叫:

竹籃打水,寶山空回。

或許唯一收穫的,是一個教訓。

這個教訓就是莊子所告誡的“在宥天下”,就是老子所教導的“道法自然”。

26

最後,我們用世界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曾經親身經歷的一個故事作為結束吧。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在一個初春的日子,彼得·聖吉和幾個朋友到郊外划船。

突然,一個醉酒的年輕人從橡皮筏上掉進了冰冷的水中。

由於所有人都在水壩上,距離太遠,所以無法搭救。

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在漩渦裡掙扎,他拼命地向下遊滑動,想盡快逃生上岸。

結果他越是奮力掙扎,越是被渦流拉拽在原地打轉。

最後他耗盡了體力,沉沒下去了。

沒過幾秒鐘,他的屍體就在下游漂浮上來了。

——《第五項修煉·第六章》

彼得·聖吉感嘆說:

“他為了上岸,拼了性命都沒有做到。但是水流卻只用幾秒鐘就替他完成了。如果他當時順著迴流潛下去,應該可以保住性命。

沒錯,他的死,正是因為他對渦流的抗爭。

可惜,他到死都沒有明白這一點。

其實我們人類的歷史大抵都是如此,以為“人定勝天”,以為“動機高於一切”。

社會運行的規律,就相當於是一個水裡的渦流,而且更加兇險百倍。

政府所頒發的每一條政策,就相當於是一個跳入渦流的逃生的人。

任何一條逆流而動,反規律而行的政策,最後都會像那個醉酒的年輕人一樣,淹死在社會的渦流之中。

所以老子才會特別強調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果不懂人心難測,“慈善”也會結出惡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