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諾貝爾獎,是世界性的榮耀,它被授予世界上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瑪麗·居里、伊萬·巴甫洛夫……這些名字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們的發現,成功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諾獎得主是智慧與科學的代表,他們的每一次重大發現,都會引發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

而當今世界,核心科技以及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的關鍵因素。

作為優秀企業家的聚集平臺,後E一直致力於加強科學家與企業家之前的聯繫,促進產學研的深度融合、轉化。8月,由厚益控股聯合《財經》雜誌主辦的世界科技創新論壇,邀請到來自全球的20位物理、化學、醫學、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與中國企業領軍者展開對話。

今天,後E企業家們已經啟程前往英國,開啟後E英國未來科技金融創新之旅。期間,企業家們將在劍橋大學,聆聽3位諾獎得主授課,並進行深入交流。

諾獎課堂,已經成為後E課程的精彩亮點。近年來,後E不斷開展海外遊學課程,曾邀請多位諾獎得主親臨課堂,為後E企業家授課: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

2014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獲得者約翰·歐基夫(John O’Keefe);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南(Venki Ramakrishnan);

……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比特幣不是好想法

關於區塊鏈和比特幣的爭論成為當下熱門話題之一,後E美國未來科技金融之旅特別邀請到了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埃裡克•馬斯金,他為同學們帶來了自己的觀點。

埃裡克·馬斯金博士以其深邃的理論貢獻,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對經濟學高級研究人才培養的突出貢獻,被譽當今國際經濟學最受尊敬的經濟學大師。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埃裡克•馬斯金為後E企業家授課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埃裡克•馬斯金教授與後E企業家

有關區塊鏈和比特幣,他首先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區塊鏈技術是他看到的令人激動的新技術,有很大的顛覆性效應,可以便捷、便宜、安全地在地球上轉賬,不需要銀行,也不需要相互瞭解身份以及相互信任,人人都可以在區塊鏈驗證。

目前,人們最熟悉的應用是加密貨幣,對加密貨幣本身,埃裡克•馬斯金並不樂觀。我們為什麼要加密貨幣呢?可能有人說,現有貨幣儲存和交易並不是那麼便利,我們完全可以用區塊鏈的技術把現有貨幣變得更方便,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只不過各國政府不感興趣而已。

但是和比特幣比起來,在很多方面,現有貨幣是更好的,比如不容易被投機,比特幣下週的價格都沒有辦法預測,它隨時都可以大起大落,具有很強的投機性。另外,合法貨幣監管比較嚴格,加密貨幣則不是,經常被用於非法交易。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奧曼:博弈論最核心的問題是“激勵機制”

羅伯特·奧曼是一位純數學家,卻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他的很多開創性工作都是基礎性、概念性的研究,且大部分都是深奧的數學。但羅伯特·奧曼不止是一個象牙塔裡的理論研究者,他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很感興趣,並運用自己的理論思考這些問題。

衝突與合作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人類無止境的慾望和資源的稀缺性,不可避免地導致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乃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和衝突。但人們也在尋找合作的途徑。也就是說,合作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然的。那麼,為什麼有些個人、組織或國家能成功地促進合作,而另一些個人、組織或國家卻被衝突所困擾?20世紀中期博弈論的出現為分析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框架和視角。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奧曼教授為後E企業家授課

後E以色列科技創新遊學期間,羅伯特·奧曼把日常的規律和博弈論結合在一起,為後E企業家們講授《猶太教、宗教與博弈論》。

在博弈論的發展過程中,羅伯特·奧曼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在權威的《新帕爾格雷夫大辭典》中對“博弈論”詞條進行了精闢的論述,即“互動的決策論”。對於許多截然不同的問題,比如威懾手段、完全競爭、供需均衡、徵稅、投票,羅伯特·奧曼並沒有採用各種不同的研究手段,而是發展運用了統一的分析方法,闡明瞭博弈論推理的內部邏輯,擴展了博弈論的運用領域。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未來醫學的3個重要發展方向

阿龍·切哈諾沃是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以色列科學家,因為發現了一種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理,也就是說人類對無用蛋白質的“廢物處理”過程,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

切哈諾沃是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同時還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近年來他超百次到訪中國。

後E以色列科技創新遊學期間,阿龍·切哈諾沃向後E企業家介紹了自己在控制蛋白質系統方面的研究成果,並對個性化醫療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教授為後E企業家授課

對許多諾貝爾獎得主來說,獲得諾貝爾獎本身並非其科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事。切哈諾沃也是如此,他認為,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為人類帶來了許許多多新的更有效的藥物,這才是科學值得銘記之處。

醫學的發展使人類迎來了一個長壽社會。當前,許多國家的人均壽命達到了80歲左右。而在20世紀初葉,人類的平均壽命在50歲上下。4000年前,人類平均壽命只有35歲左右。

但長壽社會自有其代價:不斷湧現的大量疾病就是其中之一,癌症、心血管病、阿爾茲海默症……為了面對長壽社會帶來的大量疾病,人類醫學科學必須有更大的發展。

在切哈諾沃看來,未來醫學展現出3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一是生物醫學工程,從心臟支架到外生骨骼,工程技術正在為醫學注入全新動力;二是再生醫學,旨在實現器官和組織的"長生不老";三是藥物,使精準的靶向治療成為可能。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後E企業家與羅伯特·奧曼、阿龍·切哈諾沃兩位諾獎得主合影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石墨烯帶來的材料革命

石墨烯可謂是材料界的一大革命,全球所有相關領域的頂級公司都在此領域投入了重金。華為的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未來10至20年內會爆發一場技術革命,“我認為這個時代將來最大的顛覆,是石墨烯時代顛覆硅時代”。而華為在石墨烯領域的研究已經有多年積累。

英國遊學期間,我們邀請到了因發現石墨烯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Konstantin Novoselov為後E企業家授課

除了為大家介紹石墨烯的一些基礎知識,談到應用,他認為作為一種材料,石墨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雖然將來它也許能發揮重大作用,但是在克服幾個重大困難之前,這一場景還不會到來。更重要的是,考慮到產業更新的巨大成本,石墨烯的好處可能不足以讓它簡單地取代現有的設備——它的真正前景,或許在於為它的獨到特性量身定做的全新應用場合。

利用石墨烯,科學家能夠研發一系列具有特殊性質的新材料。比如,石墨烯晶體管的傳輸速度遠遠超過目前的硅晶體管,因此有希望應用於全新超級計算機的研發;石墨烯還可以用於製造觸摸屏、發光板,甚至太陽能電池。如果和其他材料混合,石墨烯還可用於製造更耐熱、更結實的電導體,從而使新材料更薄、更輕、更富有彈性,因此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海姆和諾沃肖洛夫的研究成果不僅帶來一場電子材料革命,而且還將極大促進汽車、飛機和航天工業的發展。

2014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獲得者約翰·歐基夫:海馬體的神奇作用

大腦究竟如何創造出周圍的空間地圖,而我們又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進行導向?這一問題,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困擾著哲學家和科學家。

2014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獲得者約翰·歐基夫則為同學們分享了一場主題為“海馬體在空間記憶和方向定位中的作用”的講座,揭開了大腦中的海馬體與記憶的聯繫。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2014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獲得者約翰·歐基夫為後E企業家授課

1971年,約翰·歐基夫和同事通過觀察大鼠在曠場自由活動時海馬CA1區域神經元的電活動,發現當大鼠處於某個特定位置時,某些神經元會處於活躍狀態,當大鼠離開該位置時這些神經元會趨於沉默,於是約翰·歐基夫將這些神經元命名為位置細胞。

1979年,約翰·歐基夫進一步研究發現,海馬體中包含的各個位置細胞與空間位置一一對應,它們構成了一個空間地圖,這個地圖在空間定位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隨後經過一系列實驗,更加明確了海馬體的作用。

約翰·歐基夫的研究與人類至今無法克服的一種疾病——阿爾茲海默症密切相關。過去數年中,有數百種針對阿爾茨海默症的藥物處於研發階段,不乏強生、輝瑞、羅氏等製藥巨頭的身影,但失敗率卻高達99%以上。這在課堂上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請教約翰·歐基夫教授有關這方面最新的研究進展,約翰·歐基夫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並且極其坦誠地表示,目前只能是在有跡象的時候儘早預防,但尚未看到治療的可能。

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南:劍橋分子生物實驗室的秘密

劍橋分子生物實驗室成立於1947年,被稱為“諾貝爾獎工廠”,迄今為止已經產生了13位諾獎得主。

在中國尋求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科技發展與創新成為助推的源動力,後E英國未來科技金融創新遊學課程,特意邀請到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實驗室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南為後E企業家同學講述其所在的劍橋分子生物實驗室的歷史、發展和運行機制,並和同學們進行深入交流。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後E英國行」和諾獎得主探討科技變革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南為後E企業家授課

劍橋分子生物實驗室並不在意論文數量,也不在意論文在什麼雜誌發表,而有一套自己的評價標準,根據對科學才能的洞察力、對科學研究的深刻理解選拔人才,看重有長期深遠或重大意義課題的研究人員。

一旦確定標準,那麼其他都不會成為影響,不在意國籍,不在意性格,也不在意研究風格。它兼容幷蓄,廣納各地人才,重用真才實學者。既有赫胥黎這樣的科學世家後代,也有佩魯茲、克魯格和布勒納那樣的流亡窮猶太人,還有華生那樣的急性美國人以及米爾斯坦那樣的避難者。

遊學之旅的諾獎大師授課環節,不僅開拓了眼界,瞭解最前沿的科技,還能與最前沿的學術大家建立聯繫。相信參加此次後E英國遊學的企業家們,通過與諾獎得主的深入溝通,能夠收穫掌握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洞悉科學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