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都“怕死”,只是为什么?


做临终关怀服务的时候

时常有人问我

你们到底怎么做服务呢?


老人 都“怕死”,只是为什么?


我说:我们聊天,陪伴,做些力所能及的护理。

他们又问:你们对行将离去的老人做这些东西有用吗?

我便反问:你所谓的有用指的是什么呢?

他们想了想便说:嗯,肯定是无法延长老人的寿命的。你们的服务能减缓老人的焦虑、改善老人的心情吗?

我便这样回答:你所谓的效果短期很难验证的,但三年下来,我们的服务在很多患者身上得到了验证。我想即便是一次两次,至少我们存在的那一刻,我们的陪伴对象的确感受到了“被看见、被关注、被尊重”,他们的尊严感是被满足了。

老人 都“怕死”,只是为什么?


其实,不管你承不承认,聊天陪伴都是一种最简单而又最难的一种沟通方式。

说他简单,是因为只要两个人,便构成了聊天的可能。

说它难,是因为我们已经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办公室里的聊天,都是通过电脑手机来进行的。

大家好像都不太会当着别人的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有一个志愿者讲到:她以前从不会说“我爱您 我是您的天使”这类肉麻的字眼。但是有一次做临终关怀服务的时候,她居然说出了,而且是很自然的,一点也不觉得肉麻。

现在想起来,还在为自己的勇气自豪。

老人 都“怕死”,只是为什么?


我简单梳理了下做陪伴的时候我们的服务内容:

1、倾听、聊天与爱的陪伴;

2、临终人士生命回溯;

3、提升临终人士的尊严感及生命意义感;

4、对于失能失智老人的灵性照护;

5、结合家属帮助完成遗愿清单;

6、丧亲家属的悲伤辅导;

说句实话,这三年来,我们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前三条。

因为我发现,对死亡的抗拒和恐怖,成了制约我们触及死亡以及后续服务的根本原因。

还有一条相当重要的,国人的自我价值感,太低了。

服务过程里,我常常思考:

是什么, 让“”变成”

”?

又是什么, 让“”变成””?

我发现,人一旦得病,特别是重病,那么这个“病人”就好像不再是人。

更别提死人了。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临终关怀呢? 经过探索,我把做服务的核心,放在了这三个部分:

关注

尊重

满足需求

老人 都“怕死”,只是为什么?


中国的这一代老人是很少关注自己的,他们把这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家庭、单位以及光荣的事业。他们当中,有的一辈子做农民,有的一辈子做妈妈,有的一辈子都在一个单位里做着一份朴朴实实的差事。

当然,也有人中途下海,做起生意,赚到了钱。

总的来说,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耗在了“外在的责任”。

这,带给了他们实实在在定的尊严和价值感。

而一旦生病,这一份责任无法再去延续的时候,他们的价值感也随之崩溃。

所以,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就是在短短的一小时内,志愿者看到他们的付出,承认并赞美这一份付出。

这份付出,和收获没有关系,

生命,只要曾经认认真真地为一份美好的理想付出过,就值得被看见,被赞美。

一旦有人懂得自己的付出,了解自己的努力,看见自己的价值,那一刻,生信任便会发生。

最好的陪伴,就是我懂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