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有爲,使唐朝走上了大治的道路

倪若水,字子泉,蒿城人。科舉考中進士之後,任右臺監察御史。後來又任黜陟大使,主要是巡察劍南道,考核官吏政績,任職期間倪若水做事嚴格而公允,被評為考課第一。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有為,使唐朝走上了大治的道路

開元(713年-741年)初年,外放汴州刺史。倪若水是一位身受汴州百姓愛戴的好官,“政尚清靜”,重視生產,不興徭役,不擾民眾,使廣大民眾,都能過上安寧的日子。還注意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增修了汴州的州學和孔子廟堂,又令各屬縣開辦學校,勸導生徒人學讀書,並親臨學府,“身為教誨”。汴州因而“儒教甚盛”,“風化興行”,人們對此稱頌不已。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有為,使唐朝走上了大治的道路

倪若水心地善良,性格剛直,具有無私無畏的優良官德和官風。這表現在對民眾愛護倍至,對朝廷忠誠不二。為了使廣大農民的生產不遭破壞,安定生活不受干擾,他敢於冒死進諫,面刺王過。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有為,很快扭轉了混亂的政局,使唐朝走上了大治的道路。然而唐玄宗的驕奢享樂慾望,也開始表露。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有為,使唐朝走上了大治的道路

開元四年(716),唐玄宗為了充實御花園的珍禽異獸,特派出宦官到江南一帶採捕(音交精)等諸鳥,以供自己和妃子們玩賞。於是宦官們奉旨出京,一路招據。在途經汴州時,讓倪若水知道了。倪若水心急如焚,便立刻向皇帝上表進諫。倪若水在表文中寫道:“現在正是炎夏大忙時候,農夫下田,蠶婦持桑,勞作辛若,疲意不堪。陛下為‘供園池之玩’,恰在此時興師動眾,採抽奇嚮導鳥,再從遙遠的江南運到京城,水路要備舟船運,陸路要深民夫擔負。”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有為,使唐朝走上了大治的道路

想到後來,還要對禽鳥倍加愛護,“飯之以魚肉,間之以梁”,如此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沿途人們看到了,難道不認為下看重禽鳥而輕視自已的臣民嗎?陛下應當以風烈為凡鳥,視為凡導,即是英、(音西翅),何足為貴?陸下昔日身居王府,歷盡千辛萬苦。當今兇妖已經廓清,高居九五之尊。“玉帛子女,充於後庭,職貢珍奇,盈於內府,過此之外,復何求哉?”為臣受國厚恩,“超居重任”。倪若水對唐玄宗進行一番勸解之後,似乎被說動了。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有為,使唐朝走上了大治的道路

倪若水繼續說:“所以雖然身輕命殿,但是“常欲殺身以效忠”;誠附微心,“常願察(音灰,毀壞)肝以報主”。倪若水最後堅定地表示;“瞻望庭闕,敢布腹心,直言忤旨,甘從鼎鏡。”這包含血淚、錚錚有聲的語言,表明了倪若水為民請命、視死如歸的堅定態度。倪若水作為一個被朝廷重用的大臣,敢於向遠在京師的皇帝直言進諫,表述的盡是赤膽忠心、肺腑之言。如果因違逆皇帝意旨而獲罪,他甘願受到鼎使烹殺的殘酷死刑。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有為,使唐朝走上了大治的道路

唐玄宗看錶文後受到震動,也有所悔悟,於是親手擬定詔書說:“我原先只是讓人採捕少量普通的鳥兒,他們沒有理解我的本意,抽鳥稍多了些。你能“辭誠忠懸',據實奏報其事,我深感稱心如意。我看你是個才高識廣、忠義正直的人,所以才把你由京城調任汴州,委以方面之權”。這樣一來,倪若水更加受到唐玄宗的重用和稱讚,以後一切重大事務唐玄宗都會跟倪若水談論,請教他的想法。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有為,使唐朝走上了大治的道路

如今看來,你果然自存實,防閒邪惡,守節彌固,骨鯁忠烈,遇事無隱’,沒有負我的期望。對你能進諫忠誠正直之言,定要給予嘉慰”。差遣去採鳥的人我已經的情給予處罰,所抽禽鳥也令人全部放了。現在,特你錦四十段,算是對你忠心進言的一點答吧!”唐玄宗對倪若水十分重視,對這樣為國為民的一代忠臣必定要重用的,所以就擬定詔書,將倪若水召回京師,這樣更有利於輔助唐玄宗,為唐朝效力。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有為,使唐朝走上了大治的道路

這件事情發生後不久,倪若水果然被調回京師,讓他任戶部侍郎。開元七年(719年),倪若水又授尚書右丞,卒於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