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真不用那么辛苦的

老师,您真不用那么辛苦

有一年参加高考语文研讨会,听北京四中的一位老师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个学校一个语文老师生病请假一个学期,学校里实在排不出老师来代课,只好把这两个班的语文课安排给图书管理员来上,这图书管理员虽说也是文化人,但毕竟从没上过讲台,不敢贸然讲课,无奈之下,他只好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让他们自行看书,他只负责管纪律。结果期末考试成绩下来,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非但没有退步,其中一个班的语文成绩还名列前茅。这故事他也是听来的,不敢肯定它的真实性,然而它还是给我很大震动,我在思考我们平时在课堂上讲那么多到底有多少用。也许我们都自作多情,也许我们太一厢情愿,我们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是不是真投入了?我们被自己的讲解感动得一塌糊涂时学生有没有产生共鸣?我们常常觉得讲得口干舌燥、累得孙子似的是为学生好,可是学生真“好”了吗?


老师,您真不用那么辛苦的


这些问题经不住深思,一深思心里就越没底,心里没底就越自我否定,否定过后就觉得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一篇课文查阅很多资料,课本写得密密麻麻,逐段逐段甚至逐句逐句分析,自以为讲深讲透了,学生吸收了课文的营养,经不住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可是学生的成绩不上不下,老维持在一个水平。写作最为明显,入学时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会越写越好,不会写作文的同学仍然不会写。

教改提出了很多年了,但教师把着课堂不放,生怕少讲,生怕漏讲,生怕讲得没别人多,最后累了自己,苦了学生,真真是吃力不讨好。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好比骑自行车,光是老师讲骑自行车的原理是不行的,老师在自行车上示范是也是不行的,哪怕你讲得天花乱坠,你骑技天下第一,学生还是不会,只有他们亲自上去学习,最好是摔几跤,然后才骑得稳。


老师,您真不用那么辛苦的


所以我们不用讲太多,应该给学生留出读的时间,书是需要读的。古代的教育就很重视学生的读,把学生进学堂学习叫“读书”就是证明。在教学中确实是以读为主,老师的讲解为辅。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又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回忆说:“我小时候读私塾,先读《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四书》《诗经》《易经》,都要读熟,且在老师跟前背诵,背得出来,老师才继续教下去。”

近代以来,受五四运动影响,一切倡导科学精神。语文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由传统的以读为主逐渐变成以讲为主了。这本来是对私塾教育过分强调感悟,忽视老师的作用的一种反正,但矫枉过正,难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语言实践,而不是靠“听讲”。叶圣陶学生说过,有人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实在是本末倒置,学生间接获得的知识永远比不上自己实践得来的牢靠。


老师,您真不用那么辛苦的


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对传统的回归,但也不是对私塾教育的照搬,我们应该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有了语感,才谈得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语感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多读,没有其他方法。

可是现在的学生压力山大,各科作业几乎占用了所有自习时间,那阅读也就只有在课堂上进行。

这就需要提高课堂效率。可是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放任学生毫无选择地阅读肯定是行不通的。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包含“教”和“学”两种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两者统一在教学范畴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

学生这个主体,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指导。所以在有限的课堂,老师应该少讲,但课前必须做足功课:你想让学生从一篇文章中接受思想、情感、知识、文化,你就要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疑问?会有什么困难?你先得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章的主旨,做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准备充分,课堂上才可以游刃有余,引导学生抓住实质,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否则,老师辛苦,学生无趣,课堂沉闷,劳而无功。

语文学科历来都是博大精深的,怎样进行语文教学是我们永远要探索的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