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班同学,这儿有一门好课等你查收

你好,八字班。

大学生活只有一次,

你准备好了吗?

现在的心情是期待、兴奋,

还是害怕、迷茫?

别担心,

有新生导引课帮助你。

为进一步加强新生导引工作,促进教师参与,提升教师对于新生的适应性和养成性指导,从2017年开始,学校在原新生导引项目的基础上,开设《新生导引课》(选修课,1学分)。

课程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每位教师面向15名新生,在清华学堂进行授课。

通过深入学习清华传统,开展新生学习生活适应性指导、挫折教育,邀请校友进行经验分享,组织校外参观实践,开展阅读与表达训练等方式,引导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树立自信心、深入了解清华历史和精神、积极规划好未来四年的学习和发展。

八字班的同学们,

这门有着超强教师阵容的课程,

你绝对不能错过哦!

课程名

新生导引课

课程号

课程号:02070301

选课方式以网上选课为主

课程类别

全校性选修课(限大一新生)

教学方式

讲课、讨论

考核方式

考查

总学分

1

总学时

16

课程时间

2018年秋季学期,1-16周单双周上课(注:张超老师课程为5-12周上课),共8次课

课程容量

15人

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结合课堂参与讨论情况和课程作业完成情况

适用院系专业

全部院系专业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本科新生导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清华传统、新生学习生活适应性指导、挫折教育、校友经验分享、校外参观实践、阅读与表达训练等,旨在引导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树立自信心、深入了解清华历史和精神、积极规划好未来四年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目标

(1)帮助新生了解清华历史,深入理解清华精神。

(2)帮助新生认识到大学生活的基本特点。

(3)帮助新生树立自信心。

(4)帮助新生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优秀的集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学会主动营造个人良好的成长环境。

(5)帮助新生学会和他人交流并培养沟通能力。

(6)帮助新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探寻志趣,确立目标,积极做好大学期间的发展规划。

(7)提升新生的阅读表达能力。

课程安排

课程共分为8次,其中4次课程内容建议围绕清华历史与精神、大学学习与生活、挫折教育与自信心树立、阅读与表达等方面展开,另外4次课程可根据授课教师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内容可以为校友交流、社会实践等。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授课教师可结合课程推荐书单,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讨,加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并结合课程展示/书面报告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参考

1. 清华历史及精神

授课教师可结合校园参观等方式,帮助新生深入了解清华历史,感受和传承清华精神。

2. 大学学习与生活

结合中秋节等契机,与新生深入交流大学学习与生活适应问题,重点关注大学期间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校系学习资源的利用、课余生活规划、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社会工作与在集体中成长等方面的内容。

3. 挫折教育与自信心树立

结合期中考试情况,引导新生正确看待大学期间学习成绩、排名及锻炼机会,正确看待学术基础、家庭条件、自身条件等存在差距问题,提升处理感情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

4. 阅读与表达训练

结合参考书目,通过开展读书交流、写作训练、主题演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5. 自主环节

1) 优秀在校生、教师、校友交流

邀请优秀在校生、教师、校友与新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者的自身成长故事引导新生确立目标,积极思考人生规划。

2) 校外实践

结合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方式,开展校外实践,引导新生关注社会,提升实践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

《君子》(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清华大学校史稿》(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华园风物志》(黄延复)

《熙春园·清华园考:清华园三百年记忆》(苗日新)

《蒋南翔传》(方惠坚等,第二版)

《近代中国大学研究: 1895-1949》(金以林)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胡显章)

《三松堂自序》(冯友兰)

《上学记》(何兆武)

《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易社强)

《自控力》(王岑卉 译)

《大学生学习方法十二讲》(夏慧言等 译)

《我的专业我做主》(颜晓川)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追求卓越——大学生成功秘诀》(顾肃等 译)

《少有人走的路——心灵成熟之旅》(杨永胜)

《七个心理寓言》(武志红)

《生涯咨询》(马可·L·萨维科斯)

《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生涯咨询与辅导》(金树人)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侯志瑾 译)

课程的基本信息就已经足够吸引人啦~

再让我们来看看强大的授课教师团吧!

授课教师

陈旭

陈旭,校党委书记,教授

1981年9月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1986年7月毕业,8月留校任教。1989年获清华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5月任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06年2月任校党委副书记,2007年12月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2009年6月任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2009年12月任校党委常务副书记,2013年12月任校党委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十九大代表,北京市第九、十、十一、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杨斌

杨斌,副校长,教授

1987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2年7月本科毕业留校工作。1994年攻读经济管理学院直博生,2000年7月毕业获博士学位。曾任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辅导员、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院长助理、党委副书记。2006年4月任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2013年10月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14年5月任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2014年9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任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商业伦理、非市场策略、高等教育管理等。开发并主讲《领导与团队》、《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等多门清华大学精品课。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

党安荣

党安荣,建筑学院教授

1964年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城乡规划新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持与参加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模式研究”、国家863项目“国家空间信息处理平台基础技术研究”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基于3S和4D的城市规划设计集成技术研究”等,近年来致力于智慧城市与智慧景区规划研究。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与教材5部。曾获得“中国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推广先进工作者、住建部华夏科技一等奖和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村镇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一等奖、地球观察科学家奖、高校GIS十大创新人物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清华大学优秀教材奖、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称号”等。

吕志刚

吕志刚,机械系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1989至1994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本科,1997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在职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增材制造,发表论文60余篇。担任过多年辅导员、班主任,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以及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招生工作先进个人、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柳强

柳强,精仪系党委书记,教授

1995至200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硕士、博士研究生。2001-2003年清华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2003年开始,先后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全固态激光技术、非线性频率变换以及军用激光技术等。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清华大学良师益友、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李宇红

李宇红,能动系党委书记,副教授

1981至1986年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科,1986至1992年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硕士、博士研究生。1993至1997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1998年至今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讲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燃气轮机及风力机气动分析、热电冷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等。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团委书记、系党委副书记。2005年-2015年任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港澳台办副主任。曾获林枫辅导员奖、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校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蔡宁生

蔡宁生,能动系教授

1978至1982年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一系本科,1984至1987年南京工学院动力系硕士研究生,1988至1991年东南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89至1991年田纳西大学美国太空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2002年开始,任清华大学能动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洁净煤发电、燃煤污染物控制、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氢能与燃料电池、联合循环及多联产等。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发表论文330余篇。曾任清华大学能动系副主任、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挂职)、清华大学-东芝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曾获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

李建秋

李建秋,汽车系党委书记,教授

1990至1995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本科,获内燃机与自动化双学士,1995至2000年清华大学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先后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讲师、副教授,2010年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汽车动力系统电子控制、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与分布式电驱动系统等。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历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委委员、系副主任(主管科研)、2017年12月任汽车工程系党委书记,曾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学术新人奖、良师益友奖等荣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茅以升青年科技人才奖等。

李乐飞

李乐飞,工业工程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1998年至2002年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本科,2002年至2004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系统与工业工程系硕士研究生,2004年至2006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系统与工业工程系博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先后任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讲师、副教授,2014年至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统工程、服务运作与管理、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等。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历任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学生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副院长,曾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林枫”辅导员奖、“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

康重庆

康重庆,电机系党委书记,教授

康重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IEEE Fellow,IET Fellow。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担任国际SCI期刊ITEES主编,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等多家国际杂志编委、《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多家国内期刊编委。国际大电网委员会(CIGRE)C1.39工作组召集人(Convener)。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收录120余篇(含IEEE Transactions文章7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得2016年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完成人)。

张小平

张小平,信息学院党工组组长、副院长,副研究员

1993-1997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1997-2008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硕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是网络体系结构,高性能路由器体系结构,分布式路由算法,网络测量等。曾负责和参与完成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和参与完成多项国家“863”重大项目。从2002年至今,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七完成人),并申请多项专利,在路由器体系结构、网络测量、路由技术方面发表文章多篇。曾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学生组长、系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曾获“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度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刘冰奖”、“清华大学优秀党建工作者”、 清华大学“青年教学优秀奖”、“清韵烛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

汪玉

汪玉,电子系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1998至2002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2002至2007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研究生。2007年开始,先后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讲师、副教授。从事高能效电路与系统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3400余次。担任ACM SIGDA E-News主编,Microecltronics Journal特刊编委, IEEE TCAD、TCSVT编委,DAC等领域顶级会议技术委员会委。16年获得NSFC优秀青年基金,17年获得CCF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18年获得DAC Under 40 Innovator Award。历任清华大学研究生工作助理、电子系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电子系电路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电子系党委副书记,曾获马约翰奖、林枫辅导员奖、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等荣誉。

沈渊

沈渊,电子系党委学生组组长,副教授

2001至2005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2008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硕士与博士学位。2014年开始,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从事网络定位与智能协同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2200余次。担任IEEE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etter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China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编委,IEEE ICC和Globecom等国际顶级会议技术委员分会联合主席。2010年获得美国马可尼协会青年学者奖,2014年获得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5年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党委学生组组长。

刘奕群

刘奕群,计算机系党委书记,副教授

刘奕群,1999至2003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2003至2007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先后担任计算机系2003级本科生辅导员、系分团委书记、校学生TMS协会会长,系党委学生组长、副书记,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目前担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党委书记、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知识工程与分布智能系统专委会秘书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专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信息检索、互联网搜索技术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方面。信息检索领域知名期刊Foundations and Trends in IR创刊以来首位来自亚洲国家的主编,先后受邀担任信息检索领域最主要的国际会议ACM SIGIR 2018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以及由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组织的国际知名评测NTCIR程序委员会主席。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青年创新一等奖,并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重点基金支持。

张涛

张涛,自动化系党委书记,教授

分别于1993年、1995年、1999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日本国立佐贺大学获得第二个工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日本国立佐贺大学和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近8年。主要研究兴趣为控制理论、机器人学、人工智能等。近十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发表学术译著3部,学术著作章节5部,主编教材2部,获得国内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国际IEEE学会高级会员,国际AIAA学会会员,国际IFAC学会机器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航空学会制导、导航与控制分会委员等。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曾负责或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横向课题等20余项。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奖二等奖等。

蔡坚

蔡坚,微纳电子系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1988至1993年清华大学材料系本科,1993至1998年清华大学材料系博士研究生,1999至2001年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2002年开始,先后任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微纳电子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电子封装与集成技术,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发表论文80余篇。曾任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微纳电子系党委副书记,曾获林枫辅导员奖、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

李俊峰

李俊峰,航院党委书记,教授

1983至1987北京大学力学系读本科,1987年至1989年任北京大学助教,1989至1993年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读博士,1993至1995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博士后,1998至1999年在英国萨里大学研制清华小卫星。1995年开始,先后任清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航天动力学与控制,曾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励4项、教学奖励6项,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历任清华大学力学系副主任、航院副院长、航院党委书记,被学生评为“良师益友”和“我最喜爱的老师”。

潘伟

潘伟,材料学院教授

1982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理化系,1987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日本神户制钢公司钢铁技术研究所工作,1991年至今,先后任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教授。期间曾担任过材料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材料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分学位委员会主席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热障涂层陶瓷材料,透明陶瓷,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和功能器件,固态离子导体材料,轻质超硬材料、精密陶瓷部件制备技术等。获得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年获东京大学工学院Fellow称号,2016年被评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梁琼麟

梁琼麟, 化学系党委书记,副教授

1996-2000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本科,2000-200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200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清华大学“221”基础研究青年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命分析化学,主持承担“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97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课题。已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合著学术著作5部, 获中国和欧洲发明专利10余项。曾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曾获得林枫辅导员奖、“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和“良师益友”等荣誉称号。

黎宏

黎宏,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武汉大学法学学士、法学博士,日本同志社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1999年开始,先后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法学。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教学奖励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译著、编著等20余部。历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现为法学院党委书记。曾获“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等荣誉。

虞鑫

虞鑫,新闻学院党委学生组长,助理教授

2007至2011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2011至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2017至2018年在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开始,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闻理论与实务、媒介与国家治理、媒介政策与传播伦理等,发表SSCI/CSSCI期刊论文20余篇。历任新闻学院带班辅导员、学生组副组长、研工组副组长,校研究生团委副书记,校团委宣传部部长。曾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清华大学林枫优秀辅导员奖等荣誉。

张成岗

张成岗,社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工作至今,2013年择优晋升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等校访问学者;联合国“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会议”专家组成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主要从事技术社会学、风险与社会治理、科技政策与战略规划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3部、编著3部、译著4部、在国内外杂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评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清华大学第十四届“良师益友”称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洪波

洪波,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1991-1996清华大学电机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96-2001清华大学电机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电机系讲师、医学院副教授、研究员。2004-200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访问,2015年在MIT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访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脑机接口、语言神经信息解码。历任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医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

王宏伟

王宏伟,生命学院院长,教授

1992年至1996年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本科,1996年至2001年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物理专业博士。2010年12月开始,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16年4月开始,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冷冻电镜方法学开发与应用、细胞骨架和生物膜系统的协调机制以及核酸质量控制的结构基础与调控机制等。曾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两次)、北京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两次)等荣誉。

王斌

王斌,软件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1994至199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和计算机系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学学士学位,1999至2004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先后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讲师、副教授,2001至2003年香港大学访问,2004至2006年法国INRIA-LORIA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图形学,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历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曾获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良师益友”等荣誉。

曹莉

曹莉,新雅书院副院长,人文学院外文系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学英文系本科,剑桥大学英国文学博士。从1987年始,先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在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做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英美文学、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发表论文若干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十余部。历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外文系副系主任、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新雅书院副院长。 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现代语言文学国际联盟(FILLM)副主席 、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

白本锋

白本锋,党委学生部部长,副教授

1997级清华大学精仪系本科,2001级清华大学精仪系博士研究生。2006至2009年芬兰约恩苏大学博士后。2009年聘任为清华大学精仪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纳米光子学,包括表面等离激元光学、超构材料、纳米计量、近场光学、以及光栅理论和应用等。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含Nature子刊等一区期刊论文10余篇),他引1200余次,申请和获授权的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30余项,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10余次。现任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粉体技术协会专家委员、美国光学学会期刊Optics Letters专题编辑。历任清华大学精仪系党委副书记,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组织部副部长,党委学生部部长。曾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一等奖”“林枫辅导员奖”等荣誉。

李志华

李志华,党委保卫部部长,副研究员

1993-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本科,2000-2004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硕士,2009-2014年清华人文学院西方哲学专业博士。1998年开始留校工作,历任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书记、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思教办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百年校庆办公室副主任、校地合作办公室主任。现任党委保卫部部长,负责学校维护稳定和实施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等工作。

熊剑平

熊剑平,校党委武装部部长,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办主任,副研究员

1987年至1991年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1991年至1994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硕士研究生。1994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精密仪器系助教、讲师、副研究员。1998年至1999年英国萨里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信息存储与传输、星载计算机及数据处理系统、大型地震勘探仪器装备等。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历任精仪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系党委副书记、校学生部副部长、研工部副部长、校定向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近年来,致力于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教育工作。

邴浩

邴浩,校团委书记,讲师

2003-2007年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科,2007-2012年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硕士、博士研究生,2012年至2014年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团委书记、党委学生组组长、校团委副书记,曾获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于世洁

于世洁,在线教育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1995至1999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99至2004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习,获博士学位。2004年留校工作,从事微小卫星技术和微米纳米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担任精密仪器系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系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在线教育办公室主任等职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等奖励,获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优秀工作者、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等称号。

张佐

张佐,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1984-1995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习,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求学期间,在党团班和校系两级学生会组织从事多个学生工作岗位锻炼,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及校三好生、十优秀研究生、北京市三好生等荣誉称号,1994年高票当选首届清华大学“学生十杰”。1993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在我校研究生选区当选海淀区人大代表。1995年12月起,先后任自动化系讲师、副教授、研究员,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系访问。曾主讲本科生《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运筹学》《系统工程导论》《信息科学与技术概论》和研究生《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企业网络及系统集成》等课程,现开设《数据伦理》研究生课程。参加编写《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伦理》等教材。目前主要围绕智能交通和智能驾驶应用,开展基于数据的人车路协同复杂系统分析、优化、控制等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863等项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会员、IEEE会员。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2年)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北京市第十、十一、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北京市第十届青联常委,海淀区第十一和十二届人大代表。

范宝龙

范宝龙,校史研究室主任、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研究员

1982年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本科, 1987年获工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同时在社会科学系就读研究生,199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曾受学校“骨干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教育系作高级访问学者。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团委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部长,校报《新清华》主编、新闻中心副主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等。从事高等教育、校园文化、校史档案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指导硕士生5人,主编或参编《绿色从这里延伸》《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The New Sunrise Industry: Private Education in China》等书,获得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等多项奖励。

蒋耘中

蒋耘中,校图书馆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学士学位。1999年赴曼彻斯特商学院进修,2001年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理论及教育评估分析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研究等。曾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团委书记、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清华大学国际处副处长、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张超

张超,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2002至2006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2006至2009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硕士研究生。2011年以来先后聘为讲师、副研究员,担任校团委副书记、校党委学生部副部长、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CSSCI等论文11篇,其中一篇获2016年度《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论文。作为副主编、编委参编《我的青春双肩挑》等3本图书。两次获得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八字班的同学们

要记得在选课的时候报名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