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如何被迫造反?

朱元璋是如何被迫造反?

1328 年的那個夜晚開始,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了一個男嬰,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的朱元璋,別名朱重八

大凡皇帝出世,後來的史書上都會有一些類似的怪象記載。比如颳風,下暴雨,冒香氣,天上星星閃,到處放紅光,反正就是要告訴你,這個人和別人不一樣。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出生時,紅光滿地,夜間房屋中出現異光,以致於鄰居以為失火了,跑來相救(明實錄)。

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來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認為在自己統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們甚至經常考慮把這些佔地方的傢伙都殺掉,然後把土地用來放牧(元史),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科目,都能用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錢”、幹活有“常例錢”、打官司有“公事錢”,怕了吧,那我不出去還不行嗎?不幹事還不行嗎?那也不行,平白無故也要錢,要收“撒花錢”。

於是,在這個馬上民族統治中國六十餘年後,他們的國家機器已經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此時的元帝國就好像是一匹不堪重負的駱駝,只等那最後一根稻草。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 年),這是一個多事之秋,首先是黃河氾濫了,沿岸山東河南幾十萬人淪為難民。另一個是淮河沿岸遭遇嚴重瘟疫和旱災。

災難到來後,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親餓死,初九大哥餓死,十二日,大哥長子餓死、二十二日,母親餓死。

如果說這是日記的話,那應該是世界上最悲慘的日記之一。

朱重八的願望並不過分,他只是想要一個家,想要自己的子女,想要給辛勞一生,從沒欺負過別人,老實巴交的父母一個安詳的晚年,起碼有口飯吃。

他的家雖然不大,但家庭成員關係和睦,相互依靠,父母雖然貧窮,但每天下地幹活回來仍然會帶給重八驚喜,有時是一個小巧的竹蜻蜓,有時是地主家不吃的豬頭肉,這就是朱重八的家,然而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朱重八的姐姐已經出嫁,三哥去了倒插門。除了朱重八的二哥,這個家庭已經沒有了其他成員。

十七歲的朱重八,眼睜睜的看著他的親人一個一個死去,而他卻無能為力。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

他唯一的宣洩方式是痛哭,可是哭完了,他還要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要埋葬他的父母,可是沒有棺材、沒有壽衣、沒有墳地,他只能去找地主劉德,求劉德看在父親給他當了一輩子佃戶的分上,找個地方埋了他爹。

劉德干淨利落的拒絕了他,原因簡單,你父母死了,關我何事,給我幹活,我也給過他飯吃。

朱重八沒有辦法,只能和他的二哥用草蓆蓋著親人的屍體,然後拿門板抬著到處走,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地方埋葬父母。可是天下雖大,到處都是土地,卻沒有一塊是屬於他們的。

幸好有好心人看到他們確實可憐,終於給了他們一塊地方埋葬父母。“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泱佯”,這是後來能吃飽飯的朱元璋的情感回憶。

朱重八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輩子,卻在死後連入土為安都做不到。地主從來不種地,卻衣食無憂。為什麼?可他此時也無法思考這個問題,因為他也要吃飯,他要活下去。

在絕望的時候,朱重八不止一次的祈求上天,從道教的太上老君到佛教的如來佛祖,只要他能知道名字的,祈禱的唯一內容只是希望與父母在一起生活下去,有口飯吃。

但結果讓他很失望,於是他那幼小的心靈開始變得冰冷,他知道沒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

復仇的火焰開始在他心底燃燒。

如此的痛苦,使他從脆弱到堅強。

為了有飯吃,他決定去當和尚。

【和尚的生涯】

朱重八選擇的地方是附近的皇覺寺,在寺裡,他從事著類似長工的工作,他突然發現那些和尚除了沒有頭髮,對待他的態度比劉德好不了多少,這些和尚自己有田地,還能結婚(元代),如果錢多還可以去開當鋪。

但他們也需要人給他們打雜,在那裡的和尚不念經,不拜佛,甚至連佛祖金身也不擦,這些活自然而然的由剛進廟的新人朱重八來完成。

朱重八一直忍耐著,即使這樣,他還是經常捱罵,在那些和尚喝酒吃肉的時候,他還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每一個孤獨的夜晚,他只能獨坐在柴房中,看著窗外的天空,思念著只與自己相處了十餘年的父母。

他已經很知足了,他能吃飽飯,這就夠了,不是嗎?

然而命運似乎要鍛鍊他的意志,他入寺僅五十餘天后,由於饑荒過於嚴重,所有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緣,由於和尚多,往往對化緣地有界定,哪些地方富點,那些地方窮都有區別,朱重八被指派到淮西和河南。這裡也是饑荒的主要地帶,誰能化給他呢?

然而,就從這裡開始,命運之神向他微笑。

在討飯的時候,他仔細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脈、風土人情,他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見識,認識了很多豪傑(實際上也是討飯者)。此時,他還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明教,他相信當黑暗籠罩大地的時候,偉大的彌勒佛一定會降世的。其實就他的身世遭遇來說,他是不是真的相信彌勒倒是很難說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心中真正的彌勒是他自己。

但朱重八最重要的收穫是:他已經從一個只能無助的看著父母死去的孩童,一個被人欺負後只能躲在柴堆裡小聲哭的雜役,變成了能堅強面對一切困難的戰士。一個武裝到心靈的戰士。

長期的困難生活,最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難後,只能怨天尤人,得過且過,而另外一些人雖然也不得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但他們的心從未屈服,他們不斷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朱重八毫無疑問是後一種。

如果說,在出來討飯前,他還是一個不知所措的少年,在他經過三年漂泊的生活回到皇覺寺時,他已經是一個有自信戰勝一切的人。這是一個偉大的轉變,很多人可能究其一輩子也無法完成。轉變的關鍵在於心。

然而對於朱重八來說,還有什麼不可承受的呢?他已經失去一切,還有什麼比親眼看著父母死去而無能為力,為了活下去和狗搶飯吃、被人唾罵,鄙視更讓人痛苦!我們有理由相信,就在某一個痛苦思考的夜晚,朱重八把這個最脆弱的地方變成了最強大的力量的來源。

是的,即使你擁有人人羨慕的容貌,博覽群書的才學,揮之不盡的財富,也不能證明你的強大,因為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當朱重八準備離開自己討飯的淮西,回到皇覺寺時,他仔細的回憶了這個他呆了三年的地方,思考了他在這裡得到的和失去的,然後收拾自己的包裹踏上了回家的路。

公元1351 年),上天給元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壓了下來,元朝的末日到了。當元朝命令沿岸十七萬勞工修河堤時,各級的官吏也異常興奮,首先可以剋扣工程款,剋扣民工口糧。再者有個合理的理由可以拉徭役,從中牟利。

民不聊生之時老把戲出場了,當民工們挖到山東時,他們從河道下挖出了一個一隻眼睛石人,背部刻著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民工們突然發現,這正是他們在工地上傳唱了幾年的歌詞。於是人心思動。幾天後,在朱重八討過飯的地方(穎州,今安徽阜陽),韓山童和劉福通起義了,

此時的朱重八卻仍然在寺廟裡撞著鍾,從種種跡象看,他並沒有參加起義軍的企圖。雖然他與元朝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但對於一個普通人朱重八來說,起義是要冒風險的,捉住後是要殺頭的,這使得他不得不仔細的考慮。

在很多的書中,朱重八被塑造成一個天生英雄的形象,於是在這樣的劇本里,天生英雄的朱重八一聽說起義了,馬上回寺廟裡操起傢伙就投奔了起義軍,表現了他徹底的革命性等等。

這不是真實的朱重八。作為一個正常人,在做出一個可能會掉腦袋的決定的選擇上,是絕對不會如此輕率的,如果朱重八真的是這樣莽撞的一個人,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朱重八是一個有畏懼心理的人,他遭受過極大的痛苦,對元有著刻骨的仇恨,但他也知道生的可貴,一旦選擇了造反,就沒有回頭路。

朱重八在廟裡的生活是枯燥而有規律的,但這枯燥而規律的生活被起義的熊熊烈火打亂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具體打亂這一切的並不是起義軍,而是那些元的官吏們。

在鎮壓起義軍的戰鬥中,如果吃了敗仗,是要被上司處罰的,但鎮壓起義的任務又是必須要完成的,於是元朝的官吏們毅然決然的決定,拿老百姓開刀,既然無法打敗起義軍,那就把那些老百姓抓去交差,把他們當起義軍殺掉。

從這個角度來看,元的腐朽官吏為推翻元朝的統治實在是不遺餘力,立了大功。

此時擺在朱重八面前的形勢嚴重了,如果不去起義,很有可能被某一個官吏抓去當起義者殺掉,然後冠以張三或者李四的名字。

但投奔起義軍也有很大的風險,一旦被元軍打敗,也是性命難保。

就在此時,一封信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他幼年時候的朋友湯和寫了一封信給他,信的內容是自己做了起義軍的千戶,希望朱重八也來參加起義軍,共圖富貴,朱重八看過後,不動聲色,將信燒掉了。他還沒有去參加起義的心理準備。然而晚上,他的師兄告訴他,有人已經知道了他看義軍信件的事情,準備去告發他。

朱重八終於被逼上了絕路。

接下來的是痛苦的思考和抉擇朱重八面前有三條路:一、守在寺廟裡;二、逃跑;三、造反。

朱重八也拿不定主意,他找到了一個人,問他的意見,這個人叫周德興,周德興似乎也沒有什麼好主意,他給朱重八的建議是算一卦,看什麼條路合適。正是這個周興德以後成了朱元璋馳騁沙場的得力干將

朱重八明白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自己不過想要老老實實的過日子,種兩畝地,孝敬父母,卻做不到,父母負擔著沉重的田賦和徭役,沒有一天不是勤勤懇懇的幹活,還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


躲到寺廟裡不過想混口飯吃,如今又被人告發,可能要掉腦袋。

這是一個真實版本的逼上梁山,也是那封建時代貧苦農民的唯一選擇。誰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誰願意打仗?在活不下去時,那些農民被迫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去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直至它的滅亡。這是他們的宿命。

所以我認為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確實是值得肯定的,他們也許不是那麼厚道,他們也許有著自己的各種打算,但他們確實別無選擇。

湯和就這樣成了朱重八的第一個戰友。他在今後的日子裡將陪同朱重八一起走完這條艱苦的道路。而且是唯一一個陪他走完這條路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